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十四章
祭祀修真章
第一段: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脱,
子孙以祭祀不辍。(辍,chuò)
第二段: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长,cháng)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第三段: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观,guān,下同)
以乡观乡,以邦观邦,
以天下观天下。
第四段: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道德经54章译文
善于建设万世基业者,
他的基业不会被推倒;
善于抱住根本者,
他的所抱不会脱落;
真正的孝子贤孙,
他不会中断祭祀祖先的灵魂。
如何才能使祭祀不会中断呢?
必须证入无形道母,
发出思子的愿力光明,
子受到道母的光明,
自身也发出光明。
子光明与母光明交相辉映,
转转增上。
这样祭祀先灵就不会中断。
世俗孝子未证入无形道母的妙力,
所以只能见到有形亲母的身形,
一旦亲母从有形返回无形,
则不知祭祀对境存在于何方?
于是祭祀时心中就存有疑惑,
光明就顿时转为暗淡。
在家的修行者,
修行要从修身开始。
守住无形道母是祭祀的心法,
不然祭祀教法只是徒有形式,
子光明与母光明不能相会。
祭祀心法用于修身,
才能直见道母真身。
直见道母真身,
子法身纯真无二;
祭祀心法用于修家,
子法身加倍增长,
恩德溢出及于邻居。
祭祀心法用于修乡,
子法身加倍增长,
恩德溢出及于未来际;
祭祀心法用于修邦,
子法身加倍增长,
恩德溢出润泽他邦。
祭祀心法用于修法界,
自法身加倍增长,
恩德溢出遍及无量妙法界。
我已证得自身是德母所化,
再玄照他身同是德母所化。
证得自家是德母所化,
再玄照他家同是德母所化。
证得自乡是德母所化,
再玄照他乡同是德母所化。
证得自邦是德母所化,
再玄照他邦是德母所化。
证得此法界是德母所化,
无量妙法界同是德母所化。
大明者妙观身身玄同、家家玄同、
乡乡玄同、邦邦玄同、无量妙法界玄同。
如此可知兕虎玄同、敌我玄同,
本是同根生,都是道母之子,
可以亲如兄弟和气相应。
我如何知道无量妙法界的一切所生所化,
就是如此从自身、自家、自乡、自邦、自法界,
再玄照无量妙法界的所生所化。

题解:上章呵斥世间身居高位的假修道士,实为窃国大盗。此章褒赞在家真修道士。六祖为韦刺史等俗家弟子开示禅法,这是在家修行法门。此章老圣与六祖一样,为在家弟子开示真修行路。二章义理比对可以彰显这一点,这样可以贯通上下二章义理的承接。一假一真,学人不可不识。
德,得道之一分。德是子法身,从母法身而得。佛法有法身、报身、化身三身教法。德是子法身,明(无上智)是子报身,形骸(十有三)是子化身。法身是无死地,形骸是有死地。秉受无失,一物之存必以其德为基,无基则必败。其德乃真,修法身之人,证得子法身。
善即妙法。善抱、善建,以妙法抱之,以妙法建之,妙法不是世间法,而是出世间法。上章“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者,非善建善抱者,祖传基业必失,祭祀必将中断。要祭祀不中断,必须弃绝假修道士,要得一。可知上下二章一假一真。汉张道陵《想尔注》说“道重祭祀,种类不绝”。老圣子母偈是道家祭祀教法的理论基石,没有子母偈,则祭祀难以为继。儒家重祭祀,却没有无形文化默认,祭祀祖先灵位不安稳。此章弥补儒家的理论缺陷。繁衍后代之重要性是道家的基本教法(54章),这一教法在佛教中缺如。

