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遥感应用组二等奖:基于时序InSAR上海地区地表沉降时空反演与机理分析

 作品介绍

一、应用背景

地面沉降作为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会直接导致地面塌陷、房屋倒坍等重大安全事故,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随着中国城市化的飞速发展,由人类活动影响(如自然资源开采、地下空间工程开采等)导致的地表非构造活动形变成为中国面临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据资料显示,中国已有多处地区(如:北京、佛山等)出现非正常沉降现象,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损失,因此对地面沉降的监测也显得尤为重要。但传统沉降监测技术(如GNSS、水准测量、全站仪等)存在时间分辨率低、空间分辨率低、耗时耗力等不足,且传统沉降监测手段都为“接触式”测量,需要近距离接触被测物体,在沉降监测中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同时,传统的沉降监测往往是在基础设施发生明显沉降现象之后,才对其进行系统性的沉降监测,无法做到沉降趋势的早期精准预测。

另一方面,导致地表沉降、建筑物坍塌等灾害发生的因素多样且复杂,这需要一个多角度、多方面的沉降机理分析模型来解释沉降原因及预测沉降趋势。但是,我国虽然沉降地区众多,但地区沉降机理分析较为单一,缺乏地区多方面、多角度的沉降机理分析模型,且对地区地表沉降机理的分析相对片面,缺乏对城市地区进行具体的分析。

二、作品简介

地表的非正常沉降成为城市面临的最大地质灾害,因此对城市地表的监测显得尤为重要。本项目基于时序InSAR技术对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覆盖上海地区的36景Sentinel-1A卫星SAR影像数据进行处理,获取了上海地区地表在研究时间段内的沉降速率场及累计沉降量等信息,并讨论分析研究区域的沉降时空分布特征,及地区沉降与地质构造、降水量、城市化发展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反演出的沉降结果表明,上海地区不均匀沉降现象较为明显,其中东部松江区、南部金山区及奉贤区沉降较为严重,最大沉降速率达26.2mm/y。通过对沉降成因进行分析后发现,上海地区软土的特殊地质构造成为易发生沉降的主要原因,不均匀沉降主要由地下水过度开采、人为活动以及土层沉降等因素造成。经对比分析,降雨量、地下水及城市化进程等因素与地表沉降之间存在较高的正相关关系,为上海地区基础设施的维护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三、应用目标

(1) 克服传统城市地表沉降监测中空间、时间分辨率低、无法实现精准监测等不足,采用时序InSAR技术对城市地区地表进行沉降监测,构建大范围、高精度的城市地区地表沉降监测模型;

(2) 结合夜光遥感数据、城市发展等从多个角度(如地质地层变化、地下水水位变化、降雨量等)分析地区地表的沉降机理,建立了城市地区地表多方面、多角度沉降分析模型。

四、主要技术流程及关键技术

本项目拟基于时序InSAR沉降监测模型及城市地表沉降多角度分析模型,构建多方面、多角度地表沉降监测、分析体系,项目基本思路见图1:

(1) 讨论分析传统沉降监测方法的不足,采用时序InSAR技术获取上海地区2018-2020时间序列内的地表沉降速率场及累计沉降量,建立大范围、高精度的城市地区地表沉降监测模型;

(2) 选取研究区域内的特征点及特征区域,结合地质地层构造、地下水水位变化、降雨量、城市化进程、新建轨道交通、工业发展等因素对地区地面沉降机理进行讨论、分析,建立结合多因素的城市地区地表沉降多方面、多角度分析模型;

(3) 构建多角度、多方面地表沉降分析、监测体系,对沉降重点区域进行精细监测,实现地表沉降趋势的预测,为城市地区的预警与防治、规划及发展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图1 项目主要技术流程及关键技术

五、研究区域及数据源

5.1 研究区域概况

上海(120°52′E-122°12′E,30°40N′-31°53′N)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最东部,海拔平均高度在4米左右,地势较为平坦,处于长江和黄浦江入海汇合处。上海地质构造较为复杂,为典型的软土地基地区,软土孔隙比大,大量的设施建设极易导致地区非正常沉降的发生。上海地区存在多处断层,但这些断层基本都是早、中更新世的断层,属于非活动断层,因此地区地质构造相较稳定,不易发生重大构造变化现象。图2为覆盖研究区域的Sentinel-1A SAR影像后向散射强度图,该强度图长79.46km,宽78.43km,背景为覆盖上海地区的谷歌影像。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上海交通便利、科学文化发达,工业发展较为迅速。近年来,众多工程建筑物及轨道交通在上海施工,这也使其出现较为显著的不均匀沉降现象。上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并且在每年6-9月出现典型的梅雨天气,降水量达全年的60%左右,降雨量的变化对地区地表沉降影响较大,沉降季节性变化较为明显。地区居民生活用水、工厂工业用水等因素导致地下水开采严重,为缓解地区地下水开采过度,上海市政府采用自来水回灌的手段使地下水保持基本平衡,这也成为地区缓解沉降现象发生的举措之一。

