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泡泡俱乐部
《学学》――――授渔 手把手教你如何学习。提高自己或教育子女必备之书
  标题party了,环境如此,不得已而为之。莫怪!莫怪!
  
  不管当今教育如何,人总是要学习的。不管学成以后出来怎样,还是要努力去学好。这里写写一些学习的事,只不过是我多年来的一点思考和积累。这些思想和观点不是很成熟,本来想再酝酿两三年,等练好文笔思考纯熟后再写,但是怕因俗事琐事过多而荒误了。所以,现在先把所想所思记下来,等以后再慢慢完善修改。
  我在学习上曾大起大落过,过去十年时间里,在对学习及其它经历的长期体悟,得出一些有关学习方面的见解。这里我将把自己的一系列见解写出来。如果能给你的学习带来帮助,或有益于你教育子女,那也不枉我受这十年之苦。
  这里没有大家YY的东西,也许会很枯燥,如果你能静下心来,认真阅读,那则是本人之幸。如果能启发你的思考,也请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或许有益于他人的学习。如果你你这些没兴趣,也希望能留个言,给点意见,也算是对我的一点鼓励。
  我不是写手,也很少写文章,所以要把思想化为文章,是有点难度的,所以进度可能会很慢。但是我会尽量写好,使作品耐得起推敲。
  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讨论。有不足之处,也请不吝赐教。

1、幼学
  天地始于混沌,而人始于暗昧。天才神童,非生而知之,皆学以致之。人生百年,始于幼童,为学则始于发蒙。若欲善其事,则必先善其始,故欲善其学,则必先善启其蒙于童蒙之时。
  为学有授受与自学之分。惟知识渐广,且稍识为学之道之时,方能自学。而当童蒙之时,混沌未开,无知无识,其学唯授受一途。故易云: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然未学语之童蒙,既未能言语,且无知无识,又何以求我,其学唯耳闻、目染、舌学罢了。学语之时,若生于汉语之地者,其所闻听无非汉语,则其言语必为汉语;生于英语之国者,其言语则为英语;生于双语之域者,则能兼之。究其因由,即因小儿学语由耳闻目染舌学。是以天生耳聋者,耳根清静,无话语熏染,耳不闻而舌不学,虽口能为咿呀之声,却多不能言语,故而自古有十聋九哑之说。耳以听声,耳以辨识,耳以纠错。然有耳聋者,以目代耳,目视唇形,以此学语。然而目视舌学之语,则不如耳学那般精准。可知小儿学语,则惟他人之所言,惟双耳之所闻。学语幼童,初则为咿唔之音,渐而方成言语,而首开之语,常为呼母呼父之辞,而非他辞者,皆因父母每日于其耳畔反复指辨教之。是以欲教之语,必反复言之,以盈其耳,方能浸入其心,刻录于脑。因此,为人父母者,须用心竭力,幼童言语之丰富与多样,全赖父母之力,伶俐善言之童,非天生神授,实他人所教,而寡言后语之童,非小儿之愚,乃父母之失。少儿学语若天成,宜尽心调教。
  天生万物,各有其性,孕育生长,亦有其时。点瓜种豆,植麦播稻,皆有其时,而不可乱。不贵早,不能迟,宜得其时,失时难长。童子发蒙,亦有其时。新生儿降生与其它动物不同,豕犬牛羊,落地睁眼后,便能挣扎起行,而婴儿则不同,需精心照养两三年方能蹒跚学步。直立行走限定人类女性骨盆开口大小,人类脑容量又大于该限度,而人类胚胎需要发育21个月,然而胚胎头颅容量增长过快,发育十个月时,便濒于该限度,因而婴儿便须提前降临人世。以致婴儿降生后,还需继续发育大脑。而在这期间,婴儿并无学习能力。婴儿自啼哭至言语,约需两三年时间。因此,在幼儿三四岁渐会言语后,便须立即发蒙。切不可荒误时间,而错失最佳开蒙时机。古人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因此,发蒙之书,务求尽善尽美。
