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Live in the now,
but build for tomorrow.
■ 作者 | 赵丹菱
编辑 | 周敏静
全文字数:3982
预计阅读时间:13分钟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某一天你想起了一位许久没见的老同学,出于关心,你想看看他的近况,但点开他的朋友圈后,却显示“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只能看见其朋友圈背景图和一条灰线。

打开好友的朋友圈
发现其动态设置为仅最近三天可见
已经成为一种不足为奇的现象
2017年2月,微信推出朋友圈动态仅“最近半年可见”的功能;同年3月,微信再推出朋友圈动态仅“最近三天可见”的功能,两年之后,在“最近半年可见”与“最近三天可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最近一个月可见”的选项。
微信悄无声息的功能更新影响着广大用户的线上社交行为。此功能推出后,越来越多的人都选择为自己的动态设置朋友可见日期范围限制。“超1亿人朋友圈仅三天可见”曾一度占据微博热搜榜。

据2019年6月微信用户年龄分布情况调查,30岁及以下的用户占据微信总体用户的58.5%,青年群体已成为微信用户的主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正是青年群体的典型代表。
据笔者观察,身边的很多大学生都为自己的朋友圈动态设置了可见日期范围限制。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在网络社交中,大学生群体都面临着学业压力与社交压力,大学生们为自己的朋友圈设置可见日期范围限制,也许有着某些值得探究的特定的原因。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将朋友圈动态可见日期设限的行为,笔者先对身边的大学生好友进行了线上采访,之后再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大学生群体展开问卷调查,做进一步探究。
采访与调查
1
线上采访
首先,笔者采访了部分将朋友圈动态设置为“仅三天可见”的大学生好友,得到的有代表性的回答如下:




滑动查看更多
其中,“不想让别人对自己的生活了解得太多”、“不想暴露黑历史”、“保持神秘感”、“让自己的朋友圈显得更简洁”是笔者通过采访了解到的主要原因。
初步了解部分大学生设置朋友圈动态可见日期范围限制的原因后,笔者再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的社交媒体动态发表习惯、动态可见日期设限人数比例、设置动态可见日期限制的心理动因等。
2
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滚雪球”式的问卷发放方式,共回收178份有效问卷,18-22岁的大学生占问卷调查样本的绝大多数,其中在读专科生20人,在读本科生107人,在读研究生35人,在读博士生16人。在所有问卷调查样本中,男性占比39.89%,女性占比60.11%。

问卷调查样本在读学历特征

问卷调查样本性别比例
根据本次问卷调查,81.46%的调查样本有在社交软件上发表动态的习惯,发表动态的频率集中在平均2-3天发一次动态、平均一星期发一次动态,且动态内容大多数为生活记录、爱好分享、情绪与观点表露。据此可知,问卷调查样本中的大多数大学生乐于在社交软件平台分享生活、表达观点。
但该次问卷调查显示,62.36%的调查样本为朋友圈动态设置了可见日期范围限制,占问卷调查样本的多数。

由此可推断,为社交软件设置可见日期范围限制已成为不少大学生的选择。
本次问卷调查也针对大学生为动态可见日期设限的原因进行了多选题设问。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调查样本选择了“避免别人对自己的生活了解太多”以及“保护隐私安全”,接近半数调查样本选择了“好友人数过多、组成杂乱”,以及“避免曝光黑历史”。