5.2 数据源

本文处理的36景升轨SAR影像数据来自欧洲航天局(ESA)发射的哨兵1号(Sentinel-1A)卫星(https://scihub.copernicus.eu/dhus/#/home),该卫星携带C波段合成孔径雷达天线,重访周期为12天,可以有效监测地面微小形变。36景SAR影像时间跨度为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采用的极化方式为VH极化,影像中心的入射角为36.6°。影像具体参数如表1所示。DEM数据为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提供的SRTM DEM(http://srtm.csi.cgiar.org/srtmdata/),本文中用来去除地形相位。采用欧空局(ESA)发布的精密轨道数据(https://qc.sentinel1.eo.esa.int/aux_poeorb/)进行轨道精化与相位重去平。降雨量数据由中国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提供,地下水水位及水位监测井位置数据由上海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平台申请获得,夜光遥感为VIIRS月合成产品数据,以上数据用来分析研究区域内沉降机理。数据空间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

图2 数据区域地理位置

图3 数据点位分布情况

六、结果分析

对36景Sentinel-1A数据进行处理后,得到上海市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时间跨度内形变速率场及累计沉降量,图4显示了获得的上海地区沉降速率图(正值表示抬升,负值表示下降),该速率图叠加在上海地区的 Google Earth 影像上。

上海市大部分区域沉降较为稳定,同时沉降不均匀现象也较为明显。区域a处于上海市市区,沉降较为稳定,未发生明显沉降现象。上海地区主要沉降区包括区域b(主要包括松江区(Songjiang,SJ)),区域c(即奉贤区(Fengxian,FX)),区域d(即金山区(Jinshan,JS))。三个区域内均出现大范围沉降现象,其中区域b沉降范围呈现扩张趋势,沉降速率在-15.0mm/y--5mm/y之间。区域d整体沉降速率较大,处于-25mm/y--6mm/y之间。区域c内聚集着上海市众多大型工业区(如金奉源纸业有限公司(Jinfengyuan Paper,JFYP)、亚东石化有限公司(Yadong Petrochemical,YDP)、上海派米雷产业园区(Shanghai premier industrial park,SPIP)),该区域为上海市沉降最为严重的区域,且存在多个明显的沉降漏斗。

图4 PSInSAR获取的研究区域地表形变速率图

图5为上海市2018年-2020年累计沉降量时间序列,研究时间段内,上海地区最大累计沉降量为-68mm,位于奉贤区的区域c。整体来看,上海地区2018年-2019年时间段内沉降并未发生大规模沉降现象,沉降一直处于缓慢状态。但2019年后,上海地区呈现沉降量加速趋势,这可能受地区降雨量及长江中下游梅雨天气的影响。

上海地区北部沉降量相对较为稳定,累计沉降量处于-10mm-20mm之间,在时间序列中可以看出,上海北部沉降一直呈缓慢沉降趋势,并未发生大范围严重沉降现象。上海地区中部,松江区附近沉降较为严重,最大累计沉降量达-44mm。在时间序列中,松江区一直呈下降趋势,但沉降范围较为稳定,并未发生明显的扩散趋势。上海市南部的金山区及奉贤区出现最为明显的沉降现象,沉降量在逐渐地增大,且沉降区的沉降范围也在逐渐扩大。

图5 研究区域2018年-2020年累计沉降量时间序列

七、沉降机理分析

7.1 地区地层构造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分析

上海的土层分布较为均匀,上层为淤泥质粉质粘土,下层为淤泥质黏土,这些共同组成了上海市典型软土。软土土层中,土质含水量较高、硬度相对较软。上海市地质层主要分为人工填土、粘性土、粉质粘土、粉土粉砂,钻孔a、b具体土层分布如图6所示。上海市土层多由软黏性土组成,该土质具有高含水量、大空隙、高压缩性等不良工程地质性质。总体来看,上海地区主要以软土层为主,而软土层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相对较大,这也是上海地区易发生沉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图6 上海市地质构造(a钻井为上图,b钻井为下图,红色为层底埋深)

