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系统概念和设计——分布式多媒体系统

分布式系统概念和设计

分布式多媒体系统

QoS

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是一种网络管理和控制技术,可以对网络流量进行管理和调度,以确保网络对不同类型的数据流的传输可以提供适当的带宽、传输延迟、抖动和可靠性。

QoS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来实现:

  1. 网络带宽管理:限制不同类型的流量的带宽使用,确保网络带宽足够满足所有流量的要求。
  2. 流量控制:限制来自客户端或服务器的流量,防止网络过载或拥塞。
  3. 服务分类:将流量分成不同的类别,并为每个类别分配不同的带宽和优先级,以确保关键数据获得足够的带宽和响应速度。
  4. 基于时间的调度:通过设置延迟和帧顺序,防止出现数据包乱序和网络拥塞。
  5. 优先考虑:确保高优先级的数据包得到更快的处理和传输。

QoS可以在网络中实现更好的数据传输和响应时间,加强网络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应用程序的高可用性和性能等。

服务质量管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服务质量协商
  • 当处理和传输多媒体数据时三个参数
    • 带宽
      • 多媒体数据流或组件的带宽是数据流向的速度
    • 延迟
      • 延迟是单个数据从源流向目标的时间
      • 当系统中数据量大小,以及负载中的其它参数发生变化延迟也会发生变化
      • 这种变化被称为抖动——抖动是延迟派生出来的
    • 丢失率
      • 因为延迟数据是没有价值的,如果从源到目标的数据不可能进行传输或者超时,那么数据将会被放弃
      • 为了应付高峰的数据,系统必须做好资源扩容的准备应对压力
      • 容忍一定程度的数据丢失
为数据流设定QoS参数
  • 带宽50Mbps,延迟150ms,丢失率在10的3次方帧

  • 丢失率

    • 最难指定的QoS参数,通常丢失率源于对缓冲区溢出和延迟信息的概率统计
    • 要么基于最坏情况假设
    • 要么是基于标准的分配
  • 流量调整

    • 描述用来使用输出缓冲来使数据元素流平滑这一方法的术语
  • 漏桶调整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流的规范

    • 最大传输单元和最大传输率决定了数据流所需要的最大带宽
    • 令牌桶大小和速率决定了数据爆发量
    • 通过应用程序可以发现的最小延迟和其它可以接受的最大抖动来描述延迟的特性
    • 通过在给定时间间隔内可接受的总丢失率和可接收的最大连续丢失数目来定义丢失特征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许可控制

许可控制管理对资源的访问,以避免资源过载,防止资源接收不可能实现的请求。

涉及关掉那些与当前的QoS保证冲突的资源

一个许可控制方案是基于整个系统容量和每个应用程序产生的负载这两方面的知识。

资源管理
资源调度

调度算法必须管理影响所有应用程序的资源。

当一个系统从磁盘上读取数据,通过网络发送到目的地,目标地址机器通过合并其他来源的数据流合并。

这个例子中用到硬盘,网络,CPU,内存和总线

公平调度
  • 多个数据流竞争同一个资源,系统需要处理资源时间分配过度的问题。
  • 所有的基本轮转算法都为每一个数据流分配同样的带宽
  • 基于权值的公平排队
流适应
流调整

如果在系统的目的地端执行流适应的调整,中间的任何负载都没有减少,系统仍然会过载。

系统需要在数据流经过瓶颈前就调整好数据流量以便顺利平滑的过度瓶颈,这被称为流调整。

  • 流调整算法
    • 时态调整
      • 通过减少传输一个时间间隔的视频帧的数目,系统可以减少时间域中的视频数据流的分辨率
    • 空间调整
      • 在视频数据流中减少每一帧的元素数量
    • 频度调整
      • 改变应用于每个图像的压缩算法,图像质量下降
    • 振幅调整
      • 减少每个像素的颜色深度
    • 颜色空间调整
      • 减少颜色空间的数目
流过滤