动态设限背后的大学生心理动因
不同的人将朋友圈动态设限的原因各不相同,人们在按下“只允许朋友查看最近三天的朋友圈”这一按钮时的心理状态也各不一致。但从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中也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线上社交中共同面临的心理困境。
“前台”空间扩大之下的社交压力
01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Erving Goffman)认为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表现类似于一场舞台表演,他由此提出了“前台/后台理论”,又称“拟剧论”。舞台上的表演场合被称为“前台”,舞台后的准备、放松区域被称为“后台”。在“前台”,人们会通过一定程度的表演和掩饰将自己塑造为能被他人接受的理想形象;而在“后台”,人们往往能呈现出不希望被他人和社会所看到的一面。
朋友圈线上社交模式中同样存在“前台”与“后台”,这里的“前台”指朋友圈中呈现主体用来分享生活动态、实现人际和谐的展现空间,“后台”则指呈现主体用以满足自我需求、实现自我和谐的空间。朋友圈内仅自己可见的、封闭的动态区域即线上社交中的“后台”。
在现实生活的具体可触空间里,“前台”与“后台”界限分明,空间相对隔离;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随时都能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形式在线上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这些生活动态能随时随地被网络空间里的任一好友查看,人们的生活逐渐透明化。
微信朋友圈实现了社会生活空间的平面化展现,模糊了自我呈现“前台”与“后台”的界限,导致“前台”空间的扩张以及“后台”空间的压缩。

图源网络
在“前台”空间扩张的压力之下,设置动态可见日期范围限制的功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主划分自我呈现空间的机会。设置朋友圈仅三天可见后,任一好友都只能查看仅有的几条动态,人们再也不必担心个人生活会被某些不太熟的“好友”了解太多。一个简单的功能按钮,帮助人们实现了自我呈现前后台空间的弹性调节。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有61.26%的将朋友圈设限的调查样本选择了“避免别人对自己的生活了解得太多”这一设限原因,这正是由于在“前台”空间不断扩大的压力之下,大学生们不希望个人生活被暴露太多,想寻求一种线上社交中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为动态设置可见日期范围限制,有助于大学生们在更舒适、更安全的环境下分享生活与表露情感。
弱关系社交与“隐私悖论”下的自我掩藏
02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有45.05%的将朋友圈设限的调查样本选择了“好友人数过多、组成杂乱”作为设限原因之一。事实的确如此,在当代大学生的好友列表中,很多“好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友。只见过一两次面的社团部门同学、为了传递文件而添加却互不认识的公选课同学、外卖群里送炒饭的大叔、各路微商……
来自不同社交场合的人充斥在大学生们的好友列表中,有的好友只有过一面之交,有的好友甚至是陌生人。微信朋友圈已经不只是熟人社交空间,而日益呈现出弱关系社交的特点。
弱关系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S Granovetter)提出。“弱关系”指人际联系较弱,情感维系较少,能够轻易开始或结束的人际关系。《群体性孤独》一书的作者雪莉•特克尔认为,“网络社交本质上是一种单薄社交,它能为我们带来的更多是一种碎片化的弱连接”。而在如今大学生的网络社交空间中,弱关系社交越来越突出。

图源网络
除了“好友人数过多、组成杂乱”,更有54.05%的将朋友圈设限的调查样本选择“保护隐私安全”作为设限原因之一。
网络空间的平面化展现促进了生活的透明化,一位新添加的好友可以在10分钟之内通过朋友圈里的动态来了解一个人的过去,人的隐私安全存在被侵犯的风险。处于网络社交空间中的大学生们经常处在害怕“被遗忘”与期待“被遗忘”的隐私悖论状态之中。大学生们一方面活跃于动态发表、点赞与评论互动,通过积极的线上互动提高自身的存在感,避免自己“被遗忘”。另一方面,又在弱关系社交之下,出于对隐私安全的考量,期待自己“被遗忘”。

面对不断增长的好友人数,面对朋友圈里许许多多不太熟的“好友”,为朋友圈动态设置可见日期限制是大学生们拉开人际距离、设置社交边界的选择。
理想自我呈现与塑造
03
随着网络社交的发展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注重在线上社交中进行自我形象的包装塑造。大学生们乐于在社交平台分享精致的自拍、精心修图后的daily blog(生活日记),即使仅发表文案动态也要用心思考后再点击发送。大学生们通过类似方式进行景观化自我的塑造,致力于在线上社交平台塑造一个理想自我。

