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选择,人生就是一个做决定的过程。互联网时代,可选的东西更多了。可供选择的东西越多越好吗?如何在过多的选择中取舍?本书给出了11条建议。
我整理的笔记中有些内容借鉴了黑择明的读书笔记。
第1章:“小决定暴政”的受害者
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选择让我们不知所措。
生活中遇到可选择的事情太多,买生活用品、买家电、淘宝、选学校、学生选课、选电视节目,都提供了数十、数百种选项,选项多了真的好吗?过多的选择会占据原本可以用于其他重要事情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反而会侵犯我们的自由。面临太多选择的消费者会不知所措,可能会随便选一个或者放弃消费,从而满意度降低。
【看到“小决定暴政”这句话时感觉怪怪的,无奈找出英文原版中的原句,原来是tyranny of small decisions,小决定肆虐、泛滥的意思。】
第2章:选择暴增的时代
互联网时代让选择更加丰富。
这个时代更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选择,选择手机的运营商、选择手机套餐、医疗保险、有了整形手术可选择自己的容貌、选择工作方式、选择爱的方式、选择信仰、选择自己的身份。
【近期正好家里宽带合约到期,去联通办理。看到各种手机摆满了柜台、各种套餐可供选择,2G/3G/4G,月供66/76/86元,全家套餐,眼花缭乱,真是无从选择。看了此书后,我提醒自己早下决断,升级了智能沃家送宽带方案,如果想算清楚哪个更省钱,还真不是容易之事】
【人生中充满了选择,每天的事情就有许多的选择,几点起床?起来干什么?走哪条路上班?开不开车?办公室第一件事做什么?休息时间做什么?中午吃什么?午休吗?晚上喝酒吗?喝多少?几点睡觉?如果每一步都变成经过精心计算的有意识的选择,我们每天都要累得够呛。想想GTD的理念通过回顾把事情分解,通过context,也可以让你减少一些选择】
第3章:为什么我们无法作出明智选择选择?
人的大脑在收集、比对、评估和选择的决策过程中处处都不是那么明智。
大多数明智选择包含的步骤:1)确定目标;2)评估目标的重要性;3)列出可能的选择;4)评估哪个选择最能达到目标;5)选出最佳选项;6)根据选择的效果调整目标以及各个因素的重要性,以便下一次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但每一步都难以做到明智,我们对某事情体验的预测和记忆都是不可靠的。】
峰终定律(peak-end rule):人们对体验的记忆与过程中的感受好坏无关,只与“峰peak”和“终end”这两个关键时刻的感受有关,即事情达到高峰时的感受和事情结束时的感受。【想想旅行社根据这条定律是不是只需在行程中安排一次非常好的景点,再把最后一天的行程安排得舒服些,游客满意度就会提升?】
【现在可以用互联网搜集到很多信息,但质量不一,要一一甄别这些信息的真伪,更是不易】
感觉自己不受广告的影响?实则不然,我们仍会受“品牌效应”的影响。
互联网提供的信息量很多,但信息的质量很低。
经验法则、拇指规则(rules of thumb):原指木匠不用尺子,而直接伸出拇指测量木材的长度或宽度,比喻依靠经验和直觉做判断。
可获得性启发式(availability heuristic):人们的判断推理过程常常受到可获得的记忆的影响,倾向于认为容易想到的事件比不容易想到的时间更常见(例如我们会认为以t开头的英文单词要比t排在第三位的单词多)。
群体的预测性几乎总是优于个人,但由于我们获取信息越来越依赖于二手资料,以及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导致群体预测的准确性在逐渐降低。
锚定效应:消费时我们选择的参考标准会影响我们的购物行为。详见《无价》一书。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同一问题的两种逻辑意义相似的说法会导致不同的决策判断,当消费者认为某一个价格带来的是“损失”而非“收益”时,他们对价格就格外敏感。在高风险决策中,这一效应尤为明显。
心理账户(psychological accounts):存在于人头脑中的一种账户,人将现实中客观等价的支出或受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作出不同的决策。
边际效应递减律(law of diminish marginal utility):当人们连续消费同一种物品或服务时,其总效用虽然在增加,但边际效用(即每单位物品或服务)带来的效用增加量却在递减。一个例子:人们越来越富有,但每一笔额外增加的财富带来的满足感却越来越少。
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在决定收益时,人倾向于规避风险;在面临损失时,人倾向于选择冒险。
