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AR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本文介绍了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强调了其高精度和优势。通过与D-InSAR结合,可以监测到亚厘米级的形变。同时,文中指出InSAR与GPS技术互补,通过GPS数据校正InSAR结果,有望进一步提高监测精度。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的概念始于20世纪50年代,是正在发展中的极具潜力的微波遥感技术。SAR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的工作能力,能够穿透云层,对某些地物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并能够在不同的微波频段、不同极化状态下得到地面目标的高分辨率图像,因此很快引起各国的热切关注,得到飞速发展。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它是SAR与射电天文学干涉测量技术结合的产物。当扫过地面同一目标区域时,利用成像几何关系,通过成像、一些特殊的数据处理和几何转换,即可提取地表目标区域的高程信息和形变信息。由于InSAR技术有效利用了SAR的回波相位信息,测高精度为米级甚至亚米级,而一般雷达立体测量方法只利用灰度信息来实现三维制图,测高精度仅能达到数十米,因此该技术迅速引起了地学界及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的极大兴趣,现已成为微波遥感领域的研究热点

D-InSAR(Different InSAR,差分干涉)技术是在InSAR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合成孔径雷达复数据提供的相位信息为信息源,可从包含日标区域地形和形变等信息的一幅或多幅干涉纹图中提取地面目标的微小形变信息。D-InSAR具有高形变敏感度、高空间分辨率、几乎不受云雨天气制约和空中遥感等突出的技术优势,因而有人认为它是独特的基于面观测的空间大地测量新技术,可补充已有的基于点观测的低空间分辨率大地测量技术如全球定位系统(GPS)、甚长基线干涉&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