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我国开始研制计算机,至今五十年矣,时逢五十年,报刊中陆续刊登出一些纪念性文章,采访了一些尚健在的科学家,首当其冲的是张效祥院士。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9月4日)发表的:《张效祥: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拓荒人》的报导。

  张院士先去苏联(1956—1958)学习计算机技术,产、学、研各部门大协作开创了我国早期计算机事业,从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开始培养人才,清华、北京大学也成立了计算机专业,参加第一届计算数学训练班的人都70岁了,他们是中国计算机50年来最重要的骨干力量。培养青年计算机学者,要有国家和民族观念。我国计算机初创期,开发了很多型号计算机,但都没形成工业化生产,对于工业化,产业化是不够的。改革开放之后,联想、长城、方正、浪潮、曙光都起来了。但自主研发的技术含量不高,很多知识产权在别人手里。还需要花大力量,需要产学研紧密结合。要全面理解企业是创新主体,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需要政、产、学、研、用五个方面的结合。国家信息化实际是需要大规模应用计算机,对计算机事业影响很大,但是中国的计算机产业对中国信息化的支持程度还不够。信息化要靠本国信息力量的支持。我们必须下功夫,想办法,对信息化形成强大支持,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计算机世界(2006年9月11日)发表的中国计算50年,中国数字电子计算机的创业历程及领跑人,采访中科院高庆狮的文章,首先介绍我国初期研制了计算机的情况,其次讲到用于国防的计算机的开发,百万次150计算机是个里程碑,后来的银河系列计算机属亿次机。高庆狮院士在计算机系统结构设计上做出了贡献。20世纪70年代以后,个人计算机兴起,我国的联想、长城、银河系列、曙光系列、最后谈到了对中国芯的看法,文章最后列举了在计算机领域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华罗庚、钱三强、范新弼、张效祥、钱学森、董铁宝、金怡涛、王选、周巢尘、杨芙清、孙仲秀、何积半、吴几康、张梓昌、张世龙、慈云桂、冯康等。哈军工的康鹏发明了隔离阻塞式推拉触发器,被命名为康鹏电路,当时的441—B计算机的触发器用的康鹏电路,并生产了100多台。

  今年9月5日在清华大学FIT楼举行“纪念中国计算机五十年”的活动,到会的学者和专家有“凌瑞骥、王尔乾、孙家广、胡道元、吴文虎、林健祥、杨士强、许卓群、康鹏、吴鹤令、胡建平、陈正清、朱鹏举、徐能哲、任连仲等。

  陈正清在他的《大路歌》文集中收录了他在电子工业部掌管计算机工业时的回忆录《中国计算机工业发展的回顾》,较为详细地记录了这段历史,主要是计算机工业生产情况。1986年有郭平欣局长的《中国计算机发展三十年》,1996年有杨天行局长的《中国计算机工业四十年》发表在中国计算机报上。

说了中国计算机,那么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究竟是谁发明的呢?许多书上都说是1946年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制造的ENIAC计算机,埃克特、莫克利、戈尔斯、勃克斯参加,还有一位朱传榘先生参加,先后英法德都有计算机成果,近在程序员杂志上刊出。保加利亚移民阿塔纳索夫(Johu Vincene Atanasoff)在1935年在依俄华州立大学制成第一台计算机,此事鲜为人知,如今在GOOGLE网上可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