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人们更愿意持有自己已拥有的东西,而不愿意用它交换另一个可能更好的替代物。[是否翻译为赠予效应更好?]一旦一个人拥有了某样东西,这件东西在他心目中的价值就会超过原来的价值,因此放弃它就意味着损失。
沉没成本(sunk cost):由过去的决策导致的、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决策改变的成本。
应该警惕的是,浩如烟海的选择可能会让我们从选择者(chooser)变成拾捡者(picker)。选择者是在决策前积极思考各个选项的人,所考虑的是生活中什么是至关重要的,在具体选择中孰轻孰重以及所作决定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后果。选择者十分清楚某项选择对自己的意义,并且知道,如果没有一个现成的选项令人满意,那么就应该自己去创造机会。相反,拾捡者并没有做这样积极地思考。在他们看来,生活中的选择犹如电视中的影像,捡拾者能做的就是抓住什么是什么,却又希望自己抓住的是最佳的选择。
第4章:谁能作出最佳选择
比较了2种决策方式:最大化者、满足者。
最大化者(maximiser):努力以确保每一个决定都是最佳选择的人。
满足者(satificer):满足于符合自己标准的人。
最大化的代价:1)可能导致不自己快乐;2)如果后悔则后悔的程度更高。
第5章:自主权——主观幸福感的负担
后面这几章(第5-10章)给出了经济行为的心理学分析,读起来有点累。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产生于人或动物遭受连续的挫折后,会使其对一切感到无能为力。
习得性无助可能造成的影响:1)削弱尝试探索的能力;2)影响人在新的环境下判断情况能否可控的能力;3)抑制免疫系统的活动,使个体更容易患病;4)导致抑郁。
总体上来看,富裕国家的居民比贫穷国家的居民更快乐,但一旦人均财富脱离了贫困线,国家财富的增加对国民幸福感的影响就不会很大。
亲密的社会关系会提高人的幸福感,但也会减少人的自由、选择和自主权。[前一阵子正好看了TEBx演讲:what makes a good life? Lessons from the longest study on happiness,讲的就是好的社会关系让人更快乐、更健康,里面的原话:The clearest message that we get from this 75-year study is this: good relationships keep us happier and healthier.Period.]
造成我们有时间紧迫的原因:把时间都花在准备做选择、做选择的过程、重新评估选择或后悔自己的选择上了。
设定一些选择的规则(就像电脑中的默认值),可以减轻选择的烦恼。[听说有些CEO准备7条一样的上衣和裤子,每天换一条,就是为了避免每天要选择穿什么衣服]
第6章:机会——选择一个就意味着失去另一个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s):做选择时放弃其他机会产生的成本,这意味每一个选项的价值都不能独立于其他选项而单独评估。
需要反复权衡的问题会让人们更难以作出决定,所以他们就会推迟决定。
心情不好(消极情绪)的时候,决定更糟。[所以多从微信的好友中吸收些正能量也是有道理的]
当选择是可以被逆转时,我们会花更多精力确定什么是更好的选择,而不是将已经作出的选择做的更好。
第7章:后悔——向下拉扯的力量
决定后懊悔(post decision regret):做了某个决定后,因为结果不理想而产生的后悔。决定后懊悔让人难以享受做出决定后的乐趣。
预期性懊悔(anticipated regret):做选择之前,因为预计到结果不好或者还有更好的选择而感到后悔。预期性后悔会让做选择更困难。
忽略偏见(omission bias):人们更容易接受由于自己的忽略或不作为导致的损失,而不愿意接受自己的行为导致的同等损失。[采取了某个行动,结果导致了不好的结果;拖延不作为,导致了不好的结果。前者更让人后悔。看来人的拖延症也有这种因素有关]
反事实思维(counter factual thinking):指想象一个与现实不同,可能会怎样或应该怎样的世界。反事实思维让我们在不断思考与尝试中进步,但同时也会让我们产生决定后懊悔和预期性懊悔。
不作为惯性(inaction inertia):当人们错过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机会,将会对随后出现的类似机会置之不理,哪怕后来出现的机会比之前的更有吸引力。[一件物品打7折时没买,一段时期后只打9折,就更别买,这样会有点后悔,但买下会更后悔。]
小心沉没成本:书中举了不少有关例子。保留着一支跌到谷底的股票,保留着N年未穿过的衣服,餐厅里吃饭时已经很撑了,还要把菜都吃光,一本无聊的书看了前200页,逼着自己把它看完。