通过在从源端到目的端的路径上的相关节点上采用流调整技术

  • 过滤需要一个数据流被分解成一个层次性的子流集合,其中每一个增加更高级别的质量
  • 路径节点的容量决定了目的端接收到的子数据流数
  • 其他的子数据流靠近源的地方就被过滤掉,这样就避免传输后来被丢弃的数据。
  • 如果一个中间节点存在一条可以传输整个子流的向下路径,那么子流在这个节点就不会被过滤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数字杂志的演变与第四代数字杂志技术 一、最“IN”的媒体 2006年年初,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国内20多家大型数字杂志发行平台蜂拥上线。Acer、联想、IDG、凯雷等风投纷纷出手,在数字杂志上砸进十几个亿。电子杂志、互动杂志、数字杂志、数码杂志、网络杂志、多媒体杂志等名称并行不悖,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做一本酷酷的数字杂志,已不再是年轻网民的个别喜好,传统媒体纷纷推出电子版,企事业单位则将数字杂志技术广泛地应用于样本、图录、商刊、企刊等。由此,2006年被众多评论人士打上了“数字杂志年”的标签,数字杂志也被誉为最“IN”的媒体。 引爆这场产业革命的是一种基于Flash技术的通常被称作“多媒体杂志”的技术。只要您登陆目前国内的数字杂志发行平台,您几乎都能看到这种集音频、视频、动画、图文于一体,阅读就像翻阅真的书刊一样,还能发表评论、留言的杂志。精美的图文、悠扬的音乐、精彩的视频、翻书的效果、互动的功能……无不带给您强烈的感官刺激与由衷的惊羡,连平时唯恐避之不及的广告也变得可爱多了。 二、数字杂志的演变 “杂志”一词,源于法文,本意“仓库”,后指集束的出版方式,1931年被赋予期刊含义,在表现形态上被进一步解构。从本质上来说,“杂志”是一种信息的集束方式,超链接的互联网站也可被称做是数字杂志。而事实上,第一代数字杂志就是以超链接的网页形式出现的,发展到多媒体杂志,已经是数字杂志的第三代了。 也许您现在打开电子邮箱还能经常收到诸如“某某证券杂志”之类的邮件列表,诸多网刊及曾经非常有名的ColdTea电子画刊等,都可归为第一代数字杂志。第一代数字杂志最著名的技术服务商当数至今还在运营的“邮件列表专家”——希网网络,“邮件列表”几乎成了第一代数字杂志的代名词。 第一代数字杂志因其实质就是一般的html网页,因此具有阅读上的便捷性,但人们概念中的“杂志”形态几乎无从体现,倒更像是“羊皮卷手抄本”。于是,hlp、chm、pdf、exe、ppt等电子书开始风行,网上就有人专门将国外电子图书馆里的资料拷贝出来,打包成exe电子书供人下载,“电子书”堪称第二代数字杂志的代名词。其中,由著名的Adobe公司开发的pdf电子书技术,由于得到北大方正电子排版编辑系统的支持,媒体出版机构采用较多。但人们最为熟悉的恐怕还是hlp或chm电子书,因为几乎每台电脑里都有hlp或chm格式的帮助文档。比较出色的电子书制作工具是QuickCHM、eBook Pack Express、Natata eBook Compiler。 第二代数字杂志虽则将文件“装订”到了一起,看上去不再七零八落,但差不多都是一幅静态的、僵死的面孔,且需要安装专门的软件或将杂志下载到本地后才能阅读。随后出现的第三代数字杂志技术,也就是通常被称作“多媒体杂志”的技术,才彻底改变数字杂志的面孔,奠定了数字杂志的基本形态。 多媒体杂志,一种制作精美、内容精萃、信息集束、书刊效果的图文、数据、音视频综合运用的电子出版方式。其逼真的书刊效果,翻动页面还会发出唰唰的声音;动感十足的图文,点击书上的小人还能开口说话;曼妙的背景音乐、精彩的视频、三维的图像……无不给人以惊艳的阅读体验。 多媒体杂志还具有无刊号之困扰、无印刷之耗费,内容更新便捷、杂志流传迅速,可以与网站整合、可以与读者互动,图文资料可以让人方便地拷贝、也可以较好地进行版权保护,还能准确反馈阅读次数、读者层次,设置阅读权限,等等,一系列的优势。 因此,声光色并茂、美轮美奂的多媒体杂志一进入人们的视野便受到广泛追捧,不仅成为新新人类的炫势力,而且迅速成为企事业单位营销拓展、品牌维护、客户服务、企业文化建设的利器,被广泛用于出版电子期刊、书刊、企刊、商刊、样本、图录、画册、相册等,涌现出了Zcom、Xplus、Poco、杂志中国等一大批数字杂志运营商,诺基亚、阳光导航、瑞丽等一大批精彩的数字杂志。“多媒体杂志”也就成了第三代数字杂志的代名词。 三、第三代数字杂志技术 第三代数字杂志在技术上有基于网站技术的,有基于应用软件技术的,但最为主流的还是基于Flash技术的。 基于网站技术的,可以说是第一代数字杂志的升级,比较典型的是QQ杂志与网易行业电子样本。网站技术具有强大的后台处理与系统架构能力,能轻松满足聚合、分发、阅读、统计、交流等各种需求,但前台就很难达到Flash那样的表现力了。因此,基于网站技术的数字杂志技术最后必然会与基于Flash技术的数字杂志技术糅合到一起,成为第四代数字杂志技术。 