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习题精解与应用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简介:唐朔飞教授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经典教材,本书提供的习题答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工作原理。解答集覆盖了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数据表示与运算、寻址方式、指令系统设计、存储器系统、CPU结构、时序与控制、输入输出系统和总线系统等多个关键知识点,通过对部分习题答案的提供和详解,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组成的理解,并通过实践提升解题技巧,为计算机硬件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计算机组成原理习题答案(部分)

1. 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的理论基础

在探讨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的理论基础时,理解其核心概念至关重要。计算机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是围绕着一系列层次化的结构组织起来的,这种层次化的设计思想使得系统更加模块化,易于管理和优化。本章将从基础理论开始,逐步深入探讨计算机系统的核心架构和工作原理。

1.1 计算机系统的分层模型

计算机系统可以被分解为多个层次,每一层都为上层提供服务并依赖下层实现。例如,从硬件层面到软件层面,我们可以看到从电子元件到微处理器、再到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层次结构。每一层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接口定义,这有助于简化整个系统的复杂度。

1.2 系统性能的衡量指标

在评估一个计算机系统的性能时,通常会关注多个指标,如处理速度、存储容量、输入输出效率等。性能指标的优化是系统设计的核心目标之一,而这些指标也反映了系统各个层次的综合性能。例如,提高CPU的处理速度、增加内存容量或优化I/O速度,都是提升系统性能的有效手段。

1.3 层次化设计的优势

采用层次化设计方法具有诸多优势。首先,它简化了设计过程,使得每一层可以独立开发和优化。其次,它有助于管理和维护,当某一层的技术更新时,通常不会影响到其他层次。此外,层次化设计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兼容性,有利于支持新技术和新标准的引入。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计算机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如数据表示、寻址技术、指令系统、存储管理等,并解析它们在不同层次中的实际应用和优化方法。

2. 数据表示与运算方法深入解析

2.1 数据的表示方式

2.1.1 原码、反码和补码的概念及应用

在计算机内部,负数的表示并非简单的直接用负号,而是利用原码、反码和补码的方式进行数值的存储。了解这些编码方式对于理解计算机如何进行数值运算至关重要。

原码 是最直观的二进制表示法,其中最高位作为符号位,0表示正数,1表示负数,其余位表示数值的绝对值。例如,十进制数+5的原码表示为 *** ,而-5的原码表示为 ***

反码 用于表示负数时,符号位仍为1,其余位取反(0变1,1变0)。因此,十进制数-5的反码表示为 ***

补码 则在反码的基础上加1,它解决了原码和反码在进行加减运算时的不一致性问题。因此,十进制数-5的补码表示同样为 *** ,而加法运算中可以将正负数以相同的方式处理。

补码的广泛使用使得计算机能够以一种统一的方式处理加法和减法,极大简化了硬件设计。例如,在8位二进制系统中,使用补码进行-1+1运算的结果为0,而不会出现溢出的问题。

2.1.2 浮点数的表示标准与运算规则

浮点数的表示遵循IEEE 754标准,其作用是使计算机能够表示非常大或非常小的数。浮点数由尾数(Mantissa)和指数(Exponent)两部分组成,以及一个符号位(Sign)。

符号位 位于最高位,0表示正数,1表示负数。

尾数 部分表示实际数值的精度,它是一个二进制小数。

指数 部分用于表示尾数的位移次数,通常是以偏移量(Exponent Bias)表示的。

例如,在单精度(32位)浮点数中,1位用于符号位,8位用于指数,23位用于尾数。计算机在进行浮点运算时,首先根据指数调整尾数的位置,然后对尾数进行加减运算,最后再进行结果的规格化处理。

浮点运算涉及到复杂的舍入问题,且存在运算精度损失的可能性。处理这些问题通常需要对硬件和软件的浮点单元(FPU)进行优化,以确保运算结果的正确性和精确性。

2.2 计算机中的运算方法

2.2.1 固定点和浮点运算的原理

固定点运算指的是那些不涉及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运算,它常用于处理整数。在固定点运算中,小数点的位置是固定的,这意味着运算结果的精度和范围是有限的。固定点运算比较快速且占用资源较少,因此常在需要高效率处理整数运算的场合使用。

