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硬件一般分几个层次,计算机的硬件可分哪几个层次??

匿名用户

1级

2007-04-04 回答

计算机硬件从外观上看主要有主机箱、键盘和显示器;从逻辑功能上看,可以分为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个部分,一般地又把运算器和控制器合称为中央处理器。判断一台计算机的性能主要看两个指标,第一是CPU的型号与主频,第二是总线类型。

打开计算机主机箱,里面有一块印刷电路板,这就是计算机的主机板(简称主板),一般地,计算机的重要控件都做在计算机的主板上。主板的类型和品种很多,从类型上来说,它们都是以CPU来分类的,CPU芯片在主板上是可以插拔的。主板上还许多部件,如ROM、RAM、总线槽、插座、电池等。

(1)CPU

CPU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的英文缩写,它是计算机的运算控制中心,是计算机中集成度最高、最贵重的一块芯片。它是由几千~几千万个晶体管组成的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芯片。计算机所有数据的加工处理都是在CPU中完成的。CPU还负责发出控制信号,使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协调一致地工作。

(2)存储器

①内部存储器

内部存储器简称为内存,计算机要执行的程序、要处理的信息和数据,都必须先存入内存,才能由CPU取出进行处理。

内存一般可以分为随机读写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两种。

ROM中存储的数据只能读出,而用一般的方法不能写入。它的最大优点是它保存的数据在断电后不会丢失,因此用来保存计算机经常使用且固定不变的程序和数据。ROM中保存的最重要的程序是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这是一个对输入输出设备进行管理的程序。

RAM中存储的数据可以随时取出来(称为读出),也可以随时存入新数据(称为写入)或对原来的数据进行修改。RAM的缺点是断电以后所存储的所有数据都将丢失。

充当内存的集成电路芯片是做在一小条印刷电路板上的,称为内存条。内存条可以很方便地插在主板上,其容量有8MB、16MB、32MB、64MB、128MB、256MB等。在选择内存条时,要考虑容量稍大一些的,但不要插满槽口,为今后的升级及内存的扩充留有余地。

②外部存储器

内存的容量有限,且价格较贵,关机以后内存中所存储的数据就消失了,因此计算机还必须有外部存储器(简称外存)来存储数据。外存的特点是存储容量大、价格较低,所存储的数据在计算机关机后也不会丢失。外存有软盘、硬盘、光盘等。

(3)输入/输出设备

输入设备就是把数据送入计算机的设备,它接受用户的程序和数据,并转换成二进制代码送入计算机的内存中存储起来,供计算机运行时使用。输出设备就是把经过计算机处理的数据,以人们能够识别的形式输出的设备。输入/输出设备就如同人有了眼睛可以看、耳朵可以听、嘴巴可以讲、手可以写字一样,输入/输出设备是计算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输入设备有键盘、鼠标器、扫描仪、手写笔等。键盘主要用来输入各种文字、数据和命令。鼠标器主要用于绘图以及快速地移动光标进行选择或输入。扫描仪用来将图形或图像资料输入到计算机中。