图源网络
本次问卷调查显示,有43.24%的将朋友圈设限的调查样本认为“避免曝光黑历史”是设限原因之一。在大学生们各自的朋友圈中,或许有儿时的幼稚照片,或许有几天前因为一时的“网抑云”情绪而发表的“非主流”言论,或许有某些会被他人当作“黑历史”的回忆。很多人惰于去清理过去发的朋友圈中与当前人设不符的内容,同时又认为自己在不断变化,不想给好友们留下不好的印象。
通过为朋友圈设置可见日期限制,大学生们能省去频繁回顾、处理过去动态的麻烦,又可以随时把最新的、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好友。

图源网络
“避免曝光黑历史”是理想自我塑造的一部分,但过度景观化的自我塑造容易造成真实自我的封闭。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把自我的内在结构划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部分:“主我”是正在进行社会互动的主体,“客我”则是从他人的态度和视角出发,观察和评价的自己的自我。过度的自我塑造会导致大学生们过分注重“客我”,而不衷于现实、本真的“主我”。大学生们在分享滤镜和特效叠加的照片时,也应该反思现实、本真的“主我”状态。
针对动态可见日期设限的质疑
虽然人们为朋友圈动态设置可见日期限制已经成为一种不足为奇的现象,但依然有人对此举存在质疑和否定。
曾有网友针对“为什么越来越多人的朋友圈仅显示三天可见”发起街头采访,采访对象多为年轻人。在采访对象的回答中,很多人对“设置朋友圈仅三天可见”这一行为表达了否定的态度。其中原因多为“这一行为没有意义”、“不够真诚”、“不是真朋友”。


视频截图源于网络
针对朋友圈动态可见日期设限这一行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是否设置动态可见日期限制没有对错之分,有的人喜欢分享、乐于交流、乐于向所有好友分享自己的生活动态,自身也能从和好友们的互动中收获快乐和满足感。
而有的人则出于不同原因、不同心理状态为自己的动态设置了可见日期限制,也是希望通过这暂时的自我掩藏来获得线上社交中的舒适感、安全感和归属感,以实现自我和谐。
结语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滚雪球”式的问卷发放方式,样本数量较小,调查具有一定局限性。但从此次调查结果中也能初步了解在校大学生的社交软件动态发表习惯、动态可见日期设限人数比例、设置动态可见日期限制的心理动因等。
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们面临着多重压力:课程作业、学生工作、社团活动、各项比赛、数不尽的ddl…… 在网络社交中也面临着陌生的凝视、无形的压迫、隐私被泄的风险……
为朋友圈设置可见日期范围限制,这一简单的操作既有助于大学生们在“前台”扩大压力之下寻求线上社交的安全感和舒适感,也有助于理想自我的塑造与自我和谐的实现。
无论动态可见范围是三天可见还是全部可见,线上社交空间所展示的只是自我形象的一部分,比起关注朋友圈动态,更值得被关注的是真实生活本身。
朋友圈里的照片或视频并不能完全反应现实生活状态,大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难题、面临的心理困境也往往会在线上社交空间里被忽视。
无论网络社交动态是否可见
大学生们的现实生活和真实情感需求
才应该被关注和被看见
参考文献
[1]熊薇,王楚.微信朋友圈“仅三天可见”设置动因研究——基于因子分析[J].新闻知识,2020(03):42-48.
[2]刘旦旦. 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3][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黄爱华,冯钢译.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229.
[4]李美辉.米德的自我理论述评[J].兰州学刊,2005(04):66-69.
[5]邓驰韵.微信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用户特征及心理因素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9,3(35):272.
相关阅读推荐(点击文章标题查看相关内容)
网络社会学 | 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

你的朋友圈设限了吗?

封面来源:百度知道/视觉中国

读者朋友们
你们是否也为朋友圈设置了可见日期范围限制?
你们为朋友圈动态设限的原因是什么呢?
快来评论区交流讨论吧!
也可在评论区发表您对此文章的评论和建议~
小狐期待大家的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