浮点运算则侧重于处理小数和非常大或非常小的数值。在浮点运算中,数值的小数点位置是可以变化的,由指数部分控制。这种运算机制支持的数值范围很宽广,但运算过程较为复杂,速度也相对慢一些。

在设计计算机系统时,固定点和浮点运算各有其应用场景。例如,在图形渲染和游戏开发中,由于需要大量高效率的整数运算,固定点运算被广泛应用。而在科学计算和工程模拟等领域,由于需要处理范围宽广的数值,浮点运算则是不可或缺的。

2.2.2 算术逻辑单元(ALU)的设计与优化

算术逻辑单元(ALU)是计算机中的核心组件之一,负责处理所有算术和逻辑运算。ALU的设计对于提高计算机性能、降低能耗至关重要。

在ALU设计中,需要考虑如何有效地处理各种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以及逻辑运算等。例如,为了提高加法运算速度,设计者会使用诸如超前进位技术(Carry Lookahead)等高效算法。

除了运算速度外,ALU的设计还必须考虑到运算精度和溢出处理。例如,定点数运算可能会出现溢出,需要设计相应的溢出检测和处理机制。浮点数运算则需要实现IEEE 754标准中定义的舍入规则。

为了优化性能,现代的ALU往往采用流水线技术,将复杂的运算分解为多个小步骤,每个步骤由专门的处理单元完成。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地并行处理多个运算,提高整体的执行效率。

ALU的优化同样涉及到硬件和软件两个层面,硬件上会使用高集成度的电路设计以减少延迟,而软件上则会针对特定应用对ALU指令进行优化。

通过这些设计和优化手段,ALU可以成为计算机中最高效的计算单元,支撑起各种高性能计算任务的需求。

3. 各种寻址方式的实践应用

3.1 基本寻址技术

3.1.1 立即寻址、直接寻址和间接寻址的区别与实例

寻址技术是计算机体系结构中用于从内存或寄存器获取数据的重要方式。理解各种寻址技术对于编写高效的机器语言程序至关重要。

  • 立即寻址 :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寻址方式,操作数直接嵌入在指令中。它通常用于给寄存器赋予常数值。由于操作数是在编译时就已知的,因此不需要额外的内存访问。
; 示例指令 - 将立即数10赋值给寄存器R1
MOV R1, #10
  • 直接寻址 :在这种方式中,指令中包含了操作数的内存地址。执行指令时,会直接从该内存地址读取或写入数据。
; 示例指令 - 将内存地址2000处的数据加载到寄存器R1
MOV R1, [2000]
  • 间接寻址 :在这种寻址方式下,指令包含的是操作数的地址的地址。首先访问这个地址,取出里面的内容,才是真正的数据地址。
; 示例指令 - 间接寻址操作
MOV R1, [R2] ; 假设寄存器R2包含内存地址1000,那么该指令将内存地址1000处的数据加载到寄存器R1中

3.1.2 基址寻址和变址寻址的策略与场景

基址寻址和变址寻址主要用于更复杂的数据结构和数组操作。

  • 基址寻址 :通过将一个基址寄存器的内容与指令中指定的偏移量相加来计算操作数的地址。基址寄存器通常用于存储数据段的起始地址,偏移量则用于定位数据段内的具体元素。
; 假设基址寄存器BR包含数据段起始地址,偏移量为0x04
MOV R1, [BR+0x04] ; 这条指令将数据段起始地址BR加上偏移量0x04后的地址处的数据加载到寄存器R1中
  • 变址寻址 :使用一个索引寄存器的内容作为偏移量,与指令中指定的基准值相加,来计算操作数的地址。变址寻址特别适合于数组或列表的迭代操作。
; 假设索引寄存器IX用于迭代数组,基准值为数组起始地址
MOV R1, [IX+基准值] ; 每次循环,改变IX的值,就能访问数组的不同元素