  我中华自古便为学童编写蒙学书,而蒙学书发轫于字书。周时史官以《史籀篇》教学童识字。秦编有《苍颉》、《爰历》、《博学》,合称《苍颉篇》。两汉魏晋南北朝亦多蒙学字书,而现仅存《急就篇》及《千字文》。唐宋以降,蒙学书趋于多样化,以内容而言,有字书,伦理类,知识类等;以体裁而言,有韵语,散文,诗歌等。较为有名的有《小学》、《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家诗》、《唐诗三百首》、《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声律启蒙》、《增广贤文》等等。
  蒙学书最主要作用是识字。因识字而产生字书,而后蒙学书虽有其它功能,但识字始终是最主要作用。《千字文》宜反复诵读,反复识别,反复识记。
  时有古今,物有兴替。时移事易,一物兴起,一物废弃,天道之常。因时代不同,字意变迁,古之蒙学书因字词晦奥难懂而为世所弃,或因内容不合于时而为新书所替代。周用《史籀篇》。秦统一六合后,编《苍颉篇》。两汉魏晋南北朝期间蒙书踵起,继而淹没无存,惟《急就篇》与《千字文》存世。《急就篇》又名《急就章》,西汉史游编,共2144字(末128字为东汉人所加),按姓氏、衣着、农艺、饮食、 器用、音乐、生理、兵器、飞禽、走兽、医药、人事等分类,纂成三言﹑四言﹑七言韵语。切合实用,又便记诵。因语及吏事,而为仕进必读之书,亦承担字帖功效,为汉魏至唐代蒙学通用字书,至隋唐时,渐为《千字文》所替代。《千字文》,凡一千字,字字各异,字拓自王羲之书帖,为南北朝时梁朝周兴嗣编撰,欲为识字学书之用,全书为四言韵语,共250句。限字千言,文无重字,零落千言化作锦绣华章,无绪单字理为行云妙文,其文赡,其辞藻,其势顺,其思巧,非止人力,亦由天授。隋唐之际,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穷三十年之功,摹写真草《千字文》800本分赠浙东各寺庙,使《千字文》广为流播。唐时,《千字文》因识字之便,及字体之美,渐而取代其它字书。自此至国民,《千字文》于字书上,独领风骚千余载。唐宋以后,蒙书种类渐多,可堪经典之作的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声律启蒙》、《增广贤文》。
  然而,昔日童子摇头晃脑、熟读记诵之书,而今皆寂寂然,少人问津。若《千字文》《幼学琼林》之类,即便再传千载,亦未过时,何以古人视如珍宝,而我辈弃若敝履?若有至佳者继起取而代之,则弃之无妨,亦可为子孙之福。而如今,空有如许蒙学经典,却弃之不顾,束诸高阁,又未编撰佳作以施童子,惟授以浅显通俗、平白如话之文,且三五年间,方授字百许。童子掌家国之未来,却以寥寥数字草草启蒙,至浅至白之文胡乱开蒙,试问低开者几能高走?稚气幼童,教之有道,规之有方,则能一日千里,若低估其能,忧其劳苦,而教之以浅简之文,而后任其肆玩,不予约束,则貌似爱之,却适足以害之。小童岂解玩之真趣,不过惮于勤苦,怕人束缚,胡玩乱耍罢了。一旦散漫性情,欲加约束,则非哭则闹,无能为矣。况且年少时节,寸阴寸金,逝之则永不再来,荒废之后,意欲再学,则既迟且殆,悔之无及。愚儿非天生即愚,顽童亦非天生便顽,皆后天而成,或谓父母成之亦可。
2、师
  韩昌黎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人非能生而知之,是故欲以致知则必先从师。而从师择师则因年龄、学识之不同而各异。
  学前童子,父母为师,择无可择。所谓先天之才者,其慧质源自天生,抑或成于此时。高斯三岁即能指出其父账目之误,此天生耶?后天耶?