输出设备有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音箱等。显示器,能显示计算机输出的文字、图形或图像;打印机能把计算机输出的文字、图形、图像等打印到纸上,打印机的种类很多,有针式打印机、喷墨打印机、热敏打印机、激光打印机等;音箱能输出经过计算机处理的声音信息。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常见问题目录 本光盘的使用方法:点击感兴趣的问题,就可以链接到该问题的答案。所有文件都是用WORD打开的。在点击所要看的问题时,请同时按住Control键(Ctrl)。 第1章 概述 问题1-1:“主机”和“计算机”一样不一样? 问题1-2:能否说:“电路交换和面向连接是等同的,而组交换和无连接是等同的”? 问题1-3:因特网使用的IP协议是无连接的,因此其传输是不可靠的。这样容易使人们感到因特网很不可靠。那么为什么当初不把因特网的传输设计成为可靠的? 问题1-4:在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中,如果下面的一层使用面向连接服务或无连接服务,那么在上面的一层是否也必须使用同样性质的服务呢?或者说,是否我们可以在各层任意使用面向连接服务或无连接服务呢? 问题1-5:在运输层应根据什么原则来确定应当使用面向连接服务还是无连接服务? 问题1-6:在数据链路层应根据什么原则来确定应当使用面向连接服务还是无连接服务? 问题1-7:TCP/IP的体系结构到底是四层还是五层? 问题1-8:我们常说“组交换”。但又常说“路由器转发IP数据报”或“路由器转发帧”。究竟“组”一词应当用在什么场合? 问题1-9:到商店购买可一个希捷公司生产的80 G的硬盘。安装到电脑上以后用WINDOWS的资源管理器发现在该磁盘的“属性”中只有74.5 G。是不是商店出了差错? 问题1-10:有这样的说法:习惯上,人们都将网络的“带宽”作为网络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率”的同义语。这样的说法有何根据? 问题1-11:有时可听到人们将“带宽为10 Mb/s的以太网”说成是“速率(或速度)为10 Mb/s的以太网”或“10兆速率(或速度)的以太网”。试问这样的说法正确否? 问题1-12:有人说,宽带信道相当于高速公路车道数目增多了,可以同时并行地跑更多数量的汽车。虽然汽车的时速并没有提高(这相当于比特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没有提高),但整个高速公路的运输能力却增多了,相当于能够传送更多数量的比特。这种比喻合适否? 问题1-13:如果用时延带宽积管道来比作传输链路,那么是否宽带链路对应的时延带宽积管道就比较宽呢? 问题1-14:网络的吞吐量与网络的时延有何关系? 问题1-15:什么是“无缝的”、“透明的”和“虚拟的”? 问题1-16:在教材的1.7.2节提到协议有三个要素,即语法、语义和同步。语义是否已经包括了同步的意思? 问题1-17:为什么协议不能设计成100%可靠的? 问题1-18:什么是因特网的摩尔定律? 第2章 物理层 问题2-1:“规程”、“协议”和 “规约”都有何区别? 问题2-2:在许多文献中经常见到人们将“模拟”与“仿真”作为同义语。那么,“模拟信道”能否说成是“仿真信道”? 问题2-3:为什么电话信道的标准带宽是3.1 kHz? 问题2-4:奈氏准则和香农公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这两个公式对数据通信的意义是什么? 问题2-5:传输媒体是物理层吗?传输媒体和物理层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问题2-6:同步(synchronous)和异步(asynchronous)的区别是什么? 问题2-7:同步通信和异步通信的区别是什么? 问题2-8:位同步(比特同步)和帧同步的区别是什么? 第3章 数据链路层 问题3-1:旧版的《计算机网络》认为数据链路层的任务是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frame)为单位的数据。数据链路层可以把一条有可能出差错的实际链路,转变成为让网络层向下看起来好像是一条不出差错的链路。 但最近新版的《计算机网络》(第4版和第5版)中对数据链路层的提法就改变了。数据链路层的传输不能让网络层向下看起来好像是一条不出差错的链路。 到底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问题3-2:当数据链路层使用PPP协议或CSMA/CD协议时,既然不保证可靠传输,那么为什么对所传输的帧进行差错检验呢? 问题3-3:为什么旧的版本教材在数据链路层一章中讲授可靠传输,但现在新的版本教材则取消了可靠传输? 问题3-4:通过普通的电话用户线拨号上网时(使用调制解调器),试问一对用户线可容许多少个用户同时上网? 问题3-5:除了差错检测外,面向字符的数据链路层协议还必须解决哪些特殊的问题? 问题3-6:为什么计算机进行通信时发送缓存和接收缓存总是需要的? 问题3-7:以太网使用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协议CSMA/CD。频复用FDM才使用载波。以太网有没有使用频复用? 问题3-8:在以太网中,不同的传输媒体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时延吗? 问题3-9:在以太网中发生了碰撞是否说明这时出现了某种故障? 问题3-10:从什么地方可以查阅到以太网帧格式中的“类型”字段是怎样配的? 问题3-11:是什么原因使以太网有一个最小帧长和最大帧长? 问题3-12:在双绞线以太网中,其连接导线只需要两对线:一对线用于发送,另一对线用于接收。但现在的标准是使用RJ-45连接器。这种连接器有8根针脚,一共可连接4对线。这是否有些浪费?是否可以不使用RJ-45而使用RJ-11? 问题3-13:RJ-45连接器对8根针脚的编号有什么规定? 问题3-14:剥开5类线的外塑料保护套管就可以看见不同颜色的4对双绞线。哪一根线应当连接到哪一个针脚呢? 问题3-15:将5类线电缆与RJ-45插头连接起来的具体操作步骤是怎样的? 问题3-16:不用集线器或以太网交换机,能否将两台计算机用带有RJ-45插头的5类线电缆直接连接起来? 问题3-17:使用屏蔽双绞线电缆STP安装以太网是否可获得更好的效果? 问题3-18:如果将已有的10 Mb/s以太网升级到100 Mb/s,试问原来使用的连接导线是否还能继续使用? 问题3-19:使用5类线的10BASE-T以太网的最大传输距离是100 m。但听到有人说,他使用10BASE-T以太网传送数据的距离达到180 m。这可能吗? 问题3-20:粗缆以太网有一个单独的收发器。细缆以太网和双绞线以太网有没有收发器?如果有,都在什么地方? 问题3-21:什么叫做“星形总线(star-shaped bus)”或“盒中总线(bus-in-a-box)”? 问题3-22:以太网的覆盖范围受限的一个原因是:如果站点之间的距离太大,那么由于信号传输时会衰减得很多因而无法对信号进行可靠的接收。试问:如果我们设法提高发送信号的功率,那么是否就可以提高以太网的通信距离? 问题3-23:一个大学能否就使用一个很大的局域网而不使用许多相互连接的较小的局域网? 问题3-24:一个10 Mb/s以太网若工作在全双工状态,那么其数据率是发送和接收各为5 Mb/s还是发送和接收各为10 Mb/s? 