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计算机学院高尚教授,【壮丽70年·人物】张松灵:肩上有担当 脚下有力量...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张松灵医生,以其温婉干练的形象和对医学的执着追求,坚持在临床与科研之间来回,提升自我,推动医院科教发展。她的故事强调了情怀、专注和科研的实际应用价值。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消息来源:吉林日报 记者

宋育欣】长发飘飘,未语先笑,温婉动人的气质让人一见难忘,这是张松灵医生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与她交谈中,稍快的语速,时而扬起的双手,彰显了她干练直爽的性格。

965a7830866c6a99d82c18bcf1e9b124.png

这样一位集温婉干练于一身的医者,是同行眼中卓有成就的佼佼者,是患者眼中医技精湛、医德高尚的“大医生”。而张松灵却说自己和其他同事一样,只是一名怀抱梦想、坚守情怀的普通医务工作者。通过深入采访,我们终于明白了张松灵和她所坚守的医者情怀。

痴心为医终不悔

作为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妇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医院科教部主任,张松灵在从事临床诊疗工作的同时,坚持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同时承担全院科教方面工作的组织协调。

正常上班时间似乎总不够用,牺牲下班时间和周末是常事。同事们说,忙碌的她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奔往工作的路上。

2002年硕士毕业后,张松灵进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工作。两年后,她暂时放下临床工作,开始脱产攻读博士学位;2008年博士毕业重新回到临床一线;2010年,她又离开临床,来到北京大学医学部做博士后,直到2013年再次回到医院临床一线工作。

十几年间,张松灵几次在“临床工作”和“脱产学习”中往复。很多人对她这个工作学习轨迹不理解:大多数人读博士都没有脱产,你这样做,多影响经济收入和临床业绩啊?

张松灵对此却有自己的坚持。她说自己是个特别“较真”“专一”的人,一段时间内只能一心一意、专心致志从事一件事。“尤其是科研和学习,需要静心思考和潜心钻研,唯有心无旁骛才能有所收获。”

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这艘急速向前的“大船”上,张松灵很快成为了一名合格的“船员”,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而几番脱产学习也把此前培养起的科研能力彻底唤醒。张松灵了解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临床和科研水平都得到大幅度提高。这从她取得的一项项骄人成绩和专业头衔就能看出: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当年全院只有8项;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国博士后基金等各类项目10余项;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10余篇;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项6项;先后担任全国女医师协会妇产科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教材《妇产科学》编委,吉林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常委,长春市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少年时就明确了从医目标和方向,并不断努力着。而今我如愿以偿从事喜欢的工作,不断实现最初的梦想,我是一个幸运的人。”说到从医和科研,张松灵眼中露出了欣慰和坚定。

临床和科研 哪个都不能少

因为热爱医学工作,张松灵勤学精业,勇攀新高;因为恪守医者责任,她尽心竭力,挽救病患。从医十几载,她一次次于危急关头为患者打开生命之门,用实际行动书写医者情怀。

为解决一个棘手临床问题,她可以把休息时间都用来泡图书馆、实验室,她也可以低调地把自己当作一张白纸,疯狂吸收“墨水”,请教师长、和同事交流、与学生一起求证,不解决问题绝不放手。同事笑她,对医学“刨根究底”,她有瘾。

对科研工作,张松灵亦有独到见解。“无法在临床中应用的科研没有意义,所有的科研最终受益者都应是患者。临床医生尤是,必须结合临床问题做科研,否则研究可能无用武之地。”

不管是确立自己的科研项目,还是作为医院科教部主任推动全院科教发展,张松灵都坚持将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医学科研相结合。为鼓励更多临床医生“投身”科研工作,为将更多专职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引向临床问题,张松灵牵头制定了系列“有倾向性”的政策:将以前科研平台和大型科研仪器不对外的政策调整为面向临床医生开放;将提高专职人员与临床医生合作科研项目的考核分数列入对专职科研人员的工作考核标准中;设立院级联合基金,获得国家基金支持的临床项目所有者和专职科研人员合作便可申请院级基金。在这些政策“刺激”下,2018年全院有52个项目获得国家级基金支持,已连续四年在吉林大学各学院中名列榜首。

张松灵善观察,勤思考。她笑说,自己科研思维的“细胞”已扩散到全身。怀孕体检时发现医院做胎心监护的人特别多,张松灵好奇:市场有卖便携式胎心监护仪的,为何还这么多人到医院来?当调查得知市售监护仪监测结果只是一个简单数值、普通用户无法通过数值得出直观明确结论时,张松灵萌生了“改造”仪器的想法。这虽然也超出了她所学范围,但不愿放弃想法的她还是找来学校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的科研团队合作,在提供医学支持和临床数据基础上,在“软硬件”专业人士帮助下,最终设计出一款能将监测数据转换成百姓看得懂的监测报告的软件。经大量临床对照,仪器监测准确率达98%以上,目前已申请了专利,在进一步提高该准确率后就将推向市场。

教学上,张松灵努力将自己“为医”的理想、信念、科学方法输送给学生们。去年,学校医学部为大一新生选班主任,张松灵主动报名。有人不理解:临床和科研工作那么忙,为啥还主动承接这个琐碎的不出成绩的工作?张松灵说,她认为班主任工作很重要,起到医学启蒙者的作用,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做好医生、怎样兼顾临床和科研。

“在医学生涯开启之时,学生们是一张白纸,你提供怎样的画笔和色彩,将决定他们未来职业生涯最重要的底色。”

张松灵总跟学生说,不能只做临床工作,不做科研,真正的好医生需要“两条腿走路”。所以她对未来的期望是“把临床工作和科研都做好,让两者相辅相成。”

普通医者

大医情怀“情怀”,是张松灵讲述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词语。当记者问她,医生和科研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她毫不犹豫地再次说出了“情怀”二字。

“医生入职时都会宣誓要永远坚守救死扶伤宗旨,这是"为医""从研"的高级精神动力,也是我所说的情怀。”

张松灵还将救死扶伤划分为两个层次:临床医生认真对待每个患者,服务中尽量为病患解除伤痛,这是医疗工作中的“小成”,每个合格医生都应做到;而医学科研工作是要解决一类人、一群人的临床问题,若研有所成,让治疗方法和水平有所提高,将会给更多人带来健康和生命的福音,这是医学上的“大成”。秉承为更多人造福的信念投身科研工作,不过多考虑收入、地位等问题,这是科研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品质,也是更好地救死扶伤和更大的情怀。

面对正走在从医路上的年轻人,张松灵有几句话要拿出来跟大家共勉。她说,医疗技术在提高,但救死扶伤的初心不能改,对科研学术的专注不该变。除了要有大医情怀,年轻人还需有担当,有作为,能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坐得住冷板凳。

“心中有向往,胸中有情怀,这样才能肩上有担当,脚下有力量!”张松灵的话掷地有声。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