  于受业幼童、蒙昧者之从师而言。师有百种,种种不同,有不学无术之师;有照本宣科之师;有循循善诱之师;有因材施教之师。同是为师,水平则异,知识有多寡之分,学问有高下之别,道德有崇低之差。而白字先生自然教出白字学生。以己之昏昏者,则何以使人之昭昭。德行有亏者,或将导人向恶,误人子弟。是以从师必择,择师必慎。此类人慧心未开,性情未定。慧心未开,则难辨识真伪;性情未定,则易随风而摆。
  于学有小成,眼界渐高者而言。凡学高于己者即可为师,能过于己者即为师。苟有可取之处者,皆能为师。是以三人行,必有我师。
  臻于化境者,不拘学之高低,不问能与不能,凡眼中所见,耳中所闻,莫不能师,天地万物,皆为吾师。张旭见担夫与公主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意,及观公孙大娘舞剑,而得其神。又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怀素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遂悟笔意。夜闻嘉陵江水声,而草书益佳。
  所谓名师出高徒。志于学者常遍访名师。然而,名师之于师,正如天才之于人一般,成金字塔形分布而立于塔尖。故而名师众慕而难寻,而即便幸遇名师,也未必能如愿拜为门下。名师可遇而难求,如若因缘际会,则为万幸。倘若不遇名师,而又欲向学上进,则可转益多师,博采众家之所长,而化为一体,为吾所用。然而,有道是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即便幸投名师,若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则亦必转益多师,兼收并蓄,融会贯通。
  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即便幸聆名师教诲,日日得其耳提面命,也未必定然能成高徒。师乃引路人,而非代步者。如若弟子无恒不勤,散懒怠惰,或玩物丧志,嬉游无度,则终究难以成器。路在脚下,须由己走。如若得成大器,则虽赖师之劳,而终由己之力;假或堕为废材,则皆乃己之过,或间有师之失。夫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艺、登堂入室者七十有二。师如孔子,尚有未通六艺、庸如常人之弟子。可知,虽有名师,却不足以恃之。师需从,而不可恃,惟己可恃,恃己之勤苦奋进、孜孜不倦。
  学高为师,能者为师,然而师非无所不通,无所不能者。知识之广,必有师之未能尽穷者;学问之深,定有师之所不能及者。学如孔子,亦曾受困于小儿。是故,虽受业从学于师,却不可未经己虑而盲从于师。有疑必究,悖理定穷,不为师者讳,不屈于师威。吾从师以求知,若弃理以从师,则非为吾师也。亚里士多德曾经曰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柏拉图定义无羽毛两脚直立行走的动物为人。而亚里士多德则示之以拔毛之鸡以驳之。
3、友
  古人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学者,因交朋结友,互相激励,互相探讨,而学问大进。这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美妙的故事,让我们在瞻仰他们的同时,在无限的想像空间中沉醉,飞翔。并且古人还用优美的诗篇记下来,供我们膜拜。下面说说朋友在学习中带来的益处。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石,可以攻错”。这两句是讲朋友的。第一句:唐人有诗云,春风不度玉门关。但是不怕,只要朋友有如石般之物,便可攻玉门关。第二句讲的是,如果你有什么缺点或漏洞,你朋友会帮你填补上去的。《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朋友间互相商讨砥砺,以图互益互惠。《广雅》:切,摩也。磋,通搓。这样,如切如磋就很好理解了。如琢,想想啄木鸟也就不难理解。如磨,讲的是女性朋友间相互砥砺的事,磨者,磨镜是也,镜越磨越亮,理越辩越明,长此以往,学问愈长。
  忘年交亦为朋友中的一种,能忘记年龄交朋友的确值得学习,况且还有助于学习。萧纲、沈约、庾信、陈维崧、李渔、袁枚、郑板桥等文人墨客都嗜好忘年交,在历史的天空上,点缀以独特的颜色。文人就是文人,他们并不以忘年交这么俗气的称呼来来形容他们的关系,而代之以娈童这么个雅致的名字。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聊斋里面有大量故事,都在宣扬这个道理。很多穷书生(为什么是穷书生?因为有钱人家里有丫环之类的),独自挑灯夜读时,便有美女出来陪他们读书,经过长年努力,大多书生都能中进士。等他们中进士后不久,那些美女看到伴读的效果已经达到了,所以就离开这些书生。这便是红袖添香夜读书。多美呀!要是高中时,每一个人配一个,还有谁不喜欢读书呀。
  伟哉,朋友!妙哉,友之于学!