问题3-25:一个单个的以太网上所使用的网桥数目有没有上限? 问题3-26:当我们在PC机插上以太网的适配器(网卡)后,是否还必须编制以太网所需的MAC协议的程序? 问题3-27:使用网络析软件可以析出所捕获到的每一个帧的首部中各个字段的值。但是有时却无法找出LLC帧首部的各字段的值。这是什么原因? 问题3-28:整个的IEEE 802委员会现在一共有多少个工作组? 问题3-29:在一些文献和教材中,可以见到关于以太网的“前同步码”(preamble)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前同步码共8个字节。另一种说法是:前同步码共7个字节,而在前同步码后面还有一个字节的“帧开始定界符”SFD (Start-of-Frame Delimiter)。那么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呢? 问题3-30:802.3标准共包含有多少种协议? 问题3-31:在802.3标准中有没有对人为干扰信号(jamming signal)制定出标准呢? 问题3-32:在以太网中,有没有可能在发送了512 bit(64 B)以后才发生碰撞? 问题3-33:在有的文献中会见到runt和jabber这两个名词,它们是什么意思? 问题3-34:当局域网刚刚问世时,总线形的以太网被认为可靠性比星形结构的网络好。但现在以太网又回到了星形结构,使用集线器作为交换结点。那么以前的看法是否有些不正确? 第4章 网络层 问题4-1:存在多种异构网络对不同网络之间的通信会造成一些麻烦。但为什么世界上还存在多种异构网络? 问题4-2:“IP网关”和“IP路由器”是否为同义语? 问题4-3:“互连网”和“互联网”有没有区别? 问题4-4:在文献中有时会见到对等连网(peer-to-peer networking),这是什么意思? 问题4-5:在一个互联网中,能否使用一个很大的交换机(switch)来代替互联网中很多的路由器? 问题4-6:为什么IP地址又称为“虚拟地址”? 问题4-7:有的文献上使用“虚拟组”(virtual packet)这一名词。虚拟组是什么意思? 问题4-8:如下图所示。五个网络用四个路由器(每一个路由器有两个端口)互连起来。能否改变这种连接方法,使用一个具有五个端口的路由器将这五个网络互连起来? 问题4-9:当运行PING 127.0.0.1时,这个IP数据报将发送给谁? 问题4-10:网络前缀是指网络号字段(net-id)中前面的几个类别位还是指整个的网络号字段? 问题4-11:有的书(如[COME06])将IP地址为前缀和后缀两大部,它们和网络号字段及主机号字段有什么关系? 问题4-12:IP地址中的前缀和后缀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问题4-13:IP数据报中的数据部的长度是可变的(即IP数据报不是定长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问题4-14:IP地址中的各种类别的地址所拥有的地址数目的比例是怎样的? 问题4-15:在IP地址中,为什么使用最前面的一个或几个比特来表示地址的类别? 问题4-16:全1的IP地址是否是向整个因特网进行广播的一种地址? 问题4-17:IP协议有片的功能,但广域网中的组则不必片。这是为什么? 问题4-18:路由表中只给出到目的网络的下一跳路由器的IP地址,然后在下一个路由器的路由表中再给出再下一跳的路由器的IP地址,最后才能到达目的网络进行直接交付。采用这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问题4-19:链路层广播和IP广播有何区别? 问题4-20:主机在接收一个广播帧或多播帧时其CPU所要做的事情有何区别? 问题4-21:有的路由器在和广域网相连时,在该路由器的广域网接口处并没有硬件地址,这怎样解释? 问题4-22:IP地址和电话号码相比时有何异同之处? 问题4-23:“尽最大努力交付”(best effort delivery)都有哪些含义? 问题4-24:假定在一个局域网中计算机A发送ARP请求组,希望找出计算机B的硬件地址。这时局域网上的所有计算机都能收到这个广播发送的ARP请求组。试问这时由哪一个计算机使用ARP响应组将计算机B的硬件地址告诉计算机A? 问题4-25:有人将ARP列入网络接口层,即认为ARP不在IP层,这样对吗? 问题4-26:一个主机要向另一个主机发送IP数据报。是否使用ARP就可以得到该目的主机的硬件地址,然后直接用这个硬件地址将IP数据报发送给目的主机? 问题4-27:在因特网中最常见的组长度大约是多少个字节? 问题4-28:IP数据报的最大长度是多少个字节? 问题4-29:IP数据报的首部的最大长度是多少个字节?典型的IP数据报首部是多长? 问题4-30:IP数据报在传输的过程中,其首部长度是否会发生变化? 问题4-31:当路由器利用IP数据报首部中的“首部检验和”字段检测出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了差错时,就简单地将其丢弃。为什么不发送一个ICMP报文给源主机呢? 问题4-32:RIP协议的好处是简单,但缺点是不够稳定。有的书上介绍“触发更新”、“离范围”和“毒性逆转”。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它们的要点? 问题4-33:IP数据报必须考虑最大传送单元MTU (Maximum Transfer Unit)。这是指哪一层的最大传送单元?包括不包括首部或尾部等开销在内? 问题4-34:如果一个路由器要同时连接在一个以太网和一个ATM网络上,需要有什么样的硬件加到路由器上? 问题4-35:教材中的图4-19的B类网络145.13.0.0在划子网时,所给出的三个子网号是怎样得出的? 问题4-36:“交换(switching)”的准确含义是什么? 问题4-37:为什么生存时间TTL原来用秒作为单位而现在TTL却表示数据报在网络中所能通过的路由器数的最大值? 第5章 运输层 问题5-1:TCP协议是面向连接的,但TCP使用的IP协议却是无连接的。这两种协议都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问题5-2:从通信的起点和终点来比较,TCP和IP的不同点是什么? 问题5-3:端口(port)和套接字(socket)的区别是什么? 问题5-4:一个套接字能否同时与远地的两个套接字相连? 问题5-5:数据链路层的HDLC协议和运输层的TCP协议都使用滑动窗口技术。从这方面来进行比较,数据链路层协议和运输层协议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问题5-6:TCP协议能够实现可靠的端到端传输。在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的传输还有没有必要来保证可靠传输呢? 问题5-7:在TCP报文段的首部中只有端口号而没有IP地址。当TCP将其报文段交给IP层时,IP协议怎样知道目的IP地址呢? 问题5-8:在TCP传送数据时,有没有规定一个最大重传次数? 问题5-9:TCP都使用哪些计时器? 问题5-10:是否TCP和UDP都需要计算往返时间RTT? 问题5-11:假定TCP开始进行连接建立。当TCP发送第一个SYN报文段时,显然无法利用教材中5.6.3节所介绍的方法计算往返时间RTT。那么这时TCP又怎样设置重传计时器呢? 问题5-12:糊涂窗口综合症产生的条件是什么?是否只有在接收方才产生这种症状? 