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总结,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总结归纳.docx

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九

姓名刘学号教师xx时间周三 7-9机位

报告成绩

实验名称:程序转移机制(综合实验)

一、实验目的

学习实现程序转移的硬件机制。

掌握堆栈寄存器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程序转移: 任何复杂的程序流程,在硬件实现机制上只有两种情况:顺序执行和转移。硬件实现这两种情况的技术很简单:

PC寄存器的自动加 1 功能实现程序顺序执行。PC寄存器的打入初值功能实现程序转移。

转移操作决定于“给 PC赋值”,而转移类型决定于“所赋的值同当前指令的关系”。

实验箱系统的程序转移硬件机制:

若 LDCP为 0 是附带条件的, 就形成“条件转移”。 实验箱依靠“ PC打入电路”实现“有进位”时转移和“计算结果为零”时转移,以及无条件转移。

子程序调用和保护断点 :

子程序的调用和返回是两次转移,返回时转移的目标一定是调用时转移的出发点。在调用转移时必须

把出发地址 (断点)保存起来。 1. 不被一般用户所知或改变(不能被保存在数据存储区或程序存储区)。

返回转移时能方便地找到它(返回指令的目标地址一定从这个特殊的“保存区”得到,指令本身不

需要再带目标地址) 。

ST 寄存器结构和子程序调用与返回控制信号:

调用转移时, PC的当前值(断点 ) 经下面的 245 送上 DBUS,进入 ST 保存;然后给 PC 打入子程序入口

地址(调用指令携带的目标地址)完成转子程序。返回转移时,返回指令开启ST 的输出,并给出PC

打入信号(无条件转移),于是 ST 保存的断点经由DBUS打入 PC,实现子程序返回。

三、实验内容

1、 用手动方式实现子程序调用转移过程。

( 假设转子时PC值为 11H,子程序的入口地址为50H)

用手动方式实现子程序返回转移过程。

3.编程实现OUT寄存器交替显示11 和 55,交替频率为可以清晰辨识,且不小于每秒一次。

( 实验箱的工作频率为: 。)

四、实验步骤

K7 连 STEN , K6 连 PCOE, K5

连 ELP, K10 K9 K8

连 X2X1X0

进入手动模式 (TV/ME 键按三次 )

① 将 PC(11H)存入 ST( 栈寄存器 )

sten

pcoe

elp

X2

X1

X0

1

0

0

0

0

0

选中 IN,数据通过 IN 送入 PC

K23~K16:STEP

将 PC压入堆栈 ST 中

sten

pcoe

elp

X2

X1

X0

0

1

1

0

1

1

STEP

PC改为 50H

sten

pcoe

elp

X2

X1

X0

1

0

0

0

0

0

STEP

将 PC加到 53H

sten

pcoe

elp

X2

X1

X0

1

0

1

1

1

1

STEP按三次

程序返回,将

ST(11H) 的值返回到 PC

sten

pcoe

elp

X2

X1

X0

1

0

0

0

1

0

STEP

3、编程实现OUT寄存器交替显示

( 实验箱的工作频率为:。)

11 和

55,交替频率为可以清晰辨识,且不小于每秒一次。

①启动桌面上软件。

② 连接通信口:COM1/COM2

③ 点击源程序编写程序:

START:

MOV A,#11H

OUT

CALL 50H

MOV A,#55H

OUT

CALL 50H

JMP START

ORG 50H

MOV A,#10H

L1: SUB A,#01H sm

后缀。

⑤ 编译下载。

⑥全速运行

五、实验现象

①将 PC(11H)存入 ST( 栈寄存器 )

