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大自然的语言%3e竺可桢题目,[转载]16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16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

2、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题目,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大自然的语言又是什么?作者为什么称他们为语言?请同学们看前三自然段,然后回答。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这些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来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题目就有这么大的学问,可见作者非同一般。谁来介绍一下作者?

竺可桢:竺可桢(1890—1974),浙江绍兴市人。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检查预习:萌发méng 翩然piān 纬度

wěi 风雪载途zài

籁籁sù 孕育

yùn 销声匿迹nì 连翘qiáo

二、速读课文,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

1、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或者连读课文,快速准确地从课文中筛选整理信息。找出小黑板上的问题的答案,准备抢答。我们将看哪一大组的同学在抢答中答得又快又好!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物候学:研究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

(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①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

值。

③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2、根据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老师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放在开头可以吗?

不行。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

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教师小结:写这种事理性的说明文,就要按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安排顺序。

三、拓展延伸。

传统上,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家,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也总结出了很多生产经验,体现之一就是丰富的农谚。农谚一般为通俗的韵语形式,便于记忆,对于传播生产经验和解释农业气象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你知道哪些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谚语?

附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经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麦类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最热的季节。

处署:“处”是止的意思,表示夏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农谚:

清明前,开秧田。讲的是根据节气来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

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

四、结束语:

同学们,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不但绚丽多姿,丰富多彩,而且瞬息万变,奥妙无穷。我们只有做个细心人,做个有心人,才能读懂它的语言,才会听懂它的倾诉,这样我们人,才能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称为自然家族的合格成员。

附:板书设计

描述物象 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 作出解释 逻辑

竺可桢   推究原因 顺序

阐明意义 本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理解本课的说明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所掌握的大自然的语言?

二、理解本文的说明方法。

1、作者在介绍物候及物候学的知识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举例子。如“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早”。

引用。如“阿公阿婆,割麦割禾”。

列数字、作比较:如“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下定义: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分类别: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打比方: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2、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

举例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举或只举一个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举两个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两个例子很有必要。因为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能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楚。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使读者对物候与物候学有了清楚的了解。运用什么样的说明方法,这要根据说明对象来确定,也要根据读者原有和知识程度来确定。

三、品味赏析。

1、第一自然段写了丰富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哪些词语说明了时间的推移?

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描写。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2、原来,大自然一年四季有如此丰富的语言,作者生动的描写带给了我们无穷的联想。轻声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老师还是迫不及待地想告诉大家:我非常喜欢这一节的第一句话,因为在这一句话里,有一个词语深深地吸引了我,大家知道是哪个词语吗?

“苏醒”一词将大地拟人化了,我的眼前像有一副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色,由此,我们又会联想到那些物候呢,朱自清的《春》中写道: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拟人化的语言使大自然有了灵性,有了活力,有了语言。这一节里类似这样生动形象词语还很多,相信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最爱。

学生畅所欲言: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

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

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大自然的语言”。

3、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的喜欢,可见第一节的每个词语都极具表现力,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引领着我们进入美妙的物候世界。这么美丽的画卷,大家愿不愿把它美美地读一读?

4、第二自然段中有这么一句话: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的?能否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为什么?

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

四、拓展延伸。

1、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花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2、古诗中写到物候的还不止这一首,你还知道哪些古诗歌中写有物候?

小池( 宋 扬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

惠崇春江晚景(宋 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五、结束语: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竺可桢,作为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的写上“局报“二字。所以,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不仅学习物候学的知识,学习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摹介绍事物,还要学习科学家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如果从明天,不,从下课开始,你能象竺可桢那样,留心身边的每一片叶,每一朵花,写写观察日记,作作物候观测,老师相信,来年春风悄然而至的时候,也许你能告诉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打古中学的第一朵迎春花应该何时绽放他的花蕾。我想,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带给我们的丰厚礼物吧。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