问题5-13:能否更详细些讨论一下糊涂窗口综合症及其解决方法? 问题5-14:为什么TCP在建立连接时不能每次都选择相同的、固定的初始序号? 问题5-15:能否利用TCP发送端和接收端交换报文段的图来说明慢开始的特点? 问题5-16:对于拥塞避免是否也能够用发送端和接收端交换的报文段来说明其工作原理? 问题5-17:TCP连接很像一条连接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双向管道。当TCP在连续发送报文段时,若要管道得到充的利用,则发送窗口的大小应怎样选择? 问题5-18:假定在一个互联网中,所有的链路的传输都不出现差错,所有的结点也都不会发生故障。试问在这种情况下,TCP的“可靠交付”的功能是否就是多余的? 问题5-19:TCP是通信协议还是软件? 问题5-20:在计算TCP的往返时间RTT的公式中,本教材过去的版本是取 = 7/8。但现在的新版本是取 = 1/8。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改变? 第6章 应用层 问题6-1:我们经常说“两个计算机进行通信”。我们应当怎样理解这句话? 问题6-2:能否用你的PC机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一个计算机同时和5个计算机进行通信? 问题6-3:因特网中计算机程序之间的通信和电信网中的电话通信有何相同或不同之处? 问题6-4: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名必须是唯一的吗? 问题6-5:在因特网中通过域名系统查找某个主机的IP地址,和在电话系统中通过114查号台查找某个单位的电话号码相比,有何异同之处? 问题6-6:一个单位的DNS服务器可以采用集中式的一个DNS服务器,也可以采用布式的多个DNS服务器。哪一种方案更好些? 问题6-7:对同一个域名向DNS服务器发出好几次的DNS请求报文后,每一次得到IP地址都不一样。这可能吗? 问题6-8:当使用56 kb/s的调制解调器上网时,经常会发现数据下载的速率远远小于56 kb/s。这是什么原因? 问题6-9:ARP和DNS是否有些相似?它们有何区别? 问题6-10:“网关”和“路由器”是否为同义语? 问题6-11:我们常在文献上看到“远程登录”这样的名词。它的英文名字应当是remote log-in还是Telnet? 问题6-12:电话通信和电子邮件通信是使用客户服务器工作方式吗? 问题6-13:在电子邮件中,“信封”、“内容”、“首部”、“主体”是个什么样的关系? 问题6-14:能否更加细致地介绍一下base64编码? 问题6-15:能否归纳一下HTTP协议的主要特点? 问题6-16:HTTP 1.1协议比起HTTP 1.0协议有哪些主要的变化? 问题6-17:抽象语法、传送语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数据类型、编码以及编码规则的区别又是什么? 第7章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 问题7-1:用一个例子说明置换密码的加密和解密过程。假定密钥为CIPHER,而明文为attack begins at four,加密时明文中的空格去除。 问题7-2:拒绝服务DOS (Denial Of Service)和布式拒绝服务DDOS (Distributed DOS)这两种攻击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7-3:报文的保密性和报文的完整性有何不同?保密性和完整性能否只要其中的一个而不要另一个? 问题7-4:常规密钥体制与公钥体制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问题7-5:能否举一个实际的RSA加密和解密的例子? 问题7-6:要进一步理解RSA密码体制的原理,需要知道哪一些数论的基本知识? 问题7-7:怎样证明RSA密码体制的解码公式? 问题7-8:RSA加密能否被认为是保证安全的? 问题7-9:报文摘要并不对传送的报文进行加密。这怎么能算是一种网络安全的措施?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永远将报文进行加密不是更好一些吗? 问题7-10:不重数(nonce)是否就是随机数? 问题7-11:在防火墙技术中的组过滤器工作在哪一个层次? 第8章 因特网上的音频/视频服务 问题8-1:为什么说传统的因特网本身是非等时的? 问题8-2:IP协议是不保证服务质量的。可是因特网的成功可以说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IP协议。那么IP协议最主要的优点是什么? 问题8-3:端到端时延(end-to-end delay)和时延抖动(delay jitter)有什么区别? 问题8-4:能否简单归纳一下,为了适应多媒体信息的传输,目前对因特网应如何演进,都有哪三种主要观点? 问题8-5:在教材第8章的图8-2中的缓存(其作用是将非恒定速率的组变为恒定速率的组)是否就是在运输层中的接收缓存? 问题8-6:假定在教材第8章图8-19中对应于三种组流的权重别为0.5,0.25和0.25,并且所有的组流都有大量组在缓存中。试问这三种组流被服务的顺序可能是怎样的(对于轮流服务的情况,被服务的顺序是1 2 3 1 2 3 1 2 3…)? 问题8-7:假定在问题8-6中,只有第一类和第二类组流有大量组在缓存中,而第三类组流目前暂时没有组在缓存中。试问这三种组流被服务的顺序可能是怎样的? 第9章 无线网络(略) 第10章 下一代因特网 问题10-1:本章叫做“下一代因特网”。这是否意味着前面几章讨论的因特网协议都属于传统的因特网,而只有本章讨论的内容才涉及到因特网的一些新的演进? 问题10-2:三网融合是目的吗? 有关广域网WAN的问题 问题WAN-1:广域网在地理上覆盖的范围较大,那么能不能说“凡是在地理上覆盖范围较大的网络就是广域网”? 问题WAN-2:在广域网中的结点交换机是否就是路由器? 问题WAN-3:为什么在第5版的《计算机网络》取消了“广域网”这一章? 问题WAN-4:为什么ATM信元的有效载荷规定为48字节? 问题WAN-5:异步传递方式ATM和同步传输有什么关系? 问题WAN-6:是否SDH/SONET只能为ATM使用? 问题WAN-7:在ATM中发送端或接收端的传输汇聚子层TC能否辨认出不同的虚通路VC? 问题WAN-8:按照层原理,下层不检查上层协议数据单元PDU的首部。在ATM中,在传输汇聚子层TC上面的是ATM层。那么TC子层是否也不检查ATM信元的首部?