显示 ST:00 PC:11

②将 PC压入堆栈ST 中

显示 ST:11 PC:11

③将 PC改为 50H

显示 ST:11PC:50

④将 PC加到 53H

显示 ST:11H PC :53H

⑤程序返回,将ST(11H) 的值返回到PC

显示 ST:11H PC :11H

六、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与PC的 +1 与转移原理一致。

七、建议

八、体会

这个实验主要是对PC 的作用及用法进行实验,通过对PCOE、 ELP、 STEN、 IN、 x2、 x1 、x0 等的 0、 1 来

实现 PC的+1 和转移的。 PCOE为 0 的时候实现PC+1,ELP、PCOE为 0 的时候实现PC的打入,理解了这些再

借助于 STEN堆栈寄存器来存放PC之前的值,最后把STEN存放的值打回PC中实现 PC返回。最后关于软件

的使用,一定要把程序加载到实验箱里才可以,我就是忘记了打开实验箱,最后才发现没开实验箱。还有

就是微指令ORG后面跟的是地址,是存放微指令的地址,call调用程序

  • 1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倾情奉献,完全可以照抄。实验一 运算器实验实验二 移位运算实验实验三 存储器读写和总线控制实验附加实验 总线控制实验实验五 微程序设计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运算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 了解4位函数发生器74LS181的组合功能,熟悉运算器执行算术操作和逻辑操作的具体实现过程; 3. 验证带进位控制的74LS181的功能。 二、预习要求: 1. 复习本次实验所用的各种数字集成电路的性能及工作原理; 2. 预习实验步骤,了解实验中要求的注意之处。 三、实验设备: EL-JY-II型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系统一套,排线若干。 ... ... ... 八、行为结果及分析: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DR1 DR2 S3S2S1S0 M=0(算术运算) M=1 Cn=1无进位 Cn=0有进位 (逻辑运算) 理论值 实验值 理论值 实验值 理论值 实验值 04H 06H 0 0 0 0 F=(04) F=(04) F=(05) F=(05) F=(05) F=(05) 04H 06H 0 0 0 1 F=(0A) F=(0A) F=(0B) F=(0B) F=(FC) F=(FC) 04H 06H 0 0 1 0 F=(FD) F=(FD) F=(FE) F=(FE) F=(00) F=(00) 04H 06H 0 0 1 1 F=(FF) F=(FF) F=(00) F=(00) F=(FD) F=(FD) 04H 06H 0 1 0 0 F=(04) F=(04) F=(05) F=(05) F=(F9) F=(F9) 04H 06H 0 1 0 1 F=(0A) F=(0A) F=(0B) F=(0B) F=(F9) F=(F9) 04H 06H 0 1 1 0 F=(FD) F=(FD) F=(FE) F=(FE) F=(FD) F=(FD) 04H 06H 0 1 1 1 F=(FF) F=(FF) F=(00) F=(00) F=(00) F=(00) 经过比较可知实验值与理论值完全一致。 此次实验的线路图的连接不是很难,关键是要搞清楚运算器的原理,不能只是盲目的去连线。在线路连接完成后,就按照要求置数,然后查看结果,与理论值比较。如果没有错误就说明前面的实验中没有出现问题;否则,就要重新对照原理图检查实验,找出错误,重新验证读数。 九、设计心得、体会: 这次课程设计我获益良多,平时我们能见到的都是计算机的外部结构,在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学习中,逐步对计算机的内部结构有了一些了解,但始终都停留在理论阶段。而在本次实验,让我们自己设计8位运算器并验证验证运算器功能发生器(74LS181)的组合功能,让我对运算器的内部结构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且对计算机组成原理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这次课程设计还锻炼了我的实验动手能力,也培养了我的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 这次课程设计要求连线仔细认真,不能有半点错误,在刚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我就由于粗心没有正确的设置手动开关SW-B和ALU-B,导致存入的数据不正确。 我在连线过程中也自己总结出了避免出错的方法,就是在接线图上将已经连接好的部分作上记号,连接完后再检查一遍各个分区的条数是否和实验接线图上的一样,如果一样就可以进行下面的实验步骤,就算出错了,改起来也容易多了。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