3.2 复杂寻址方式分析

3.2.1 相对寻址和堆栈寻址的应用与挑战

  • 相对寻址 :相对寻址是基址寻址的一种特例,它是通过将程序计数器(PC)的内容与一个偏移量相加来形成操作数的地址。这种方式在实现程序中的跳转和分支时非常有用。
; 假设指令中的偏移量为0x10,程序计数器为PC
JMP [PC+0x10] ; 这条指令会导致程序跳转到PC当前值加偏移量0x10处的指令继续执行
  • 堆栈寻址 :使用堆栈指针寄存器作为基址寄存器的寻址方式。堆栈是一种后进先出的数据结构,常用于管理函数调用和局部变量。堆栈寻址通常涉及两个操作:PUSH(压栈)和POP(出栈)。
; PUSH操作 - 将寄存器R1的值压入堆栈
PUSH R1 ; 假设堆栈指针SP初始指向栈顶位置,该指令将R1的内容压入SP指向的位置,并更新SP指针

; POP操作 - 从堆栈中弹出数据到寄存器R2
POP R2 ; 该指令将SP指向的内容弹出到R2,并更新SP指针

3.2.2 多级寻址与向量寻址的高级应用场景

  • 多级寻址 :当需要访问数据结构中的深层嵌套对象时,使用多级寻址。例如,在对象导向编程中,访问对象属性,可能需要连续的间接寻址。
; 假设对象的地址存放在寄存器ObjPtr中,属性偏移量为0x10,对象的属性也是一个对象
MOV R1, [ObjPtr+0x10] ; 取得第一个对象的属性地址
MOV R2, [R1+0x10] ; 再次通过间接寻址取得嵌套对象的属性值
  • 向量寻址 :在处理向量(数组)操作时,向量寻址允许同时访问多个连续的数据元素。在图形处理、科学计算等领域,这种寻址方式可以显著提升性能。
; 假设向量的起始地址存放在寄存器VecPtr中,步长为4字节(例如处理4字节的float类型数据)
MOV R1, [VecPtr] ; 加载第一个元素
ADD VecPtr, 4    ; 更新向量指针
MOV R2, [VecPtr] ; 加载第二个元素
; 以此类推,可以加载更多的元素到寄存器中

在本章节中,我们详细分析了基本寻址技术与复杂寻址方式,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应用场景,展示了不同寻址方式在实际编程中的作用和优势。这些寻址技术是计算机系统能够高效执行程序和数据处理的关键所在。接下来,我们将深入了解指令系统的设计与执行过程,这是构建高效计算机系统架构的基础。

4. 指令系统设计与执行的实战演练

在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中,指令系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指令系统,又称指令集架构(ISA),是计算机硬件能直接理解和执行的一组指令。本章深入探讨指令格式与编码的原理,并分析指令执行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通过本章节的实践演练,我们将对指令系统的概念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4.1 指令格式与编码

4.1.1 指令集架构的选择标准

指令集架构是计算机硬件设计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计算机的性能、软件兼容性和复杂性。选择指令集架构需要考虑以下标准:

  • 指令的表达能力 :指令集需要足够丰富,能够表达各种复杂操作,但同时也要保持简洁性以提高效率。
  • 硬件实现的难易程度 :指令的硬件实现越简单,能耗越低,成本也越低。
  • 向后兼容性 :新架构应支持旧有架构的软件,以保护已有投资。
  • 效率 :包括执行速度和代码密度(即代码大小与执行效率的比率)。

常见的指令集架构包括x86、ARM、MIPS等,每种架构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优化目标。

4.1.2 指令的组成与字段解析

一条指令通常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 操作码(Opcode) :指明要执行的操作,如加、减、乘、除等。
  • 操作数(Operands) :指出参与操作的数据和目标位置。
  • 修饰符(Modifiers) :提供额外的操作信息,如寻址模式、数据类型等。

例如,一个典型的RISC指令格式通常包含三个字段:操作码字段、寄存器字段和立即数字段。下面是一个32位RISC指令的格式示例:

+----------------+----------------+----------------+
| 操作码 (6位)   | 寄存器号 #1 (5位) | 寄存器号 #2 (5位) |
+----------------+----------------+----------------+
| 目标寄存器号 (5位) | 立即数 (11位) |
+------------------------+