基于应用软件技术的,可以说是第二代数字杂志的升级,比较典型的是DeskTopAuthor电子书与FlipAlbum相册。虽然它们都表现非凡,但具有第二代数字杂志的通性,那就是需要专用软件并需要将杂志下载到本地,既不便于发行也不便于阅读。即使有朝一日微软IE支持直接阅读,网络环境也没法支持这些无法分解的“大块头”。由于技术上不可逆的先天不足,基于应用软件技术的数字杂志技术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有限。特别是随着第四代数字杂志“在线多线程分布式传输、离线自动打包成exe执行文件下载”技术的推出,它将彻底失去继续存在的必要性。 基于Flash技术的,其开山鼻祖是一个名叫陈涛的小伙子。无论是Zcom、Xplus、Poco,还是后来居上的杂志中国,推出的都是这种基于Flash技术的数字杂志。也正是这些携万千风投资本强势入市的企业,掀起了2005、2006年间蔚为壮观的数字杂志产业狂飙。权威部门在2006年年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产业50个细分领域》报告中,“数字杂志”赫然在列。电子杂志、互动杂志、数码杂志、网络杂志、多媒体杂志等至此亦等于有了一个统一的叫法,它的名字叫“数字杂志”。 虽则基于Flash技术的第三代数字杂志技术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数字杂志在形态上趋于成熟,但在技术上却基本上是一种较为孤立的开发思路,仅以“做出杂志”为目标。因此,无论是Xplus、Poco、Zcom、杂志中国等杂志商推出的工具,还是陈涛开发的基于Flash工具的杂志模板,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还相当有限。比如某集团需要在省级杂志帐户下面创建若干地市级杂志帐户,地市级下面再分别创建乡镇级帐户,每个帐户都需要分配若干杂志编辑的角色权限,编辑之间需要能够协同作业……这种分布式的架构是集团用户或行业网站的常规需求,却不是上面这些工具或模板所能解决的。即使以“做出杂志”为考量,使用上述工具或模板,离“制作数字杂志像玩搏客那样简单、方便”的目标亦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第三代数字杂志技术的不足还表现在杂志性能的不够完善上。比如,无论是Xplus、Poco、Zcom还是杂志中国,一开始都曾刻意渲染P2P下载技术,把需要安装专用软件并需要将杂志下载到本地才能阅读说成是最佳的发行与订阅方式。如果当真出于发行与订阅考虑,那么试问,RSS(一种无需下载的发行、订阅方式)岂不更好?显然,这些杂志商都在撒谎。实际情况是,并非“P2P”订阅有多好,而是仅靠“组件+模版”这样的Flash技术还不能较好地支持即时阅读,才不得不祭出“P2P”。要改变这一点,必须使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Flash杂志能够被“打碎”,同时又能被“拼”回去……这需要Flash技术与网站技术相结合的杂志系统来解决。 四、第四代数字杂志技术 第四代数字杂志技术是Flash技术与网站技术充分结合的数字杂志系统,具有制作、发行、阅读、管理一体化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协作性、易用性和可扩展性,而不单单是第三代数字杂志技术那样的一个工具或模版。 首先,第四代数字杂志技术将使数字杂志的表现力与功能更加丰富。用户可自定义杂志界面与表现效果;可自定义即时通讯、在线支付等多种功能;并提供扩展接口,让用户可自己创作更丰富的效果、实现更多的功能;用户创作的效果与功能还能共享。 其次,制作数字杂志就像玩博客那样简单。无需任何专用工具,只要登陆网站,点点选选,然后点击“保存”,就能完成专业效果的数字杂志的制作与发布。对于专业用户,则还可以使用Flash等工具天马行空地自由创作。不管是图片、文字、视频还是动画效果,如果不满意,均可随时重新修改、编辑。更重要的是,还支持多方协作。大型的数字杂志往往需要多个栏目编辑协作完成,第四代数字杂志技术具有相应的权限分配机制。 第三,发行数字杂志基于一个庞大的共享的网络。数字杂志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系统可以与任何企业、个人网站或门户网站友好地整合,每套系统既是独立的制作、发行、阅读平台,同时资源又可互相聚合、共享。打个比方,如果有一万个网站使用了这套系统,那么任何一个网站制作的杂志,都将在一万个网站上同时发布;登陆任何一个网站,都能阅读到其它一万个网站上的杂志;只要在其中任何一个网站上注册,就能订阅所有自己想要的杂志。 第四,集团部署的完美解决方案。系统具有多级帐户管理功能,这一点特别适合集团用户进行信息化部署或开设行业数字杂志门户。以某省电力集团公司为例,只需在省级系统建立一套数字杂志系统,就能划分出《企业简报》、《企业文化内刊》、《光荣榜》等若干部分,然后创建各地市级单位的帐户,再由地市级单位向镇乡一级发放帐户,就能实现内情上报下达,互为交通。 