三人抢答器逻辑电路图_期末了,一起制作个多功能抢答器吧!

本文介绍了将设计型学习应用于高中通用技术课的案例,以制作多功能抢答器为例,详细阐述了设计型学习的教学流程和具体实施步骤,包括初探抢答器、揭秘新知识和迭代抢答器三个阶段,强调了开放性、可及性、挑战性和整合性的学习特点,以及对教师能力、课程组织和评价方式的挑战。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989e8f1e7dd30a6a958768f8efdd79c7.gif点击[中小学数字化教学],关注我们!

8c4f1ed84adba5572910c77f4c28444b.png

今天分享设计型学习应用于高中通用技术课的可能性探索。跟着文章的思路,一起来做个多功能抢答器吧~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设计型学习

—— 以“多功能抢答器制作”为例

文 | 徐雪迎 唐雪萍

一、设计型学习的基本教学流程

设计型学习(design based learning)是基于学生的设计活动展开的学习,“是一种项目设计与知识学习紧密结合的学习方式”。设计型学习以设计为主要手段,学习者基于复杂的真实性问题,在设计制作人造物品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并发展能力。

在设计型学习中,学生面对的问题是复杂且非良构的,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就需要学生整合各种知识进行设计,同时还要展现出一定的创新性,因此每个学生的设计都可能呈现出多元性与开放性。但就我国目前的教学实践来说,这样的课程实施起来有较大难度。因此,在众多的设计型学习模式中,我们认为尼尔森等人提出的逆向思维过程模型(backwards thinking process)在兼顾了设计型学习的种种优势的同时,在教学实施上具有可及性。

逆向思维过程模型(如图1),是在教师确定教学内容之后,为学生设计一个挑战任务,激励学生创造性地利用知识来设计人工制品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布卢姆教育目标中的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目标。

e7e6fb17aebe081bfc9186c929bba493.png

该模型倡导让学生在设计制作的现实需求下,主动学习和建构知识,在学生遇到困难无法推进时,教师再讲授课程内容,学生在新知识的指导下对制品进行迭代设计,促进对新知识的全面理解和灵活运用。典型的逆向思维模型包括确定主题、发现问题、陈述一项从未见过的挑战、评估标准、学生自主尝试、讲授指导课程、迭代设计等步骤。

基于设计型学习的理论基础,笔者以尼尔森逆向思维模型为原型,提出信息技术支持下DBL教学基本流程(如图2)。

5fab781d9bbf955c655d5caadd36af17.png

二、设计型学习的具体案例

依据上述DBL教学设计方法,笔者以高中通用技术课“多功能抢答器制作”为例,设计出该教学单元的框架与学习活动。竞赛抢答器是一种学生能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工具,是竞赛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道具。本课程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出发,以班级要举办知识竞赛班会课为切入点,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一)课程框架 

本课程由三课时构成。在课程开始之初,学生自主回顾串并联电路的基础知识。第一课时为“初探抢答器”,该环节由教师提出设计抢答器的总要求,师生共同讨论多功能抢答器的成果评价标准,学生初步进行设计与实施、评价与反思,设计出功能不完善的抢答器电路。

第二课时为“揭秘新知识”,学生经过尝试与讨论发现,单纯使用串并联电路知识无法实现“一人抢答成功后他人无法再次抢答”的高级功能,教师通过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关键因素,此后教师提供支架,支持学生自主选择并学习逻辑电路、电压器、传感器等新知。

第三课时为“迭代抢答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所学新知再次设计抢答器,此时他们还将遇到高低电平供给的难题,教师再次提供支架,以帮助学生完成多功能抢答器电路的设计与实施,最后进入作品展示与评价环节。

(二)学习活动 

1. 初探抢答器

课前教师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发布设计主题“设计制作抢答器”,并在平台上发布知识清单,主要内容为电路设计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学生在初中都已经学过,但是有可能存在遗忘或深度不足的问题,需要学生先查漏补缺,深入学习,并为设计型学习做好心理和认知上的准备。

(1)任务发布,制订标准。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确定哪些功能是会列入最后的评价标准里的,哪些是不需要的。学生根据评价标准,初步构思抢答器。

(2)设计制作,动手实践。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抢答器的电路图设计并根据电路图完成电路连接。学生独自完成电路图的设计,使用虚拟实验室中模拟操作以验证电路图的正确性,并进行实际电路连接,其中电路图需要及时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中。

(3)分享评价,思想碰撞。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他们的电路连接方式以及使用的元器件都有所不同。教师在此阶段选取几位典型的学生来分享他们的作品,借此机会对学生第一轮的设计制作进行小结。学生评价他人作品,思考自己的设计有哪些需要改进之处,可以借鉴或者参考哪些同学的设计。

学生课后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提交修改后的设计方案,并提出尝试制作抢答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原理运用、电路设计、实际操作、小组合作等方面。教师浏览学生的设计方案及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对于一致性的问题课上统一答复,个性化问题课下解决。

2. 揭秘新知识

(1)评价总结。教师总体评价第一节课学生的设计与实施,对于课前提问做统一回应。学生根据教师的点评以及对问题的解答,反思自己设计的电路图的优缺点与修改方向。

(2)思考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设计的a电路图(如图3)中,为什么一位选手按下开关,其他选手再次按下,两个灯会同时亮?学生设计的b电路图(如图4)中,为什么只能实现一半高级功能?什么是影响高级功能的关键?

d250cd83b197b793a77e11c984021665.png

学生回答:这是并联电路的特征,支路之间不互相影响;一个选手按下,其他选手断路,但前面的选手再按下,则再次形成通路;一条支路改变状态,同时影响到其他所有支路,且影响不可逆,所有支路的状态由一组“控制器”控制。学生得出结论:运用串并联、断短路的原理很难实现高级功能。

