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与风俗
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节日,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端午节的风俗主要有: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粽子做成正四面体的玄机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不将粽子做成长方体,而是做成有些奇怪的四面体呢?首先,不同于平行六面体的不稳定性(例如立方体框架可以左右摇晃),四面体的性质非常稳定,只要确定六条棱的长度,就能拼出一个唯一的四面体。因此四面体的粽子更不容易变形。
四角粽子虽然不一定是正四面体,但通常四个面也是相同的等腰三角形,将这个四面体的表面积拆开,可以得到两个相等的菱形,这就意味着用两片相似的细长叶子,正好可以将其包裹住,做到了物尽其用。
正四面体还有个特点,就是拥有四条三重旋转对称轴,六个对称面,每两条对边都是相互垂直的,这就表明,不管在容器中怎样摆盘,粽子们看上去都是整整齐齐的平躺着,不会给人横躺侧卧的感觉。
正三棱锥的重心也很特殊,这个重心同时也是它的外接球体和内切球体的球心,就在顶点与底面重心的连线(高)上,将这条高分为3:1,也就是距离地面四分之一处。所以说,如果用牙签或筷子将粽子扎起来,找准这个点,就最能保证受力均匀,不容易掉下或者碎裂。
内容整理自:科普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