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课程一体化教学浅谈 摘要:技工学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重在培养技能型人才。计算机组装与维 护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的实用性很强。由于计算机的更新换 代快,新知识和新工艺的不断增加,使得教学时间相对减少,在教学措施上还是按照过去的 体系来开展工作,其知识内容和具体的活动之间无法有效的衔接,通过一体化能够将两者 有效的融汇到一起,进而显著的提升人才的培养力度。本文具体的阐述了当前的《计算机 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一体化教学方式。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对于技工类的学校来讲,它们的办学理念是培养有着优秀的技能的工作者。一直以来 ,由于受到过去的教学措施的干扰,很多的此类学校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还是按照过去 的体系,虽说设置了实训活动,不过其还是很看重理论性的内容都传递,其知识和具体的训 练之间不能够有效的联系到一起,通过一体化措施能够将两者有效的融汇到一起。 1 切实析教学客体 当前此类学校的生源的素养不是很高,问题的根源在于招收的学生很杂,有的是初中 没有毕业的,有的是初中毕业后出社会工作回来的,还有一些是没有考上高中才到这里学 习的,除此之外还有的是被家长逼迫来到此类学校的。绝大多数是因为考不上重点高中或 无心学习而选择中职学校,他们当中大多数人形象思维能力尚可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这 就是我们教学的对象。 2 开发任务式的一体化课程 一体化课程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 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的特征。目前的教科内容中很多都是结婚学科的课程理念来编订 的,其过的看重体系的逻辑性内容,重点的处理其定义以及缘由等,它和当前社会的发展 规定之间有着很大的脱节,社会更加的需要的是那些懂得如何去做,如何做的更为完善的 人才。所以要结合开展活动的步骤,建立在现代行动体系教学基础上,能呈现实际工作过 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最好能够做到学了就能用的效果。 这种一体化的模式的重点是任务书的设计工作,即平时讲到的案例,所以在开展设计 工作的时候要切实的关注如下的事项。 (1)众所周知,教学涵盖两个层次的内容,即教和学。此时就规定相关的设计内容要 涵盖老师的教以及同学的学。那类只是关注教师的教育而不关注学生的学习的教案很显 然是不合理的。 (2)由于教学活动是在老师的指引之下开展的,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规划的活动,它的 主体是同学,其本质是学习。此时就规定在设计的时候要切实的析不一样的学生的具体 状态,要按照教学的本质,使用不一样的活动方法,关注设计相关的内容。 (3)由于教案本身属于一类教学的方案,所以该项设计就应该展示出实际的教学要 素以及落实这些要素的措施,要析教学活动中要开展何种活动,要具体的怎样去做,要什 么时候去做。 (4)作为教案的设计,其终极目的不是为了迎合某种检查,给别人看的,而是为了自 身教学的反思,追求质量、素质的提高,因而教案的设计要尽量因人、因课、因教学内容 的不同而不同,倡导个性化、创新性教案,倡导开放性和灵活性教案。 (5)在设计教案之前,一般要认真备课,重点把握以下三个环节。 认真学习大纲,钻研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认真备学生,在教案设计之前,认真析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层 次,现已具备的理解能力和水平等,根据新知识的学习,析学生所必须的前提知识和技能 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最易接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同时要析学生在课堂上何时、何 种情况下,注意力最集中,最易学进新知识。 认真备教法。主要是针对新课内容和学生的状况选择教法和学法,这是实施有效教 学的保证。 3 建立一体化计算机教室 建立一体化计算机教室这是进行计算机一体化教学的前提条件。所谓"巧妇难为无米 之炊",没有相应的教学场所和设施,一体化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传统教学效果的不好, 这与教师讲授方法和学生上机实验安排息息相关,与培养操作技能为主的一体化教学不相 适应,不符合学生形象思维的智力特点。因此要打破理论课与实验课地点离的传统授课 模式,建设一体化计算机教室。 (1)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一体化教室形式上是在普通教室的基础上添加相应的计 算机设备和多媒体设备以及相应的软件系统。 (2)教室场地工位的规划应从教室的面积,欲容纳的工位,工位桌椅的组织方式几个 方面考虑。其中,特别是工位桌椅的组织方式,需要充考虑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专业课程 的授课方法。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专业课程的授课方法中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项目教学 法,一般采用小组划的方式,4~6人为一个小组是适合的。这样,学生之间讨论问题, 工协作完成一个项目比较方便。 4 一体化教学过程及实习方案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方案的好坏会严重地影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1.简述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的定义 答:计算机网络是一些互相连接的、自治(自主)的计算机的集合。为用户提供资源共享和连通性。 互联网是 2.OSI、TCP/IP协议体系结构为几层,它们每层的名称是什么?请你比较对比这两个体系结构的异同。 请简述ISO/OSI参考模型每层的名称和主要功能。 (1)物理层:完成原始比特传输; (2)数据链路层:完成相邻结点之间的可靠数据传输; (3)网络层:完成任意两台主机之间的数据传送; (4)传输层:完成两台主机上两个进程之间数据通信; (5)会话层:完成进程之间的会话管理; (6)表示层:完成数据格式转换以及数据加密、压缩等工作; (7)应用层:是用户访问网络的接口。 请简述TCP/IP协议体系结构参考模型每层的名称和主要功能。 1.网络接口层 2.网络互连层 3.传输层 4.应用层 3.试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组交换的主要有缺点? 电路交换: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地从源点直达终点,好像在一个管道中传送, 经过通信路径上的线路资源独占; 优点:通信实时性强,适用于交互式会话类通信; 缺点:1. 对突发性通信不适应,通信线路的利用率较低。2.建立连接时间长,系 统不具有存储数据的能力,不能平滑流量。 报文交换: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 一个结点。 优点:无需预先配传输带宽,在传送突发数据时可提高整个网络的信道利用率; 缺点:时延较长,灵活性较差。 组交换:单个组传送到相邻结点,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优点: 高效 动态配传输带宽,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用。 