每一种ISA都有其特定的指令格式规范,设计者需要根据具体的硬件实现和性能要求进行选择。

4.2 指令的执行过程

4.2.1 微程序控制与硬布线控制的区别

指令的执行可以通过微程序控制或硬布线控制来实现。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区别:

  • 微程序控制 :利用控制存储器(control memory)保存一系列微指令,每条机器指令由一个微程序执行。这种方式可以简化控制单元的设计,提高指令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编程性。 例如,一个简单的微程序控制流程可能如下: mermaid flowchart LR A[开始] --> B{指令译码} B -- 微程序控制信号 --> C[执行微操作] C --> D[微程序结束?] D -- 是 --> E[下一步指令译码] D -- 否 --> C
  • 硬布线控制 :直接由组合逻辑电路产生控制信号,不通过微程序。这种方式执行速度快,效率高,但设计复杂度较高。

4.2.2 流水线技术与超标量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为了提高处理器性能,现代CPU广泛采用流水线技术和超标量技术。

  • 流水线技术 :将指令的执行过程分解为多个步骤,每个步骤由独立的硬件模块处理。这样可以实现多个指令同时在不同阶段被执行,从而提高吞吐量。

下面是一个五级流水线的示例: mermaid flowchart LR A[IF 取指令] --> B[ID 指令译码] B --> C[EX 执行] C --> D[MEM 访存] D --> E[WB 写回]

  • 超标量技术 :允许同时发射多个指令到不同的执行单元,每个执行单元可以并行工作。超标量处理器通过增加并行度来提升性能。

例如,一个超标量处理器可能包含以下几个执行单元: | 执行单元类型 | 描述 | | ------------ | ------------------ | | ALU | 执行算术逻辑运算 | | FPU | 执行浮点运算 | | Load/Store | 执行加载和存储指令 | | Branch | 执行分支预测 |

在实现流水线和超标量处理器时,需要考虑指令相关性、数据冲突和资源竞争等问题,并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

小结

本章针对指令系统设计与执行的实战演练,从指令格式与编码开始,深入解析了微程序控制与硬布线控制的区别,流水线技术与超标量技术的原理及应用。通过对指令系统的深入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之间的交互原理,为设计高效能计算机系统奠定基础。

5. 存储器系统工作原理的探索与实践

存储器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的关键部分。在深入了解存储器系统之前,我们需要认识到,存储器系统的效率对整个计算机的性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本章将对存储器的分类与结构进行探索,并深入剖析存储器管理技术。

5.1 存储器的分类与结构

5.1.1 主存储器与辅助存储器的区别

存储器主要分为两大类: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主存储器,通常称为内存或RAM(Random Access Memory),是易失性的存储器,即其内容在断电后会丢失。主存储器用于存储当前正在执行的程序和相关数据,提供高速访问。

辅助存储器则是非易失性的,断电后信息依然保存在其中,常见的有硬盘驱动器(HDD)、固态驱动器(SSD)等。它们用于存储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用户数据,它们的速度虽然不如主存储器,但容量更大,成本更低。

5.1.2 存储器的层次结构设计

存储器系统采用层次结构设计,其主要思想是利用不同层次的存储器在成本、速度和容量上的差异。典型的存储器层次结构从上到下通常包括:

  1. 寄存器(Registers) :位于CPU内部,访问速度最快,但数量极其有限。
  2. 高速缓存(Cache) :位于CPU和主存之间,用来减少处理器访问主存的延迟。
  3. 主存储器(Main Memory) :也称为内存或RAM,负责存储正在运行的程序和数据。
  4. 辅助存储器(Secondary Storage) :例如硬盘和固态硬盘,用于长期数据存储。

这种层次结构设计旨在满足计算机对速度和容量的需求,同时也平衡成本。

5.2 存储器管理技术

5.2.1 分页与分段技术的应用

分页和分段是现代操作系统的两大内存管理技术,它们允许程序更加高效地使用物理内存。

  • 分页技术 :将主存划分为固定大小的块,称为“页”,每个进程的地址空间也相应地划分为页。内存管理单元(MMU)将虚拟地址映射到物理地址。当程序引用一个不在主存中的页时,会发生页面错误,操作系统会将该页从磁盘加载到主存中。

