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net 循环输出li_ACS Nano:超薄3D磷掺杂多孔碳纳米片封装非晶FeP纳米颗粒实现高倍率、长循环储锂性能...

cd5b2a78cbff5369ca9c17282c23eef8.png96181ea0986770feea9439b8c7063dc8.png

【引言】

转化型储锂机理的过渡金属磷化物负极表现出较高的理论比容量、稳定的放电平台和相对较低的极化电位,被认为是有潜力的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但这类材料往往合成过程比较困难,常见报道比较多的合成方法,如有机液相法,往往需要采用高沸点有机磷源在惰性保护气氛下进行,整个过程在高分解温度下进行,具有腐蚀性和可燃性的风险,而且这些长链有机溶剂也很难被清洗掉;另外在惰性气氛保护下通过次磷酸钠(NaH2PO2)高温分解产生PH3和过渡金属前驱体(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金属有机框架等)反应合成相应的磷化物,该过程效率低且PH3有剧毒。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更加合适可行的方法来制备这类材料。此外,由于过渡金属磷化物负极在循环过程中巨大的体积变化、颗粒团聚、导电性差以及放电产物Li3P可逆性差等问题,易导致其容量快速衰减和倍率性能欠佳,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截至目前,大量研究工作表明将上述材料纳米化并镶嵌或包埋在导电碳骨架中制备出合理的纳米颗粒/碳核壳复合结构,可显著改善电极材料的循环和倍率性能。然而纳米颗粒与碳骨架在电化学过程中的动态相互作用和电化学性能增强机制,依然缺乏微观层面的直接实验佐证。

【成果简介】

近日,厦门大学王鸣生教授/张桥保副教授团队基于第一性原理 (DFT)计算的指导,通过一种简单的方法将非晶FeP纳米颗粒封装在超薄3D交联的磷掺杂多孔碳纳米片中(FeP@CNs),形成纳米颗粒@3D交联的磷掺杂多孔碳纳米片包埋型复合结构,从而缓释其体积膨胀、提供电子导电性并有效抑制颗粒团聚。利用原位透射电镜(in situ TEM)技术实时地研究了纳米颗粒和3D碳骨架间相互作用,并揭示了其结构稳定的微观成因。通过动态监测嵌锂过程中纳米颗粒的体积膨胀情况,可发现,在完全嵌锂后五个纳米颗粒的体积膨胀均在120~130%之间,且颗粒可在碳片内部自由膨胀而未造成碳片破损和团聚现象。上述原位表征有力证明了3D多孔碳结构可通过交联骨架的伸缩来缓冲纳米颗粒的膨胀应力,避免了因应力造成的磷化铁颗粒粉碎和团聚,使纳米颗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