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第42周
这是Yura「输出倒逼输入」计划的第32篇文章
全年进度:32/52
01
机票价格为什么越来越低?
除了国庆之外,今年刚刚过去不久的中秋还有暑假,以及上半年的端午和五一等等法定假期都出现了机票价格下降的情况。国内范围内出游人数比去年甚至是比疫情前的2019年更多,但是机票却反而下降的情况。航班管家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整个上半年国内民航都出现了出游人数增加,但是票价下滑的现象,国内民航客运量比2019年和去年都增长了12%以上,但是经济仓的平均票价却比2019年下滑了1%,比去年下滑了5%,财经的报道显示,就连最赚钱的暑期旺季,国内机票价格也是低于去年和2019年的。
【价格下降的原因】
通过低运营成本增加,航司为减亏进行以价换量,燃油支出在航司固定成本中的占比往往能够达到3成左右。而疫情以来,受到地缘政治以及产油国减产等等因素的影响,燃油价格相比2019年上涨了大约30%。由于油价的不断升高,今年上半年,东航、南航还有国航三大航的燃油成本和2019年相比涨幅都在35%以上。其中机队规模最大的航司之一国航的燃油成本上涨最多,他们的增长超过了一半。这也就导致燃油成本在航司总成本中的比重比之前更大,比如东航,他们的燃油成本占比已经快要接近四成了。同时,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预计,今年下半年国内油价仍然会维持高位波动。另外,长达三年的疫情也导致各大主要航司深陷亏损,资产负债率不断地升高。根据国内七大民营和央企上市公司发布的财报,今年上半年七大航司当中有四家都在亏损,合计的净亏损金额超过55亿元。根据财新的分析,由于急需现金流的回血,航司不得不比以往更加关注客座率⚠️、飞机利用率⚠️等等这些重要的效率指标。而为了提高这些数据表现,或者说卖出更多的机票,航司也就会更加频繁的根据市场的需求以及竞争状况等等因素,灵活的调整他们的机票价格,以适当的低价来刺激部分价格敏感型旅客来购买,从而就可以实现以价换量。数据显示,票价下降的情况下,航司的客座率的确是有所提升的。今年上半年,国内七家上市航司的平均客座率都超过了82%,同比增长超过了6%。
航班运力供过于求。国内民航市场短期之内运力供大于求,这也是机票价格下降的另一大原因。截止到今年6月底,国内航司的总体机队规模比2019年增加了不少,其中今年上半年就新增加了95架,去年全年国内才一共引进了130多架客机。这背后的原因是之前因为疫情被中断或者是推迟交付的波音和空客飞机,在今年上半年短期之内完成了集中交付。比如南航今年上半年接收的新飞机数量比2019年同期多了五十多架,其中还有7架都是能够承载更多运力的宽体客机。除此之外,今年上半年,东航、国航和南航这三大行还向中国商飞下单了一共三百多架C919飞机。这三家航司的年报都提到,按照国内外飞机制造商的交付进度,未来三年之内,他们预计还将会净增加一共265架客机。而各大航司飞机总数在增加的同时,国际航线的恢复却并不及预期。民航局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际航线的条数和客运规模整体都只恢复到到2019年的七八成左右,其中非欧美地区的航线恢复更加滞后,尤其是国内飞北美的航线数量目前只有29条,这还不到2019年的一半。于是那些原来飞欧美洲际航线的不少宽体机就被闲置下来。而飞机被闲置对于航空公司来说是无法长期承受的。飞机长时间停放在机场,航司不仅要给机场交付每天几百到上千不等的停机费,还要向专业的飞机维修公司支付一大笔封存、维修还有定期检查的费用。
🤔
其实核心还是供大于求,不管是因为成本变高了还是运力变多了,总之就是航司想要卖出去的座位数量增加,虽然用户出行次数也在上升,但是后者赶不上前者的增幅。下次出行的时候可以多比比不同时间的价格,不一定是越早买越便宜咯。
02
你用过丰巢快递柜吗?