  不过,也有些同学,因交友的事而留下千古遗憾。
  话说,有三位同学一起读书,一位姓梁,一位姓祝,另一位姓马。梁同学无财,但有才。祝同学有财,也有才。马同学有财,但无才。梁祝两同学,才才相惜,甚是投缘。他们同栖同宿,双出双入。马同学虽无才,却也要附庸风雅,与有才人相交,但又看不上无财的梁同学,于是整日找祝同学,但祝同学又不屑于马同学之无才,便不与之交往。因此马同学大为生气,当看到梁祝相契情形时,便说他们是×××。接着流言四起,而梁祝因敌不过世俗的偏见,而最后自寻短见。有人说,看到他们化为两只蝴蝶,在知识的花园里采英撷芳。这也不过是人们对无奈事实的美好想往罢了。后来,有人把他们的事加以整理,编辑出《梁祝》,里面祝同学则变成女扮男装的女儿身,这也更增加了故事的凄美感。
  朋友,这是个很美好的词。
4、记忆
记忆训练之途:以学为训;随时随地训练;特定时间特意训练
以学为训,边学边记边练
学习过程中,无论所学知识该背与否,都可用来当作记忆训练的材料。培养训练意识,随时加强记忆训练。优点:省却特意训练时间。缺点:有时过于专注记忆,而忽视内容本身的内涵与联系,忽略真正该掌握的知识。
随时而练随地而练
零散时间记诵外语单词。读无字书时,时时留心,处处留意,事事留情,凡所可记,皆默默识记。缺点:1、量少,虽然知识可积少成多,但记忆容量却很难因一次次过小量的记忆训练累积而增加;2、量少,虽然有时记忆效率很高,但记忆训练的效率却不高。(即,因量少而易记牢,但即便记牢也无甚益于记忆提高。)3、大脑休息不足,易疲劳,致使头脑昏沉。
特定时间段特意训练
前两种方法,须时常存有训练意识。
前两种方法,虽然也是记忆训练,但却更着重于学习与积累。而这里则是把记忆从学习中独立出来,在特定时间里,单独地,不为学习地,进行记忆训练。而这里不为学习,亦是为了学习,是为砍柴磨刀,以助裨于日后学习。藉快哉风,以日致千里。
训练材料:事情、事件、图画、文章、抽象符号等等。
如曾子“日三省吾身”般,夜寝时对日间所做所历进行回忆整理,以此训练记忆,人称“过电影”。然而,记事虽或有用,但并不足以让记忆大幅提高,因记忆要求准确,须昭然明晰细小微末之处,而记事则只须明了事情脉络,虽偶有细节镜头,却多呈跳跃离散性,并非连续性的,以此训练,则难以培养出严密的记忆。
事情多非连续,而一些事件过程却可呈连续状态。如弈棋打牌。围棋,军棋,象棋,甚至五子棋,每局棋后,暗自在大脑里进行复盘。须求一步不差,一子不误。大脑在一定量的思考后,可使思维活跃,思绪清晰,也更有利于记忆,因此棋后复盘,大脑可挟思维之余气以记忆,而此时记得虽清,却也削弱了训练之功。因此,若欲复盘,可于当日脑中无棋时再复。复盘受卡时,可借上下步以猜其行棋。棋子多少、棋盘规则、走法逻辑、行棋意图,皆有助于记忆。然而,有助于记忆者,则不利于记忆训练。
文章的识记
在学习中,记忆训练的最终目的就是记背文字和符号。因此背记文章也就更契合该目的,也更有利于学习时对文字的记忆。
记忆训练须循序渐进,若贪多强记,则意倦神疲。意倦神疲,则难以为继。难以为继,则非为训练之道。记忆训练必须在准确的基础上,追求速度;保证质量后,再扩充数量;增加数量后,再在该数量级上提高速度。而非先疾求速度,再渐求准确。亦非先骤增数量,再缓求准确。