(3)提供支架。教师提供几条解决途径,讲解相关基础知识:A.逻辑电路:教师展示“与”“或”“非”的逻辑电路图,介绍“与门”“或门”“非门”元件符号;B.变压器:教师讲解“电生磁”“磁生电”的条件与基本原理,讲解楞次定律,提出自感与互感现象;C.传感器:教师讲解传感器元件基本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

(4)自主学习。学生根据需求,自主选取学习资源,使用网络学习平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

A.逻辑电路:阅读资源A1(基本和复杂的逻辑电路图),绘制真值表,使用资源A2(生活情境中的逻辑电路),根据题目所提出的功能需求,完善逻辑电路,使用资源A3(设计逻辑电路),根据题目所提出的需求,运用与非或门及其他元件设计电路图,绘制真值表,与教师交流讨论该电路图能否实现功能;

B.变压器:学生阅读资源B1(“电生磁”“磁生电”的历史故事),了解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电与磁关系的,观看资源B2(利用楞次定律判断磁通量变化、磁场方向、感应电流方向三者关系),利用在线作图工具绘制判断关系的框图,学生阅读资源B3(自感与互感)自学,进行实验,利用资源B4(变压器)自学;

C.传感器,学生阅读资源C1(传感器的应用),了解力、声、光传感器在生活中如何得以运用、解决了哪些问题,学生利用实验室器材,进行传感器的应用实验,进一步了解如何使用传感器。

课后复习新知,解决疑难。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在平台上提出问题,教师解答学生的问题。

3. 迭代抢答器

(1)回顾复习,问题导入。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新知识,提问并写板书。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

(2)探究实验,成果分享。教师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中提取自己需要的部分,完成双人抢答器的电路连接。学生分小组重新设计抢答器电路,可自由发挥或参考知识清单,并使用虚拟物理实验平台实现电路,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提供支架。

(3)深入探究,知识讲解。学生提出问题:如何供给电平?教师讲解关于高低电平的知识,提供支架。学生了解高低电平的基本知识,完善双人抢答器的电路设计。

(4)举一反三,推理设计。教师主持开展新一轮三人及以上抢答器的探究实验,根据学生情况提供支持或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设计三人及以上抢答器的电路设计。

(5)小组分享,评价打分。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设计成果。学生开展自评、互评。教师总结。

课后教师进一步为学生提供软硬件支持,对此项目感兴趣的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考虑更多的因素,进一步设计功能更复杂的抢答器。

7a7debdd9b9e59560146fb4602e1c99c.png

三、对设计型学习的反思

(一)课程设计的反思 

多功能竞赛抢答器的设计与制作,是学生运用所学的电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它具有以下特点。

1.开放性。抢答器的设计本身并没有所谓的标准可言,每个人都可以设计出各具特色的抢答器,对于抢答器功能的实现,每个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因此,这个过程是开放性的,给每个学生都留下了操作空间。

2.可及性。抢答器的制作基于物理的电学知识展开,其中所需要的电器元件属于物理实验室的一般配置,材料比较容易获得,便于教师开展。

3.挑战性。抢答器的设计制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运用、思维深度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4.整合性。设计抢答器需要学生整合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甚至需要学生运用艺术设计能力、用户体验设计能力等。

5.可拓展性。如果学校有条件,可以引入3D打印的内容,将其拓展为一门创客课程;学生在设计与制作抢答器的过程中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会不断推动学生往更深的领域探索。

(二)设计型学习在教学应用的反思  

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是我们不断反思设计型学习应该如何在中小学开展的过程。在核心素养提倡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导向下,要想在高中上好这样一门课程需要教师、课程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共同促进。

以“多功能抢答器制作”一课为例,首先,设计型学习对教师的各项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有物理学科、通用技术学科的知识背景,还要有能深入到各个小组辅助各个小组同时开展团队协作的协调能力,以及为各个小组的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的教学组织能力。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有一颗不断学习、与学生共同进步的心。新知识层出不穷,学生的创意源源不断,教师要保持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索未知的态度,才能做好学生探索未知的引路人。 

其次,设计型学习需要更加灵活的课程组织形式的支持。在“多功能抢答器制作”案例中,针对抢答器高级功能的实现,不同小组可以选择不同的路径来解决问题,这就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更加完善的学习环境来支持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协作的、灵活的学习。一旦这样的学习方式成为主流,课程的组织形式将会发生革命性变化,线上线下融合的课程组织将大大拓展和加深学生学习的宽度和深度。

最后,设计型学习需要更加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的保障。设计型学习的优势在于,以设计人造物品为核心,让学生在合作完成作品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实现知识的深度建构,发展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元认知技能和深层次思维能力。因此,设计型学习需要以真实性评价为原则的多主体、多维度的学生评价体系作为推进保障。

(作者徐雪迎、唐雪萍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学生)

d97cfc8d422a25349b5856b2143234f1.gif

文章来源:《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9年第1期,原标题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设计型学习——以“多功能抢答器制作”为例》,文章有删减

责任编辑:牟艳娜

微信编辑:李中华

监       制:朱哲


往期荐读

如何录制小微课?内附操作视频

数学教师想要的教学工具来了,附使用地址和课堂资源哦 | 工具推荐

说课视频第3节 | 这节地理课的定位发生了大变化,这样上效果更好!

工具 | 微课如何做得更有创意?推荐一款巨好用的工具

通过这个平台开展创客教育,好用!| 工具推荐

拥有这套“秘籍”,你就是教育信息化的“锦鲤”

9f0732cde43d44f852015ed32def9666.png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