灵活 以组为传送单位和查找路由。 迅速 不必先建立连接就能向其他主机发送组。 可靠 保证可靠性的网络协议;布式的路由选择协议使网络有很好的生存 性。 缺点:组在各结点存储转发时需要排队,会造成一定的时延。组必须携带的 首部(里面有必不可少的控制信息)也造成了一定的开销。很难提供服务质量。 4.给出TCP和UDP的英文全称和中文解释。简要比较它们的不同。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1,用户数据报协议-1):无连接的、面向报文的、尽最大努力交付的(不保证可靠)、没有拥塞控制的、首部开销小(1)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1, 传输控制协议-1):面向连接的、面向字节流的、可靠交付的、提供全双工通信(2) 5.解释以下概念: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协议栈、协议数据单元、基带信号、带通信号。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或:计算机网络及其构件所应完成的功能的精确定义(2) 协议栈:指网络中各层协议的总和。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通常为几层,几个层次画在一起很象一个栈的结构。(2) 协议数据单元: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1) 基带信号:来自信源的基本频带信号(1) 带通信号:经过载波调制后的信号(1)。 6.简述IP地址与硬件地址的区别。 IP地址是网络层和以上各层使用的地址(1),是一种逻辑地址,IPv4地址32位(4字节)(1),IPv6地址128位(16字节)(1) MAC地址是数据链路层的和物理层使用的地址(1),是一种物理地址。MAC地址长度为48位(6字节)(1) IP地址放在IP数据报的首部(1),而MAC地址放在MAC帧的首部。(1) 7.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协议的三要素是什么,各要素的含义什么 计算机网络:一些互相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1) 语法(1): 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 (1) 语义(1): 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1) 同步(1): 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1) 8. 试简述IEEE802.3标准以太网(CSMA/CD)的介质访问控制的工作原理(包括发送端、接收端及冲突处理的原理)。 “多点接入”表示许多计算机以多点接入的方式连接在一根总线上。(1) “载波监听”是指每一个站在发送数据之前先要检测一下总线上是否有其他计算机在发送数据,如果有,则暂时不要发送数据,以免发生碰撞。 (2) “碰撞(冲突)检测”就是计算机边发送数据边检测信道上的信号电压大小。(2) 一旦发现总线上出现了碰撞(冲突),就要立即停止发送,免得继续浪费网络资源,然后等待一段随机时间后再次发送。(2) 或:先听后发,边听边发,碰撞停止,延迟重发 9.简述透明网桥的工作原理及其学习算法。 (1).网桥收到一帧后先进行自学习(1)。查找转发表中与收到帧的源地址有无相匹配的项目。如没有,就在转发表中增加一个项目(源地址、进入的接口和时间)(1)。如有,则把原有的项目进行更新。(1) (2)转发帧。查找转发表中与收到帧的目的地址有无相匹配的项目。(1) 如没有,则通过所有其他接口(但进入网桥的接口除外)进行转发(扩散)。(1) 如有,则按转发表中给出的接口进行转发。(1) 若转发表中给出的接口就是该帧进入网桥的接口,则应丢弃这个帧(因为这时不需要经过网桥进行转发)。(1) 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为什么要层? 答: 计算机网络中各层及各层协议的集合称为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3)。层的原因基于以下几点:(2) 1)各层之间是独立的。 2)灵活性好。 3)结构上可分割开。 4)易于实现和维护。 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2、试简述IEEE802.3标准以太网的介质访问控制的工作原理(包括发送端、接收端及冲突处理的原理)。 答: (1)工作站要发送数据时,先侦听信道是否有载波,如果有,表示信道忙,则继续侦听,直至检测到空闲,立即发送数据;(2) (2)在发送数据过程中进行冲突检测,如果在冲突窗口内没有发生冲突,则表示数据发送成功,否则立即停止发送,并采用二进制指数回退算法,等待一个随机时间后在重复发送过程;(2) (3)对于接收方,则根据数据包的校验和正确与否和物理地址是否为自己来决定是否将数据交给上层协议。(1) 3、简要说明计算机A与B采用TCP协议通信时,连接建立过程。 答: TCP通讯双方建立连接过程称为3次握手,即双方共计发送三次报文的通讯(2),若A主机主动向B主机通讯,则其连接建立过程如下(每点1): 1)A发送报文,其SYN为1; 2)B发送报文,其SYN为1,ACK为1; 3)A发送报文,其ACK为1 4、什么叫流量控制,试简述TCP的流量控制机制,UDP协议中有流量控制吗? 答: (1)为了防止快速的发送设备发出的数据过多,导致慢速的接收设备处理不过来而发生大量数据丢失(淹没慢速的接收设备)所采取的限制措施称为流量控制。(3) (2)在面向连接的TCP协议中,TCP包中有一个Window size 字段,接收方可以通过该字段告诉发送方,自己还有多少个接收缓冲区,极端情况下,当接收方不能再接收数据时,把该字段设置为0,从而发送方可以根据该字段的值来调整发送数据的大小或速率。(1) (3)UDP协议中无流量控制。(1) 3. 常用的信道复用技术有哪些? 1).FDM: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频复用(1) 2).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时复用、STDM: Statistic TDM统计时复用(2) 3).WDM: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波复用(1) 4).CDM: 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 码复用:(1) 5. 简单对比虚电路服务和数据报服务 每答对1个对比方面得1,最高得5。 对比的方面 虚电路服务 数据报服务 思路 可靠通信应当由网络来保证 可靠通信应当由用户主机来保证 连接的建立 必须有 不需要 终点地址 仅在连接建立阶段使用,每个组使用短的虚电路号 每个组都有终点的完整地址 组的转发 属于同一条虚电路的组均按照同一路由进行转发 每个组独立选择路由进行转发 当结点出故障时 所有通过出故障的结点的虚电路均不能工作 出故障的结点可能会丢失组,一些路由可能会发生变化 组的顺序 总是按发送顺序到达终点 到达终点时不一定按发送顺序 端到端的差错处理和流量控制 可以由网络负责,也可以由用户主机负责 由用户主机负责 2、简述Link-State路由算法的工作过程及其特点。 