第五,阅读和订阅数字杂志就像浏览网页一样方便。第四代数字杂志采用文件分割与多线程预载技术,无需安装任何专用软件,登陆网站就能阅读杂志,而且前面阅读,后面预加载,确保了多媒体文件的流畅阅读。第四代数字杂志采用自动打包技术,服务器端能将杂志自动打包成一个exe执行文件,点击“下载”,就能将数字杂志下载到本地收藏。第四代数字杂志采用RSS订阅等技术,网站注册用户只需点击“订阅”,该杂志有新杂志出版时,站内短信或电子邮件就会自动通知该用户。 第六,系统具有强大的管理功能。杂志制作人员可对杂志设置不同的阅读权限,比如仅限注册用户阅读、仅限付费用户阅读、仅在本站发布、点击广告方能阅读等。系统管理员可对杂志进行过滤或推荐,比如仅选取本站杂志、选取所有共享杂志、仅选取汽车杂志等。系统还有广告管理、读者管理等一系列的强大功能。 以杭州潜龙动漫技术公司李小明、蒋桥、杨宜强等人为骨干的www.05m.com第五媒体发展联盟在第四代数字杂志技术的研发上已整整历时两年,目前已完成杂志生成、共享聚合、多线程预载、自动打包等全部核心技术的开发,并在杭报集团旗下《风景名胜》杂志社等单位进行了试用,效果良好。接下去,他们将着重在一些用户体验性的功能上进行深化、细化、优化。可以预见,该系统一旦大规模推广,必将对整个数字杂志产业的价值观与技术理念都产生深刻的影响,彻底颠覆目前Xplus、Poco、Zcom、杂志中国等运营商所主导的以运营商为中心的制作工具+推送平台的产业模式。
翼翔图书管理系统软件介绍: 翼翔图书馆管理软件采用了国内通用的标准著录CNMARC条例,实现了国内图书目录数据的共享,能直接或自动生成和利用CNMARC数据;实现了根据《中图法第四版》自动分类和条形码打印等其他同类软件所欠缺的功能,符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标准》等。系统包括图书的采访、编目、流通、查询、期刊管理、系统管理、字典管理、WEB检索与发布等八个子系统,内含操作员权限管理、读者管理、著者管理、出版社管理、图书分类管理、书商管理、订单管理,附带在线帮助系统,具有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用户友好、可靠性强、安全性高、扩展性强、适用于多操作系统和经济实用等特点,能够适应小型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管理的需求。 翼翔图书软件特点: ◆ 采用国内通用的标准著录CNMARC条例,实现了国内图书数据的共享。 ◆ 能自动生成CNMARC条例。 ◆ 具有WEB检索与发布及资源共享功能。 ◆ 根据《中国图书分类法第四版》实现自动分类和条形码打印等功能,具有开放的条码卡、磁卡和IC卡阅读器接口。 ◆ 开放的数据库结构,可让用户完成扩展功能,数据存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提供了全面有效的保护。 ◆ 系统包括图书的采访、编目、流通、查询、期刊管理、系统管理、字典管理、WEB检索等八个子系统。内含操作员权限管理、读者管理、著者管理、出版社管理、图书分类管理、书商管理、订单管理、附带在线帮助系统和多媒体功效。 ◆ 具有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用户友好、可靠性强、安全性高、扩展性强、适用于多操作系统和经济实用的特点,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管理的需求。 翼翔图书软件功能特点: 1、系统采用中国机读书目标准格式CNMARC条例,实现了图书数据(机读目录)的共享,能直接或自动  生成和利用CNMARC数据。 2、利用Internet/Intranet实现图书、读者等数据的Web检索与发布,采用B/S结构,通过WWW浏览器实  现规章制度、馆藏书目、新书通报、超期读者、预约到书、借还频率、科技论文、期刊检索、读者  基本信息、读者借书情况、读者罚款情况、预约到书等信息的检索及浏览。 3、实现了根据《中图法第四版》自动分类、条形码打印、附带在线帮助系统和多媒体功效两个同类软件欠缺的功能。 4、字典编辑器可以简化许多操作,系统设置了大量的字典项,使用户输入简化到只需要按回车键即可。这是本系统在功能上的一大特色。 5、整个系统采用分布式多层应用结构: (1)容错能力:当一台应用程序服务器发生故障时,能够立刻找到另一台可供使用的应用程序服务  器提供客户端服务之用,而不致让客户端无法继续执行。 (2)负载平衡能力:能够把客户端的需求分配到不同的应用程序服务器中执行,以提升客户端和应  用程序服务器的执行效率。 6、可扩展性: (1)多服务器支持:如果连接的客户较多时,网络的速度将受到影响,此时可在网络上增加任意多  的服务器来解决,这同时也能提高系统的负载平衡能力。 (2)系统采用开放式CNMARC处理技术,使得CNMARC的扩展性完全教给用户自己处理;系统的字典功  能可以由用户自行设定。 (3)系统的功能组合也是开放式的,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购买和设置子功能模块。另外,  本系统的开发平台可以根据用户的反馈信息增加子系统及所属的功能。 (4)具有IC卡和条形码的应用接口 应用接口可方便实现一卡通管理及条形码的应用。 翼翔软件:http://www.sdcer.com/ 免费下载地址:http://www.sdcer.com/xyxsoftware/xyxbook.rar
