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纪法六十甲子(来源:弘易文化/风水顾问:林石玉)
起源历史
干支纪法考古发现,在商朝后期帝王帝乙(商朝第30代国王)时的一块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当时的日历。这也说明在商朝时已经开始使用干支纪日了。根据考证,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曾发生一次日食。这是中国使用干支纪日的比较确切的证据,而使用皇帝年号纪年则是汉武帝时期的建元年号。
天干地支与六十甲子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古代中国人民用天干地支来表示年、月、日、时。年月日时就象四个柱子一样撑起“时间”的大厦,所以称为四柱。
古代中国人民制定天干地支的理论,应该有观察和实践基础,不是闭门造车弄出来的概念。比如中医针灸取穴,讲究子午流注,不同的日子和时辰,取穴是有规律的,和天干地支的规律符合。
天干地支对照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进行循环组合:甲子、乙丑、丙寅......一直到癸亥,共得到60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如此周而复始,无穷无尽。年月日时都是60一个循环。60在时间领域是个奇妙的数字。

不但中国古代人民用60作为循环,在来自西方的计时法中,一分钟是60秒,一小时是60分钟。难道仅仅是巧合吗?同样,西方计时法中,一天为24个小时,和中国传统的每天12个时辰(时辰也就是大时,两个小时为一个大时)对应,中国用5天作为一个时辰的大循环,所谓“五日一候”,共是60个时辰。
科学原理
六十甲子的科学原理,虽无法破译,但由其衍生出来的《黄帝内经》之五运六气理论及四柱命理学理论之所以能数千年不衰,因为这些理论是探索人体奥秘、预测、诊断、治疗人体疾病的学问。在自然科学领域里,六十甲子的作用也是巨大的。
六十甲子
释义
(六十花甲子,六甲)
天干地支
以天干和地支按顺序相配﹐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组合,从"甲子"起﹐到"癸亥"止﹐满六十为一周﹐称为"六十甲子"。亦称"六十花甲子"。 又因起头是“甲”字的有六组,所以也叫“六甲”。
年龄
指人满六十岁。
天干地支
01 甲子
11甲戌
21甲申
31 甲午
41甲辰
51甲寅
02 乙丑
12 乙亥
22乙酉
32 乙未
42乙巳
52 乙卯
03 丙寅
13丙子
23 丙戌
33丙申
43丙午
53丙辰
04丁卯
14丁丑
24丁亥
34丁酉
44丁未
54丁巳
05戊辰
15戊寅
25戊子
35戊戌
45戊申
55 戊午
06己巳
16己卯
26己丑
36 己亥
46 己酉
56 己未
07庚午
17 庚辰
27庚寅
37 庚子
47 庚戌
57 庚申
08辛未
18 辛巳
28 辛卯
38 辛丑
48 辛亥
58 辛酉
09壬申
19壬午
29 壬辰
39 壬寅
49 壬子
59 壬戌
10癸酉
20癸未
30 癸巳
40 癸卯
50 癸丑
60 癸亥
纳音五行
口诀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顺序两两相配,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个组合,称六十甲子。又每两组配一纳音五行,到底是什么意思,至 今仍是一个谜。记忆方法,用诗一首:
子午银灯架壁钩,辰戌烟满寺钟楼。申寅汉地燥柴湿,纳音五行此中求。
甲子、乙丑,配海中金;
丙寅、丁卯,配炉中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