熟读可成诵,然而熟读成诵则非记忆良法。熟读成诵,记诵时,由嘴入脑;背诵时,常未经大脑,恃其熟,脱口即出。熟读或可记背,然而用以训练记忆,则未为良方。记忆非必求口到耳到眼到,但求脑到。这里所言,皆由眼入脑。故而此处记背皆为默记。
初级 识记文章,背三五百字。选一篇三五百字的文章,或长篇中的几段。识记时,以句为单位,长句可分若干短句。看一句时,立即盖住,再回想。回想须做到一字不差,若看一遍记不完整,可看第二遍。记完整该句后,再记下一句。如此,直到该段每句都记完。然后再对该段进行回想,若有漏误乱序,则先校对,校对后整理思绪,然后再进行回想,直到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差,一句不乱,一段齐整。以最少遍数记完一段后,再以此法记下一段,直到最后一段。然后再对整篇进行回想。漏处误处,须多记几次以加强记忆。
每日以此法选取不同文章进行训练,直到每段中的每句只看一遍,只回想一遍,该段便能完整无误地背诵,而每段只经一次整理背诵便可背诵全篇时,便可进入下一级。
次日识记新文章前,可整篇回想前一天所背内容,以训练长期记忆。有记不牢之处,或背不顺之处,先不校正,且放一边,尽量回忆全篇,实在记不住,则校对后再行回忆。三五日后,识记新文章前,放弃回忆前一天文章,用该时段回忆该篇文章。再七八日后,再次回忆。如此反复几次,可加强长期记忆。
中级 选取一千字左右的文章,以段为单位,进行识记。
Ⅰ、每次的训练方法为:
记每段时,以一定速度边逐句看,边前后联系,记于脑中。该速度可慢慢加快,以看一遍能较准确记住该段为准。看完该段后,盖住,逐字逐句回想该段内容。看一次不能完整准确回忆,则可再看一遍,再回想;或于模糊遗误处加强记忆。直至没有半字差错。一段后,如此接着一段,直至全文。每段如此记过后,再整篇回想。遗漏不清处,再次加强。直到一次可完整无误背完整篇后,便可进入下一阶段训练。
Ⅱ、每次的训练方法为:
记每段时,以较快速度看完整段,看时不进行回想联系,待到看完该段后,再行回想。该速度亦以一遍能较准确记住该段为准。遗误模糊处,处理同上。以此法背完全篇每段文字。再回想全篇一遍。求至准至快一次背完。
这里初级到中级是以句为单位一次背三五百字,然后再以段为单位背一千字。亦可以句为单位一次背三五百字后,再增加到一千字,然后再以段为单位背一千字文章。方法多多,非只一种,可灵活运用。
若能一看一记而背准记全一千字文章,于学习则庶几足矣。若痴求至术,以致过目不忘,善则善矣,但恐费时耗力,挪耗学习精力,压缩学习时间,有舍本逐末之嫌。亦且过目不忘难致易逝,力致耗时,善养保持更是耗时。
然而,亦不可不知何以致之。
高级 选一两千字文章。先边看,边联系,边记忆。每看一段,则联系段中关系,记忆该段内容。看完下一段时,再联系和上一段的关系。等看完全篇后,再行回忆。等练习熟练后,再进行下一阶段训练。即,集中精力一遍看完全篇,而不进行其它思维操作,保持精神紧张,看完后,便行回想。做到一遍一字不差后,便为过目不忘。而后再加快速度。再增加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