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成为了当前教育创新的首要任务,而以"教"为中心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在我国具体教学应用方面,尤其是高等院校的应用方面,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有鉴于此,笔者对比了两种教学设计的优缺点,在肯定了以"学" 为中心教学设计有利于高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同时,有针对的在学生自学能力、教师教学实施和教学分析方面谈了一点自己的理解。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为人才所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的创造性思维及能力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并且还将其提升作为衡量人才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因此我国高校学生在这方面能力的欠缺就越来越受到当前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了。细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重视所造成的。以至于日后学生在进入高校后,还存在着"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丢笔记"的现象,试问这又如何培养得出合格的人才,培养得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呢?因此高校必须从教学设计着手,在日常教学设计中注重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设计,从而改变学生毕业后在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方面欠缺的现状。然而作为我国教学设计理论的两大体系,以"教"为中心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在指导培养高校学生创造性思维及能力的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都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鉴于此,笔者想就高等院校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学设计方面,谈一些自己的体会与看法,旨在抛砖引玉。

一、以"教"为中心教学设计与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教学设计理论被引入国内以来,我国的教学设计理论工作者在引介、消化国外研究成果的同时,积极探索符合我国教学实际情况的教学设计理论。到目前为此,已逐步形成了以"教"为中心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两大理论体系。

以"教"为中心教学设计是目前我国应用最多的教学设计,它是以行为主义与信息加工观念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认为学习的含义不仅在于要建立S-R联结。学习的本质还在于它是一个复杂的个体信息加工的过程,该过程包括了感知觉、记忆、提取、鉴别、比较、分析、综合等等心理操作。持该观点的教学设计者认为,教学设计要符合这种个体信息加工的规律。因此,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重点被放在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分解,使之符合一定的加工顺序,以及以什么样的媒体形式呈现才会有利于信息加工等方面。也就是说,教学设计研究的重点是知识和技能的传递的设计。这种教学设计由于只关注知识的传递,而在这种教学设计中,教师又被看作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被称为以"教"为中心教学设计。

而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则是在20世纪90年×××始对我国产生影响的,它是以风靡全球的建构主义理论为主要观点,强调人类的知识不是纯客观的;不是他人传授的而是自己建构的;不是独自形成的而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形成的。因而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要以"学"为中心,要给学生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权利和机会。而教学设计者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学生的学习环境,学生是学习环境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的辅导者。目前这类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对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分析和构造方面。由于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设计以"学"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因此,被称为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

二、两种教学设计所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两种教学设计我们不妨做个比较,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以"教"为中心教学设计能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并且由于有了比较丰富的规定性理论的支持,易操作好管理,因此在我国广为使用,但获得的知识机械、呆板,学生能动性差,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作为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则能使学生对获得的知识其印象深刻不易忘却,同时由于强调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训有着极大的帮助。但由于缺少相应的教学分析工具及规定性理论的支持,较难操作和管理,也不是很利于学生对知识全面、系统地掌握,另外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三、一种改良的教学设计

根据上述两种教学设计的分析结合我国教学情况的实际,笔者设想将其中一种教学设计进行改良,使之能融合上述两种教学设计的长处,避免两者的消极因素。从而更有利于高等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对上述两种教学设计中的哪一种进行改良的问题上,笔者选择了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首先,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这从两种教学设计的分析中就可以得出。其次,我国目前中小学的教学大体还是采用以"教"为中心教学设计来进行的。考入高等院校的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虽然机械,但还是系统的,扎实的。这就为在此基础上实行的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其三: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的教学思想和理论更加先进,更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

但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的先天不足在于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过于依赖以及作为学生辅导者的教师的教学实施有具有相当的难度:既便是有计算机系统的帮助,教师同时监控几十名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状态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其结果便是在学生自我探索期间不会得到太多及时的教师辅导,教师充其量是探索活动结束时和学生们一起作些总结工作。而作为理论本身还缺少基于建构主义思想的教学分析工具和教学处方方面的规定性理论支持。这也是十分致命的。

因此笔者提出的改良,也就是要改良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的上述缺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改进:

<!--[if !supportLists]-->1. <!--[endif]-->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方面:

由于我国目前中小学的教学大多还是采用以"教"为中心教学设计来进行教学的,因此在进入高等院校后,就立即要求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是不现实的。这就必须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进行传授学生自我学习方法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笔者认为可以由教师将自我学习的方法分解,将如何进行自我学习的步骤以作业等强迫的方式布置下去,迫使学生进行思考,去除其依赖性,在短期之内得到系统的,有效的自我学习的方法,并能简单的运用。

<!--[if !supportLists]-->2. <!--[endif]-->教师教学实施方面

教师可以结合所教知识的实际,构建一个虚拟环境,举出实例,并提出问题所在(或让学生发现问题所在),同时不正面向学生提供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总体上可设计成将解决此实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采用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进行设计,而对如何使学生得出解决方案则采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进行设计,即对基础知识采用学生熟悉的方式进行教学,对基础知识的应用采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在具体设计时对基础知识学习部分在时空上不必占用过多课堂时间,从而为学生发挥能动作用留有余地,保证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时间,自己得出解决方案。而在对基础知识应用方面进行设计时可以设计教师如何通过实例激导、诱导、疏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使之得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的步骤。同时在应用设计中应注意新旧知识的相互关联;对技能转化性的知识应用宜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而对知识发散性,技能熟化、扩展性的知识应用则宜以学生为主体来实施。最后,教师进行相应的比较、分析和总结。这样一来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系统,从而避免了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中学生所学知识不系统的弊端。同时以实例的方式构建出一个学习环境,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印象深刻,提高了自我学习和小组协作的能力,还并在此期间充分调动学生了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培养。

<!--[if !supportLists]-->3. <!--[endif]-->教学分析与规定性理论方面:

由于缺少相应的基于构建主义观点的教学分析工具及规定性理论的支持,因此,对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下的教学实施进行教学分析就形成了一句空话。而在笔者提出的改良方案中,对基础知识的教学分析完全可以借鉴以"教"为中心教学学设计中的教学分析工具及规定性理论。而对于基础知识的应用及拓展部分可以通过教师对虚拟环境的构建、如何激发在实际模拟应用中的自主参与能力,自动探究能力、能动转换能力及创新能力所采取的步骤及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分析。当然由于不同的高校的生源及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对这几个方面具体如何量化合理,准确可由校方讨论制定。

四、结束语:

笔者对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的改良,就教学而言,不论是在知识获取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上、具体教学实施的操作性和管理性上,还是在学生自我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教学的可评估性与可分析性上,较之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都有极大的包容性。以上是笔者对高等院校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考,水平有限,欢迎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