丰巢成立于2015年,创始人徐玉斌曾经是顺丰的一名快递员,送快递的过程当中,他就发现许多地方的快递配送上门都比较困难。于是他就萌发了做智能快递柜的想法。后来在顺丰创始人王卫的支持之下,2015年顺丰联合申通、中通还有韵达等等五家物流公司,共同投资5亿元成立了丰巢。最先想到这个主意的徐玉斌也被任命为丰巢的董事长和CEO。成立之后的几年时间里,丰巢又经历了好几轮融资以及股权转让。普洛斯、鼎晖投资等等知名的投资机构也持有丰巢的部分股份,不过最大的股东依然是顺丰创始人王卫。
丰巢目前一共有三大业务:
1、快递末端配送业务:也就是快递员把包裹派送到丰巢智能柜是丰巢的支柱业务,他们的每件包裹都会向快递员收取2毛到0.4元钱不等,这部分的收入占到了丰巢总营收的一半左右。
2、 消费者智能交付:消费者到柜寄件、快递员到柜取件等。
3、 增值服务:包括互动媒体服务(广告投放于丰巢智能柜及线上平台)、洗护服务(取送洗护衣物)、到家生活服务(上门保洁、家电清洗和上门维修)等。
虽然他们的业务形式看上去并不单一,但是有业内人士透露,一台智能快递柜每年产生的投入运营还有维护成本就高达10万元左右,而截止到今年5月底,丰巢已经在全国31个省份一共拥有超过33万组智能快递柜,所以他们也一直都在亏损。不过就在今年,丰巢终于第一次实现了盈利,今年前五个月他们的净利润达到了7160万元👏。
【实现盈利的原因】
靠快递柜超时收费模式提高收入。为了缓解亏损,丰巢在2020年开始向用户收取快递暂存费用,这笔费用又被称作是滞留金。按照丰巢的规定,用户的快递在快递柜中只能够免费寄存18个小时,超时之后就需要在开柜取件的时候向丰巢支付一笔滞留金,每超出12个小时就收取0.5元钱,三块钱封顶。尽管这个规定推出之后引发了不少的争议,快递柜该不该收费这样的话题也多次冲上了社交媒体的热搜,但是客观上来看,收费之后,丰巢今年前五个月的快递柜单个格口的周转率比2021年要提高了7%,运营效率也得到了提升。超时收费的模式也让丰巢大赚一笔。从2021年到今年5月底这三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单单是滞留金就收取了八亿多元。另外,丰巢还在付费暂存快递的基础之上,推出了不同价位的会员付费计划,开通会员之后,消费者就可以享受最少五天的超时取件免费等等不同的权益,而这些会员费也就成为了丰巢的另一个新的收入来源。
吃到电商退货率提高的红利。最近两年,国内主流电商平台为了改善消费者体验,纷纷加码运费险等等一系列的动作,再加上电商直播、短视频带货的兴起,大家网上购物的退换货频次也是越来越高了。2021年到今年上半年,电商平台的退货率高达60%,今年6.18大促期间,服装行业的退货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80%。退货率不断升高的情况下去年国内电商的逆向物流包裹数量,也就是从消费者流向商家的快递数量,也比2019年翻了一倍多。而这也就让丰巢这类快递末端服务商吃到了一波红利。
发展丰巢的第二大业务:消费者智能交付业务,即通过快递柜为个人消费者提供寄件服务,并且从快递费中抽取一定的服务费。丰巢目前已经和淘宝等等12个电商平台达成了退换货服务合作,人们在申请退换货的时候就可以直接选择丰巢。在过去三年多的时间里,单是电商退换货的包裹就为丰巢创造了接近19亿元的营收,尤其是去年,这部分的收入更是达到了2021年的十倍多。
【面临的挑战】
挑战之一,业务抗风险能力比较弱。如果按收入来看的话,快递末端配送服务是丰巢的第一大业务。但是由于处在整个物流产业链的下游,这部分业务的经营是比较依赖外部合作方的,比如说像快递公司、电商平台,还有物业管理公司等等。比如可能出现快递柜使用率过低物业要求丰巢撤柜或者是将柜机拆到最小尺寸等。除此之外,新的快递行业监管政策对丰巢这样的智能快递柜运营商提出了更加严格的合规要求;今年3月1号起,新版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正式施行,规定要求在没有经过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快递企业在投递快件的时候,不得擅自将快件投递到智能快递柜,否则就会面临处罚。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丰巢的增长。比起去快递柜自取,现在也是有不少的消费者更加青睐于完全不收费的送货上门的配送方式。
行业竞争激烈。丰巢在国内的末端物流行业市场占有率最高,达到了6.1%。但实际上中国末端物流解决方案市场高度分散,前三名玩家的市占率加起来还不到13%。其中第二名菜鸟网络的快递驿站已经达到了18万个,市场占有率和丰巢之间的差距仅仅只有2%左右。除了菜鸟,排名第三位的京东物流也在积极扩展他们的快递柜网络。随着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各大玩家为了争取和快递公司的合作,不仅有可能会拼服务,还有可能会打起价格战,而这也会进一步地压缩丰巢的利润率,增加经营的压力。
非核心业务成长空间有限。丰巢迅速增长的第二大业务,也就是以电商退货订单为主的消费者智能交付业务,是否能够长期增长也是存疑的。居高不下的退货率是当下电商行业面临的问题之一,这不仅仅会给商家带来额外的成本,也不利于平台的经营发展。所以商家和电商平台目前都已经在想办法降低他们的退货率,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随着退货率回归常态,丰巢的消费者智能交付服务业务成长空间也会十分有限。
增值服务发展缓慢。尽管丰巢如今在快递业务之外探索了一系列的增值业务,比如说洗护服务、到家生活服务等等,但是这些业务目前都没有取得什么明显的成效。过去三年,他们增值业务的营收规模一直都徘徊在9亿元左右,而这部分业务占总营收的比重也出现了下滑。当然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洗护还有到家服务等等市场已经有许多成熟的玩家,比如说美团、饿了么、京东到家等等。那相比之下,丰巢其实优势并不算突出,也就难以抢夺更多的市场了。
🤔
统计了一下数据,朋友圈800人,有440个关注丰巢公众号,大家使用率有50%以上。在之前居住的小区,是丰巢的常客。因为不能每次都及时去拿快递,我还干脆开了个会员。一年几十块钱的会员价格给我省了358块!不过不知道算是赚了还是亏了。毕竟现在搬到新的住处,快递员可以直接送货上门。而我不费一分力气和金钱🤔
03
Gore tex到底是什么?