答,应该围绕发送时机、发送对象、发送内容3方面展开讲解。 3.网络体系结构中各层传输的数据单位: 物理层:比特(位)bit 数据链路层:帧frame 网络层:组(包)packet, 或IP 组,IP 数据报 运输层:TCP:报文段segment, UDP:用户数据报user datagram 3. 网络体系结构中各层的主要设备 物理层:中继器(转发器)repeater、集线器hub(扩大冲突域)、网卡NIC(网 络适配器Adapter) 数据链路层:网桥bridge(会产生广播风暴)、交换机switch(2 层)、网卡NIC(网 络适配器adapter) 网络层:路由器 router (可以抑制广播风暴,丢弃广播组) 运输层及以上:网关gateway 4. 透明传输的解决方法 字节填充或字符填充:发送端的数据链路层在数据中出现控制字符,则在其前面插入一个转 义字符;接收端的数据链路层在将数据送往网络层之前删除这个插入的转义字符。 零比特填充(位填充):在发送端,先扫描整个信息字段,只要发现有 5 个连续 1,则立即 填入一个 0;在接收端,对帧中的比特流进行扫描,每当发现 5 个连续1 时,就把这 5 个 连续 1 后的一个 0 删除。 3. 端口号(熟知端口号、登记端口号、短暂端口号) :P182-184 FTP :20、21 端口;Telnet:23 端口;SMTP:25 端口;HTTP:80 端口 DNS:53 端口;DHCP :67、68 端口;TFTP:69 端口;SNMP:164 端口 4. TCP 套接字 把 IP 地址和端口号合起来就是套接字(socket) 套接字= (IP 地址: 端口号) 2.解决IPv4 地址耗尽的措施有哪些? 1).子网划,提高IP 地址利用率,减少IP 地址的浪费 2).无类别编址 CIDR,使 IP 地址的配更加合理 3).DHCP,时利用IP 地址 4).NAT,一个公用IP 地址代理多个私有地址 5).使用更大地址空间的新版本IP 协议,如IPv6.
第1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概念、计算机系统组成、计算机各大硬件设备、 计算机的数制和信息的表示与存储,并熟悉计算机的产生、发展、特点和应用领域,了 解计算机中字符编码的概念。 1.1计算机概述 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及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21世纪的今天,掌握和使用计算机成为人们必不可少 的技能。 1.1.1 计算机的诞生及发展 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 (埃尼阿克)在美国加州问世。ENIAC使用了17468电子管,1500个继电器,体积3000立方 英尺(1立方米=35.346立方英尺),占地170平方米,重30吨,耗电174千瓦。内存17K ,字长12位,运算速度每秒5000多次加法运算,300多次乘法运算,比当时最快的计算工 具快300倍,耗资40万美金。在当时用它来处理弹道问题,将人工计算使用20小时缩短到 30秒。但是ENIAC却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它不能存储程序。如图1-1所示。 几乎在同一时期,著名数学家冯·诺依曼提出了"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的概念。其 主要思想为: 1)采用二进制形式表示数据和指令。 2)计算机应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和输出设备五大基本部件。 3)采用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的工作方式。 所谓存储程序,就是把程序和处理问题所需的数据均以二进制编码形式预先按一定顺 序存放到计算机的存储器里。计算机运行时,中央处理器依次从内存储器中逐条取出指 令,按指令规定执行一系列的基本操作,最后完成一个复杂的工作。这一切工作都是由 一个担任指挥工作的控制器和一个执行运算工作的运算器共同完成的,这就是存储程序 控制的工作原理。 冯·诺依曼的上述思想奠定了现代计算机设计的基础,所以后来人们将采用这种设计 思想的计算机称为冯·诺依曼型计算机。从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至今,虽然计算机的 设计和制造技术都有了极大的发展,但今天使用的绝大多数计算机其工作原理和基本结 构仍然遵循着冯·诺依曼的思想。 计算机由于所使用的元器件的迅速发展经历了五个时代,如表1-1所示。 "代 "日期 "逻辑元件 " 1.1.2 计算机计算机按工作原理可分为:模拟电子计算机、数字电子计算机、模拟数字混合计算 机;按功能可分为专用计算机和通用计算机;按工作模式可分为工作站和服务器; 按规模可分为:巨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中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 如银河系列计算机:运行速度每秒上百亿次,如图1-2所示。 1.1.3 计算机特点 1. 运算速度快 当今计算机系统的运算速度已达到每秒万亿次,微机也可达每秒亿次以上,使大量复 杂的科学计算问题得以解决。例如:卫星轨道的计算、大型水坝的计算、24小时天气预 报的计算等,过去人工计算需要几年、几十年,而现在用计算机只需几天甚至几钟就 可完成。 2. 计算精确度高 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高度精确的计算。计算机控制的导 弹 之所以能准确地击中预定的目标,是与计算机的精确计算不开的。一般计算机可以有 十几位甚至几十位(二进制)有效数字,计算精度可由千之几到百万之几,是任何计 算工具所望尘莫及的。 3.存储容量大 计算机不仅能进行计算,而且能把参加运算的数据、程序以及中间结果和最后结果保 存起来,以供用户随时调用。计算机的存储器可以存储大量数据,这使计算机具有了"记 忆"功能。随着计算机存储容量的不断增大,可存储记忆的信息越来越多。计算机的"记 忆"功能是与传统计算工具的一个重要区别。 4.具有逻辑判断能力 计算机的运算器除了能够完成基本的算术运算外,还具有对各种信息进行比较、判断 等逻辑运算的功能。这种能力是计算机处理逻辑推理问题的前提。 5.自动化程度高,通用性强 计算机内部操作是根据人们事先编好的程序自动控制进行的。用户根据解题需要,事 先设计好运行步骤与程序,计算机严格地按程序规定的步骤操作,整个过程不需人 工干预,自动化程度高,这一特点是一般计算工具所不具备的。 计算机通用性的特点表现在几乎能求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一切类型的问题,能广 泛地应用各个领域。 1.2 计算机系统组成及应用 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硬件系统是计算机的"躯干",是基础 。软件系统是建立在"躯干"上的"灵魂"。其结构如图1-3所示。 在计算机系统中,硬件是软件赖以工作的物质基础,软件的正常工作是硬件发挥作用 的唯一途径。计算机系统必须要配备完善的软件系统才能正常工作,且充发挥其硬件 的各种功能。所以软件与硬件一样,都是计算机工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那么,计算 机由用户来使用,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层次关系如图1-
