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级计算机之父 孟,晚霞未必逊晨曦——记“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金怡濂院士...

0.jpeg

金怡濂(1929.9.5-),江苏常州人,中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巨型计算机事业开拓者,“神威”超级计算机总设计师,有“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美誉。

金怡濂院士

(一)最大的乐趣就是琢磨计算机

金怡濂半个世纪的科研生涯,差不多就是一部中国大型计算机事业发展的历史缩影。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1956年,金怡濂和一批青年学子被派往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机技术研究所进修学习。国家选择了他们,为自己一无所有的计算机事业奠基。1958年7月,金怡濂在苏联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研究所完成对电子计算机的“启蒙”后回到北京,随即就被派往中科院计算所,参与中国第一台大型计算机104机的研制。

1963年,三线建设时期,金怡濂携家眷随单位迁往大西南。在随后的的文革中,虽然受到了冲击,被免去了职位,但好在研究工作还在进行。1969年,金怡濂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和总体组组长,主持国家重点工程九〇五乙机的研制。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凭着“革命加拼命”的精神,1976年,九〇五乙机宣布研制完成,运算速度达每秒350万次,开创了中国并行机研制的先河。

(二)“中国不能没有巨型机”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百废待兴,急需更高性能的巨型机,迫不得已花巨资从国外进口了一台。然而,购机同时还须花钱“聘请”两位“洋监工”,由他们在控制室中监视机器的使用。并在双方签订的协议上明确规定:中方人员不得进入控制室;开机、关机须由外方负责操作;中方不得将机器派作他用……

“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向来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受制于人。感受到切肤之痛的金怡濂下定决心,一定要研制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不输给任何人的高性能计算机。上世纪80年代,“银河”向量亿次机和九〇五工程亿次机两台运算速度达亿次级的巨型机相继成功研制。1991年,金怡濂所在的研究所又成功研制出速度达每秒10亿次级的中国第一台大规模并行处理计算机,逐渐缩小与美、日等国的差距。

(三)大展神威

640.jpeg

神威计算机

90年代,花甲之年的金怡濂受命擎起“神威”的帅旗,鼓足力气,向更快的速度发起冲击。

“我的要求,哪怕是一个焊点、一枚螺丝钉也要体现世界水平”。他在研制过程中3次调整方案,不断提高“神威”的关键技术指标,第3次调整时,已经到了预定出机的最后阶段。多少日夜,他带领项目组夜以继日地工作,每天深夜回到家中,他总要在沙发上先躺上半个小时,才有力气和老伴说话。

1996年9月,“神威”研制完成。经测试,峰值运算速度达到每秒3120亿次,跨入国际领先行列。这意味,仅用4年时间,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的水平就提高了300多倍,远超“摩尔定律”每四年提升一个数量级的速度。

(四)晚霞未必逊晨曦

“神威”之后,金怡濂带领他的团队再次向世界最先进水平发起冲击。这次,他们的目标更加明确——要在出机时达到世界第一。2001年底,“神威Ⅱ”研制完成,速度达到每秒13.1万亿次,其峰值速度和持续速度均超过了当时排名第一的高性能计算机。因为对中国巨型计算机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金怡濂荣获2002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如今,年近九旬的金怡濂早已退居二线,但他为国家培养的上百名弟子早已成才,为我国的超算领域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院士简介

金怡濂(1929.9.5-),江苏常州人,中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巨型计算机事业开拓者,“神威”超级计算机总设计师,有“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美誉。

金怡濂作为运控部分负责人之一,参加了中国第一台通用大型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此后长期致力于电子计算机体系结构、高速信号传输技术、计算机组装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先后主持研制成功多种当时居国内领先地位的大型计算机系统。在此期间,他提出具体设计方案,作出很多关键性决策,解决了许多复杂的理论问题和技术难题,对中国计算机事业尤其是并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贡献卓著。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