gore tex是户外用品行业经常使用到的一种材料。这种材料本质上是一种薄膜,它是由美国戈尔公司在1969年的时候发明的。因为这层薄膜能够在防水防风的同时还具备一定的透气性,所以它也被誉为“世纪之布”,也被财富杂志列为世界上100个最好的美国产品之一。不过大家平时看到的gore tex产品,比如说冲锋衣的面料并不是只由这一层薄膜组成的,而是需要先把薄膜粘合在内层或者是外层面料上,然后才变成了可以用于鞋服产品的gore tex面料,但是gore tex薄膜的确是这种面料能够防风、防水、透气的核心。
gore tex几乎占据了全球户外防水透气材料九成左右的市场份额。像北面patagonia、始祖鸟等等专业户外品牌会使用go tex面料,甚至一些奢侈品牌,比如说prada,他们在推出防水产品的时候也会选择gore tex,并且把这一点特别的写在他们的产品介绍当中。
【获得各大品牌认可的原因】
gore tex是防水透气面料的开创者和代名词。gore tex是美国戈尔公司所发明的。在此之前,户外爱好者们通常都是要使用尼龙混纺面料或者是橡胶织物等等这些透气性不好的材料来防水,在gore tex发明之后,公司慢慢接到了商业订单,第一笔商业订单来自于户外用品公司early winters,他们首次购买了gore tex面料,并且生产了一件防水透气的户外夹克。之后,为了进一步打开gore tex在户外领域的知名度,1990年戈尔公司赞助了一支南极洲探险队。这支探险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徒步横穿了南极,并且他们所有的成员都穿着由北面生产的带有cortex标识的外套,而且在南极洲停留了二百多天。这样就给gore tex做了一次非常有说服力的产品宣传。在这之后gore tex陆续被更多的户外知名品牌所采用,也逐渐的成为了户外的代名词。除了户外用品,gore tex甚至还会被以不同的方式应用到像工业、医药,还有航空等等多个领域。
严格的授权制度。戈尔公司自己并不会直接生产使用cortex技术的鞋服等等户外装备,而是专注于研发面料技术,然后再把面料授权给像始祖鸟北面等等公司。而被授权方则可以在授权期内生产带有gore tex技术的鞋服产品。不过为了保证go tex一致的口碑,戈尔在挑选合作方的时候会非常严格。首先合作方必须使用歌尔公司考察和认证过的工厂和机器来生产他们的产品,这些机器设备通常是戈尔拥有专利,自己制造并且租赁给工厂的。而进入到了生产阶段之后,戈尔也并不只是简单的提供面料,而是会密切地参与到产品设计和生产的每个环节,来确保他们的产品是符合标准的。比如他们会根据产品的穿着环境来给合作方提供面料选择建议,生产当中,他们也会要求合作方使用歌尔生产的密封产品接缝的压胶带,规定衣服内覆盖拉链的面料有多宽等等。样品生产出来之后,必须先送回戈尔的实验室接受一系列严格的性能测试,包括测试他们的耐磨性、舒适度,还有实地表现等等。如果产品是鞋子,还要放到模型上接受行走几十万步的考核。如果在这一系列的测试当中有一项不达标,这款产品就必须重新设计。最终只有所有的检测都通过了的产品,才能够真正在产品上打上cortex的标志,并且拿到一个写有cortex的标志性菱形吊牌。多环节的严格把控,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也能够让gore tex的授权成为了品牌有品质的一种象征。
通过营销提高消费者对gore te的认知。戈尔虽然不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但是他们也非常注重塑造他们在消费者中的影响力。戈尔要求合作方在产品的名称当中或是实际的产品上必须出现gore tex的英文字样,就像许多的电脑上会出现intel inside一样,并且鼓励他们在销售产品的时候挂上gore tex标志性菱形吊牌。除此之外,歌尔还会面向消费者做广告宣传,在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gore tex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消费者认知的。歌尔大中华区的销售总监就曾经对媒体表示,上世纪90年代末,国内的户外产业刚刚萌芽,戈尔的中国团队率先在上海开了一家零售店,店里卖的基本上都是公司在国外的合作品牌,戈尔就通过印在这些产品上的logo来进行自我宣传。有业内人士表示,在上世纪80年代,使用gore tex甚至能够直接把一些户外品牌的公司业绩提升一个层次。
🤔
下次买户外冲锋衣的时候可以关注一下料子。这种防风、防雨、透气的高科技材料是我愿意为之付费的购物原因,比花在品牌本身上的溢价值多了。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输出是检验输入的最好方式
欢迎大家多多交流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