7.2地表沉降时间序列与降雨量的相关性分析

本项目选取位于上海市宝山、龙华两个气象站点QX1、QX2在2019年内的月降水量信息,并将其与周边地区沉降对比,两个气象站点与沉降量对比结果如图7所示。降水量相对较多的月份,地面沉降量明显偏小或有所抬升,而在降水量相对较少的月份,则易发生明显的地面下沉。201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时期从6月开始。由上海地区降雨量数据可以看出:上海市6月起降雨量明显增加。位于QX1区域的沉降特征点沉降量有明显地减小,而位于QX2区域的沉降特征点则出现小幅度抬升现象。

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地面沉降的季节性变化与降雨量相关,对此我们可以结合之前相关研究已验证出的沉降量与地下水开采之间的线性关系结论,得出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虽然会导致地面下沉,但降雨量对地下水的及时补充会有效的降低沉降量,减缓过度沉降的发生。

图7 QX1(上)、QX2(下)国家气象站降水量与沉降量对比图 

7.3地表沉降与地下水位变化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地下水水位变化与地表沉降的关系,本文获取了分布在上海市松江区、金山区、奉贤区的4个地下水水位监测井数据,并将其与周边200米区域内的平均沉降量进行对比,地下水水位监测井分布情况如图3,对比结果如图8。具体分析如下:监测点A、B位于松江区中山东路松江二中附近及金山区松金公路亭林职校附近,测点C、D分别位于金山区沪杭公路漕泾化工厂附近及奉贤区前桥镇朱家村附近。

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比P1-P4累计沉降量曲线与地下水水位变化曲线,得到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65、0.92、0.59、0.64,均呈现较高的一致性。即在地下水水位升高时,地表探测点下沉量也趋于稳定或有所抬升,而当地下水水位明显降低时,地表探测点也发生较为明显的下沉现象。在2019年7月初,长江下游区梅雨天气逐渐退去,降雨量明显减少,这导致监测点的地下水水位出现明显降低,同时P1-P4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明显下沉,验证了地下水水位与地表沉降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图8. 多观测点地表形变与地下水水位变化时间序列

7.4地表沉降与新建地下轨道交通建设分析

通过对该线路及其周边范围内的区域监测发现(沉降速率图如图9),地铁15号线存在a、b两个沉降较为明显的区域。区域a地处闵行区,位于15号线路南部,包含区间为紫竹高新区站至景西路站。在沉降内上有两处明显的沉降漏斗区域,两地分别为永德路站所处区域及元江路站、双柏路站之间区域,两地最大累计沉降量分别达40.2mm与37.8mm。区域b地处上海市长宁区,包含区间为姚红路站至桂林路站,该区域累计沉降量如图14。该区域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现象,其中吴中路站附近沉降最为明显,最大累计沉降量达-28.9mm。2019年12月,地铁15号线两条地下施工线路在桂林站实现交汇。两条施工线路的交汇大大增加了地面的承受能力,这也沉稳该地发生明显沉降的主要原因。地铁建成后的自然固结沉降成为区域a、b沉降的主要原因。在紫竹高新区站附近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沉降现象,据了解,该地为上海市闵行区紫竹科学园区,有多所高校及科研基地聚集于此,居民地生活用水全部来自地下水的开采,同时加上地铁施工固结造成的沉降,成为该地发生沉降的主要原因。

图9 地铁15号线及其周边区域沉降速率图

7.5地表沉降与城市化发展分析

利用VIIRS夜光遥感卫星传感器获取了上海地区主城区的夜光遥感数据,并对两景夜光数据进行差分处理,得到了上海市2018年4至2020年4月的城市化发展变化。由于VIIRS公布的2018年1月至2018年3月的月合成数据成像效果不佳,本文选取了VIIRS2018年4月与2020年4月的月合成产品,通过差值处理后得到的上海地区2018年4至2020年4月的夜光数据变化(图10所示)可以得出,上海地区总体呈城市化飞速发展趋势。其中,位于上海东南部的金山区及南部的奉贤区灯光亮度呈现大范围上升,这体现地区城市化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同时,对比图4可以发现,该地的沉降情况与灯光亮度变化形成高相关性,也证明了城市化进程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会进一步加大地面的压力,从而发生不均匀沉降的现象。结果表明,城市化进程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地面沉降呈一定的正相关。

图10  2020年与2018年上海市主城区夜间灯光数据差分图

  • 1
    点赞
  • 1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yorov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