庄子: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
“子孙以祭祀不辍”,此句极为重要。儒家重祭祀,但对先灵的存在方式则闭口不谈,成为儒家慎终追远、祭祀祖先教法的软肋。东晋时代佛教信徒和儒家信徒发生一场灵魂不灭还是灵魂灭的大争论,儒家信徒范缜著《神灭论》反对佛家神不灭论。佛教徒慧远著《神不灭论》反击,这是一场护教运动,双方的理论水平都极高。慧远《神不灭论》反驳的主要论据就是儒家既重视祭祀先灵又主张神灭(魂灭),这是自相矛盾的。确实儒家在思辨中无法自圆其说,被慧远揭开暗门,以后儒家不敢参与理论论战。直到500年后二程强化抽象思辨,才逐渐使儒家教法能够(表面上)自圆其说,但依然十分脆弱。
道德经此章正是建立祭祀的理论依据,可惜后世道家几乎不重视此章的教义。老圣首先肯定祭祀教法的特别重要性,是在世修行的核心教法。六祖对在家修行的韦刺史等俗家弟子开示《无相颂》说:“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六祖含摄儒家孝道教法,虽然没有提祭祀教法,但含摄其中是毫无疑问的。佛教徒最初反对儒家孝道、祭祀,但后面融入中华的基本价值观,这样使印度佛教完成了中华化的转型。

老圣对儒家孝道、祭祀等核心价值观是含摄的,道德经“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一句经文也反映老圣道学对孝慈教法的含摄,庄师的孝道比曾子宣讲的还要深刻(天地篇)。孝道以祭祀为理论支柱,没有祭祀,则孝道不行。祭祀是华人文化的根,但祭祀的理论依据是先灵的文化默认。文化默认是极为重要的文化属性,任何文化都有文化默认。一旦破坏了文化默认,这种文化必将被瓦解,从而这种文明必将衰落。文化默认还是需要理论基础,儒家提倡祭祀教法(慎终追远),但没有提出护教的理论,以为只要有文化默认就可以了,其实并非如此。文化默认能够代代相传,还是必须有理论基础,否则不堪一击。
老圣提出了祭祀不辍理论基础是“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复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这首母子偈。道的母性成熟,思子深切,于是一时化为道母(女孩长大成为)。道母已经临世,必将诞生其子。其子已经诞生,必将返回其母。这是孝道和祭祀的理论基础,也是无死地的理论基础。老圣要把世人的“有死地”逆转为“无死地”,开显法界万有(子)的由来(51章),再开显子母偈,母光明照耀子光明,子光明回照母光明,子母光明相会,这才是“无死地”的修法。祭祀就是子光明回照母光明的外在形式。祭祀先灵的理论就是母子偈。儒家对看不见的存在讳莫如深,老圣则以“可见、可道、可名”为末为子,以“不可见、不可道、不可名”为本为母。二者文化默认就不相同。在老圣道思维、道逻辑中包含了儒家完全不同的文化默认,这就轻易守护了祭祀教法。这是这一章经文的重要性所在。为中华文化默认护教。

所以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祭祀教法是真实不虚的,无法驳倒的。范缜思辨力如此强大,但没有老圣的文化默认,还是自信不足。范缜没有能够反驳慧远的祭祀命题,使儒家失去了理论制高点。子母喻奠定了极为伟大的文化默认。
认识到老圣的无形文化默认,就能看到儒家的有形文化默认。这是二种对立的、逻辑等级不同的文化默认的模式。在祭祀教法上,有形文化默认是有逻辑漏洞的,所以范缜一下陷入逻辑困境,把自己在“薪火相传”上取得的论辩力失去了。祭祀教法一定要建立在无形文化默认上,这是这一章要宣讲的第一要义。这一要义又紧接子母偈,道母是无形文化默认的最有力基础,祭祀教法与子母偈不可分离。这是老圣的实证。有形返回无形,这不是断灭,而是返回。儒家始终没有突破小逻辑,使最根本的祭祀教法陷入危机之中。老圣捍卫了华人的祭祀文化,如果范缜用老圣此章的义理和无形文化默认回应慧远的论辩,就完美无缺了。如此,华夏本土文化的逻辑等级就极为崇高,佛教就本来没有冲突,互相接纳圆融无碍。
此章虽是对俗家弟子说法,但开显的教法极为广大,是一次对华夏文明和文化的护教,建立无形文化默认的坚实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