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我最早接触互联网那会,在90年代末期,还在上中学。网吧逐渐取代了游戏厅在青少年中的灰色地位。当时正赶上第一次互联网浪潮,似乎全世界金融大鳄都密切关注着这个行业的一举一动。最早的时候非常流行聊天室。许许多多的陌生人挤进频道。很多人第一次感受到与远在天涯的人能够如此近距离的互动的震撼。这些聊天室往往是开放的,对加入的人员没有任何限制。有很多素质及低的人进入,让聊天室的环境变得乌烟瘴气。这些人进入聊天室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发泄。

再往后有了QQ。由于网络的迅速普及,大部分人开始有了自己第一个QQ号。因为你可以选择聊天的对象,所以就不再有聊天室那些乱七八糟的问题了。网络聊天开始逐渐流行。不过那时候电脑还十分昂贵,很多家庭买不起电脑。不少人就在网吧聊QQ。而且多半是与陌生人聊天。

那时候的互联网有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将现实虚拟化。也就是你根本不知道和你聊天的是一个人还是一只狗。

回过头来,再看今天的互联网的流行元素,比如微博,社交网络,微信甚至淘宝。这些元素的共同特征就是他们都是从虚拟世界出发,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与现实结合的越成功,产品就越有生命力。微博推名人大V,同学同事好友互加社交网络,根据手机号码推荐好友的微信,所有的成功模式都在说明同样的问题。

按照这个规律,把虚拟的线上的事物与线下的实在的事物结合起来似乎非常具有潜力。

举个例子,比如说现在屌丝们最爱的dota基本以线上的虚拟竞技为主,耗费了广大屌丝们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他们却不停地抱怨队友,抱怨一场场无聊平淡的竞技。如果开一个dota吧。里面可以提供专业的训练、技战术指导、协调分级组队的服务,不是很有市场么。这好像是网吧卷土重来,但是却又和网吧的经营理念完全不同。网吧出租的是上网器材,而这个dota吧出售的却是一种服务。甚至可以当作培训来做。

再举个例子,现在有很多婚恋网站似乎都陷入了一种危机。就是对这个网站上结交的人的巨大不信任感。这个不信任感来源于网络的虚拟的特性,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其实非常简单。我可以建这样一个婚恋网站。他介绍男女双方认识的方式并不是安排相亲,而是向现实更迈进一步,根据客户的情况把一定的男女比例一定特征的人混合在一起举行各种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很随意,可以是旅行,社会公益,也可以与第三方合作,甚至是学习培训,考驾照这种都可以安排。这些活动同普通活动的唯一区别就是我这个网站有组织有目的地把想要结婚的人以一定的特征进行匹配并组织在一起,对人员组成进行了一次筛选排序和封装。我可以收取报名费和在组织活动费中抽取提成。对于用户来说,这种形式完全可以克服对婚恋网站的恐惧性、被人发现了可以说是为了参加活动,同时心理也有所期待,另外即使不成功也因为参加了自己喜欢的活动有所收获。而对于我这个网站来说,只是提供一个平台,就算是配对并不成功,也不损害我的信誉。只要保证活动组织地有条不紊就可以了。醉翁之意不在酒,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形式如果成功真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