  • 分段技术 :将地址空间划分为不同的段,每个段对应一个逻辑上的数据集合(如代码段、数据段等)。分段提供了模块化的数据管理,但也可能出现外部碎片问题。

5.2.2 虚拟存储器的设计与实现

虚拟存储器是一种内存管理技术,它允许运行的程序使用比实际物理内存更大的地址空间。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通常由硬件和操作系统共同完成,关键组件包括:

  • 页表 :存储了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信息。
  • TLB(Translation Lookaside Buffer) :一种特殊的缓存,存储最近使用的页表项,用于加快地址转换过程。

虚拟存储器的设计与实现涉及诸多细节,如页面置换算法(例如LRU、FIFO等),它们决定了当内存不足时哪些页面需要被替换,以保证系统运行的高效性。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示例代码和图解来深入分析分页机制下的地址转换过程,以及虚拟存储器的设计要点,揭示其对现代计算机系统性能的影响。

6. CPU结构及组件交互的核心技术

6.1 CPU的基本结构

6.1.1 控制单元、运算单元和寄存器组的功能与协同

控制单元(CU),运算单元(ALU),以及寄存器组是构成CPU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各司其职,又紧密协作,共同完成了整个处理器的工作。

控制单元 (CU)的主要职责是解释指令,发出控制信号,并协调各部分的操作。它根据程序计数器(PC)所指的指令地址,从内存中取出指令,并通过指令寄存器(IR)将指令送到解码器进行解码,生成一系列的控制信号,控制数据在各寄存器和ALU之间流动。

运算单元 (ALU)是负责处理数据的算术和逻辑操作的硬件。它执行各种算术运算(如加法、减法)和逻辑运算(如与、或、非等),并将处理结果反馈到寄存器或存储器中。

寄存器组 是CPU内部用于暂存数据的高速存储设备。它可以分为通用寄存器、专用寄存器和控制寄存器。通用寄存器用于存储操作数,专用寄存器用于处理特定任务,如程序计数器(PC)、指令寄存器(IR)和状态寄存器(SR)。

它们之间的协同工作流程如下:

  1. 指令获取阶段 :PC指示当前指令在内存中的位置,CU发出信号控制内存接口,将指令内容取出并存储在IR中。
  2. 指令解码阶段 :CU对IR中的指令进行解码,识别出操作码(opcode)和操作数,并据此准备相应的控制信号。
  3. 运算执行阶段 :CU向ALU发出控制信号,ALU根据控制信号完成指定的运算,并将结果返回到适当的寄存器中。同时,CU更新PC,为下一条指令的获取做准备。
  4. 结果存储阶段 :一旦运算完成,ALU将运算结果写回到寄存器组中的一个或多个寄存器。

整个过程中,寄存器组充当数据和地址临时存储的枢纽,而控制单元和运算单元则通过复杂的控制逻辑确保数据按正确顺序移动,完成指定的计算任务。

6.1.2 CPU的性能指标及其优化

衡量CPU性能的指标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时钟频率(Clock Speed)、核心数(Number of Cores)、缓存大小(Cache Size)、指令集(Instruction Set)以及计算效率(Efficiency)。为了优化CPU性能,通常需要从这些方面着手。

  1. 时钟频率 :CPU的工作速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时钟频率。提高时钟频率可以加快指令的执行速度,但这也会增加CPU的功耗和发热。
  2. 核心数 :增加CPU的核心数可以显著提高多任务处理能力,对于并行计算特别有效。
  3. 缓存大小 :CPU缓存可以减少内存访问延迟,提升数据访问速度。L1、L2和L3缓存的设计对CPU性能影响深远。
  4. 指令集 :现代CPU支持复杂的指令集,能够一次性处理更多数据,或更高效地处理特定类型的计算任务。
  5. 计算效率 :通过优化指令流水线、提高超标量处理能力、降低功耗设计等方式可以提高CPU的计算效率。

