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食在良乡——说说我在北理工的这几年
关注
本文由家长帮用户@琅琊为刃原创发布于家长帮论坛,原po为北理工本科毕业生,现在北理读研。
奔向食堂是一场竞赛,而下课铃声响起时再起跑,则为时已晚。
18岁那年的我,总是能利用好下课前的五分钟,先到达北食堂,熟练的点下木须肉、或是土豆香肠,兴致高时,还会要一杯饮料,静静的看着同学们排队点菜。
排在后面的兄弟踮起脚来看,却直到近前才发现面前是一盆白菜梗、或是酸甜口的宫保鸡丁。食堂的菜品只要两周就能倒背如流,纵然大妈们不停的换窗口,一学期换一次菜单的残酷现实还是轻易地暴露了出来。
虽然偶尔烧菜师傅会来点创新,但“真正的新菜,都是食堂每年换的新师傅做出来的,滋味嘛,也不好说,”饱经沧桑的学长们附耳说道,“这良乡校区的味道,都在中间。”
我显然不是被拥挤的食堂吓出来的少数人,从这些年来中食堂日益壮大的声势可见一斑,南边的南食堂本来地方大又不临教学楼,可住那边的同学们也无奈于常年不变的菜品。于是南边的人们和北边的人们在校区中间相遇,开发了新的生态。
学校的态度显而易见,而中食堂的环境和健康问题也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然而烤冷面、灌饼和炸鸡还是让我陷于中食堂别具风味的各色小车上,看着前面排队的数人,像我一样的人显然也不在少数。
师傅手起刀落,打蛋、铺面、放肠、撒料、刷酱再铛铛几下切开装盒分给众人一气呵成,“诶,拿好,您慢走。”朋友圈尚未刷完,便喜滋滋的拎回宿舍享用了,吃中食堂的体验,着实是要高出一档的,于是看似拥挤的食堂里,细看全是身穿迷彩制服,拿着军训水壶的兄弟们。一年以后便如我们一样,成了中食堂的常客。
生活上的体验,确实很重要,小贩们每天与城管们斗智斗勇,却也会逃跑过后,把之前同学们点好的饭再骑车送回来,纵然是为了一呆就是两年的回头客们,却也显得诚意满满。而食堂中坐拥天时地利的领导们,以为握住了所有人的胃,只要坐在食堂办公室吹着风就有生意上门。
时至今日,中食堂也还好好的开着,只是为了躲避城管,晚上十点以后才开始上班,我也尚未吃出乱七八糟的病,颇有些侥幸,可中食堂却也成为了我们这种实验狗每天11点甚至12点后的慰藉,诚然于我所见,包括我自己的导师在内,实验楼和教学楼中汇聚了众多有理想的教师们,或是为了学生倾囊相授,或是为了科研理想日夜拼搏。
可在良乡呆了近5年,学校的行政、物业等等的办事方式却也见闻颇多。时至今日,我们还顶着33度的温度做实验,因为空调室外机挂在室外会影响外观而无法安装,而中央空调不知为何仿佛不起作用。
所幸我的导师把我当成有智慧又有温度的人来培养,而不是为了组里的利益,研究生的路虽长,却也离社会不远,行政物业在电话里的托辞让我觉得这不过500米的路隔着十万八千里,等他们拉根线后,我还要双手奉上数千的劳务费,怕是夏天都要过去了,然而我毕竟连科研是怎么回事都还没搞懂,我离那象征这学校科研实力的瘪了轮子的坦克的距离也远如天边。
我也有我的生活,我也有我选择食物的权力。
三壑&寸草老师版:近200所学校高考分数线预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