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1.1 概述 计算机是能按照人的要求接受和存储信息,自动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并输出结果信息的机器系统。计算机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自动、高速、精确地对信息进行存储、传达与加工处理的电子工具。 1.1.1 计算机的发展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 第一页,共81页。 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基础知识全文共81页,当前为第1页。 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冯.诺依曼原理的主要思想: 1.计算机的程序和程序运行所需要的数据以二进制形式存放在计算机的存储器中。 2.程序和数据存放在存储器中,即存储程序的概念。计算机执行程序时,无需人工干预,能自动、连续地执行程序,并得到预期的结果。 3.计算机硬件系统由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部组成。 第二页,共81页。 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基础知识全文共81页,当前为第2页。 计算机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 阶段 部件 第一阶段 (1946-1958) 第二阶段 (1958-1964) 第三阶段 (1964-1971) 第四阶段 (1971年至今) 主机电子器件 电子管 晶体管 中小规模 集成电路 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内存 汞延迟线 磁芯存储器 半导体存储器 半导体存储器 外存储器 穿孔卡片, 纸袋 磁带 磁带,磁盘 磁带,磁盘,挂盘等大容量存储器 处理速度 几千条 几万至 几十万条 几十万至 几百万条 上千万至 万亿条 代表 UNIVAC-I 通用自动计算机 IBM-7000 系列机 IBM-360系列机 IBM-4300、3080、3090、9000系列 第三页,共81页。 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基础知识全文共81页,当前为第3页。 1.1.2 计算机的特点与用途 1.计算机的特点 (1)高速、精确的运算能力 (2)精确地逻辑判断能力 (3)强大的存储能力 (4)自动化程度高 (5)网络与通信功能 第四页,共81页。 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基础知识全文共81页,当前为第4页。 1.1.2 计算机的特点与用途 2.计算机的应用 (1)科学计算 (2)数据/信息处理 (3)过程控制 (4)计算机辅助 (5)网络通信 (6)人工智能(AI) (7)多媒体应用 (8)嵌入式系统 第五页,共81页。 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基础知识全文共81页,当前为第5页。 1.1.3 计算机类 1.按计算机处理数据的类型可以为:模拟计算机、数字计算机、数字和模拟混合计算机。 2.按计算机的用途可分为: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 3.按计算机的性能、规模和处理能力,可分为:巨型机、大型通用机、微型计算机、工作站及服务器。 第六页,共81页。 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基础知识全文共81页,当前为第6页。 1.1.4 计算机科学研究与应用 1.人工智能 2.网络计算 3.中间件技术 4.云计算 第七页,共81页。 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基础知识全文共81页,当前为第7页。 1.1.5 未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1.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方向 从类型上看,电子计算机技术正在向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2.未来新一代的计算机 (1)模糊计算机 (2)生物计算机 (3)光子计算机 (4)超导计算机 (5)量子计算机 第八页,共81页。 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基础知识全文共81页,当前为第8页。 1.1.6 电子商务 1.狭义电子商务 狭义电子商务(E-Commerce)是指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易的一种方式。主要指信息服务、交易和支付。主要内容包括:电子商情广告;电子选购和交易、电子交易凭证的交换;电子支付与结算等。 2.广义电子商务 广义电子商务(E-Business)是利用Internet能够进行全部的贸易活动。 第九页,共81页。 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基础知识全文共81页,当前为第9页。 1.1.6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为如下几类 企业间的电子商务(Business-to-Business,B2B) 企业与消费者间的电子商务(Business-to-Consumer,B2C) 消费者与消费者间的电子商务(Consumer-to-Consumer,C2C) 非商务的电子商务(No-business EC) 企业内的电子商务(Intrabusiness EC) 第十页,共81页。 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基础知识全文共81页,当前为第10页。 1.1.7 信息技术 1.信息技术的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信息技术的定义是: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和管理技巧。 2.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 信息技术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信息基础技术、信息系统技术和信息应用技术。 第十一页,共81页。 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基础知识全文共81页,当前为第11页。 1.1.7 信息技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