在设计时,处理器架构师必须在性能和成本之间找到平衡点,这就要求对各种性能指标进行优化。例如,设计流水线架构时,需要权衡流水线的深度与频率,以及处理指令间数据相关和分支预测失败的策略。在设计缓存时,需要考虑缓存的大小、层次结构和替换策略等因素。

在制造和封装技术方面,芯片制程的缩小可以提高晶体管密度,从而允许更多的晶体管集成在一个芯片上,进一步提升CPU性能,同时降低能耗。例如,采用7纳米或更小的制程技术,可以有效降低芯片的功耗并提升性能。

对CPU性能的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软硬件层面的深度协同工作。从指令集架构的优化到微架构的创新,再到芯片设计和制造工艺的改进,都是提升CPU性能的有效手段。

7. 时序与控制概念的实战应用

7.1 时序控制的基本原理

计算机系统中,时序控制是一种确保数据在正确时间点被正确处理的技术。它是通过时钟信号来实现的,时钟信号是计算机系统中的脉冲,用于同步各部分操作。时钟频率越高,计算机的运算速度理论上就越高。

7.1.1 同步时序和异步时序的区别

同步时序系统中,所有的操作都是按照一个全局的时钟信号来同步进行的。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设计简单,易于管理,但对时钟频率要求较高,任何时钟偏差都会影响整个系统。

graph TD
    A[开始] --> B[设置全局时钟信号]
    B --> C[所有操作同步]
    C --> D[数据在指定时刻读取或写入]
    D --> E[完成操作]

相比之下,异步时序系统不依赖全局时钟,而是使用握手信号来控制数据的流动。这种方式更为灵活,对时钟偏差不敏感,但设计更复杂,控制逻辑更难管理。

graph TD
    A[开始] --> B[设置请求信号]
    B --> C[等待响应信号]
    C --> D[数据处理]
    D --> E[完成操作]

7.1.2 时钟信号的产生与分配

时钟信号的产生是通过时钟发生器来完成的。这个组件负责生成稳定且精确的时钟脉冲,这些脉冲随后被分配到计算机的各个部分。为了减少时钟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失真,通常会使用时钟树优化技术进行信号分配。

graph LR
    A[时钟发生器] --> B[时钟缓冲器]
    B --> C[时钟树分配]
    C --> D[寄存器和逻辑门]
    D --> E[同步操作]

7.2 控制逻辑的设计与实现

控制逻辑负责协调计算机硬件组件的操作,确保数据按顺序流动和处理。控制逻辑通常由有限状态机(FSM)来实现,状态机的每个状态代表操作的一个步骤,状态之间的转换由控制信号决定。

7.2.1 状态机的构建与应用

状态机可以是简单的二进制状态机,也可以是更复杂的摩尔或米利状态机。设计状态机时,需要定义状态、输入和输出。状态转移图是设计阶段的重要工具。

7.2.2 控制信号的生成与微操作控制

控制信号是控制逻辑的直接输出,它们指示硬件执行特定的操作。在设计控制逻辑时,需要明确每个信号的作用,并且要确保信号之间不会产生冲突。

flowchart LR
    A[开始] --> B[定义状态机]
    B --> C[分析微操作]
    C --> D[生成控制信号]
    D --> E[同步操作]
    E --> F[完成操作]

在实施控制逻辑时,首先需要设计状态转移图,然后根据图来编码状态机。接着,通过模拟或实际硬件测试来验证控制信号的正确性。微操作控制的实现是控制逻辑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它确保了微操作的准确执行。

上述内容涵盖了时序和控制概念的实战应用。在第七章中,我们详细探讨了同步时序与异步时序的区别、时钟信号的产生与分配,以及状态机构建和控制信号生成等关键主题,从而为IT专业人员提供了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中时序与控制概念的知识。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简介:唐朔飞教授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经典教材,本书提供的习题答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工作原理。解答集覆盖了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数据表示与运算、寻址方式、指令系统设计、存储器系统、CPU结构、时序与控制、输入输出系统和总线系统等多个关键知识点,通过对部分习题答案的提供和详解,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组成的理解,并通过实践提升解题技巧,为计算机硬件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