规避后悔的方法:1)避免风险大的选择;2)降低选择时的预期;3)不做任何选择;4)忽略沉默成本。
后悔也有点好处:1)让人严肃的对待一个决定;2)让人考虑决定后会发生的多种可能性;3)让我们对决策所犯的错误印象更加深刻,以避免重蹈覆辙;4)促使人在必要的时候改变已经作出的决定;5)弥补决定所带来的不幸后果;6)向他人表明自己重视已经发生的事情,以此可以与他人保持情感联系。
第8章:适应——原地踏步的快乐跑步机
知觉适应(perceptual adaptaion):指人或动物在持续体验视觉、听觉、味觉等感觉刺激后,对刺激的反应会逐渐减弱。
享乐适应(hedonic adaptaion):指人逐渐习惯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恢复到正常的快乐水平。[人们对第一次刺激很愉悦,但对以后的刺激就不兴奋了。]
享乐跑步机(hedonic treadmill):指认为人们对快乐的追求就像在跑步机上跑步一般,无论如何努力都前进不了,而且必须不断努力才能维持相同程度的快乐感受。
满足感跑步机(satisfacions treadmill):指认为人们不仅会适应特定的物品或体验,还会适应特定水平的满足感。
发生不幸的受害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慢慢适应了,并不感觉有那么的不幸。[时间是治疗创伤的一味良药。]
避免适应带来消极影响的方法:1)了解适应的过程;2)提醒自己对拥有的东西心存感激。
第9章:比较——满意度的4重诅咒
以往的社会地位比较,往往是局限于自己生活的圈子,而在当今由于信息的广泛传播,这让我们不停的和与自己相距很远的富人作比较,并为自己建立高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中低阶层的生活质量即使得到了改善,也会降低中低阶层对生活的满意度。
由于社会和经济体系建立于稀缺资源和热门商品的不公平分配之上,这导致人们生活在无休止的社会比较中。所以,若想改变个体的态度,不改进体制是不行的。
地位商品(positional goods):指可以彰显购买人与众不同的身份或社会地位的一类商品,通常是市场上稀缺商品。
当人们追求那些代表地位的物品时,也会情不自禁地进行竞争。不参赛就意味失败。
快乐的人擅长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而不快乐的人会不断反思那些不愉快的经历,使得自己更伤心。
第10章:幸福——为最佳选择付出的代价
抑郁症的症状:1)对工作和家庭生活都缺乏兴趣和热情;2)没有活力,常感到疲惫;3)觉得自己没用,经常内疚、自责;4)常犹豫不决;5)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不清晰;6)常常想到死亡,有自杀的想法;7)失眠;8)没有性欲;9)没有食欲;10)伤心,感到无助和绝望;11)低自尊。
患上习得性无助的动物和抑郁症患者有许多共同点,因此有可能拥有控制感对保持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甚至可能可以避免患上抑郁症。
最大化者更容易得抑郁症。[因为他们想得是做到最好,但现实中很难实现,面临一次次的挫折,就会抑郁]
第11章:11个方法
本章是全书的重点。
1)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选择上。
设定一些筛选的标准。[选择旅行地点时每次只在2个地点中进行选择;喝酒一不小心就喝多,可以设定一个限制,白1杯、红2杯、啤3瓶]
2)成为选择者(知道何谓重要的决定)而不是捡拾者(被动地从已有选项里挑选)。
3)做一个满足者,而不是最大化者。[够好就行]
4)别太在意机会成本。[不要多想那些被放弃的选项]
5)做不可逆的选择。[想后悔也不行了]
6)培养感恩之心。[培养好心情]
7)告诉自己不后悔。[自己做出的选择,自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8)为适应做好心理准备。[少花点时间去找完美的东西,花高昂的搜寻成本不值得]
9)控制过高的期望。
10)学会避免比较。[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11)把选择的限制看成解放而非束缚。[遵循一些规则,实际上就是避免琐碎的小事也选择一番。开车系不系安全带?过马路等灯绿了?与朋友吃饭喝不喝酒?喝几杯?]
《选择的悖论》目录
本文转自申龙斌的程序人生博客园博文,原文链接:http://www.cnblogs.com/speeding/p/paradox-of-choice.html,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http://www.cnblogs.com/spee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