计算机系统根底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 1.计算机〔puter〕也称为电脑,是一种依靠〔 〕自动、高速、准确地完成各种信息存储、数据处理、数值计算、过程控制、数据传输 的电子设备。 A、程序B、规则C、技术D、操作 答:A 2.计算机科学的奠基人是英国科学家〔 〕〔Alan Mathison Turing,1912- 1954〕。 A·诺依曼 B、阿兰·图灵 C、爱萨克·牛顿D、帕斯卡 答:B 3.著名的·诺依曼原理的主要思想是〔 〕。 A、存储数据与数据控制 B、存储数据与程序控制 C、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 D、存储程序与数据控制 答:C 4.国际公认的第一台计算机是〔 〕2月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的ENIAC〔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 A、1945年 B、1946年 C、1947年 D、1948年 答:B 5.第一代计算机主要元器件采用电子管,称为电子管计算机。第二代计算机主要元器件 采用晶体管,称为晶体管计算机。第三代计算机主要元器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称 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第四代计算机则采用〔 〕作为主要元器件。 A、大规模集成电路 B、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C、极大规模集成电路 D、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答:D 6.当前,计算机技术开展的主要趋势为: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 〕、多媒体化。 A、智能化 B、规模化 C、自动化 D、模糊化 答:A 7.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于1989年提出按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字长、存储容量等 综合性能来对计算机进展分类的标准将计算机分为巨型机、小巨型机、大型主机、超级 小型机、工作站和〔 〕六类。 A、微型计算机 B、群众计算机 C、廉价计算机 D、个人计算机 答:D 8.PC机以微处理器为核心,通用性非常强,它以设计先进、功能相对较强、应用软件主 富、〔 〕等优势占领了很大的计算机市场,从而极推动了计算机的普及。 A、构造复杂 B、应用单一 C、价格廉价 D、功能强大 答:C 9.通常,人们将PC机分为三类:台式机、〔 〕、个人数字助理。 A、便携机B、微型机 C、笔记本机 D、立式机 答:C 10.〔 〕是客观世界的一种本质属性,它同物质、能源一样重要,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开展的三 大根本资源之一。 A、数据 B、信息 C、程序 D、软件 答:B 11. 〔 〕是指存储在*种媒体上的可以识别的物理符号,它通常作为信息的载体,用来表示信息 。 A、信息 B、程序 C、数据 D、软件 答:C 12.信息技术包含三个层次的容:〔 〕、信息系统技术、信息应用技术。 A、信息学技术 B、控制论技术 C、微电子技术 D、信息根底技术 答:D 1 3.信息处理通常也称为〔 〕。它是指利用计算机系统对信息进展采集、转换、分类、存储、计算、加工、查询、 检索、统计、分析、传输和输出等操作。 A、数据处理 B、信息加工 C、信息应用 D、数据加工 答:A 14.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方面具有许多突出的优点,计算机具有极高的处理速度、强大可 靠的存储能力、准确主富的计算功能和〔 〕能力。 A、加工计算 B、输入输出 C、逻辑判断 D、存储传输 答:C 15.归纳起来,计算机的应用方面主要有〔 〕、自动控制、数据处理、信息加工、计算机辅助工作、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办公自 动化等。 A、工程计算 B、科学工程 C、科学技术 D、科学计算 答:D 16.分布式客户机/效劳器计算〔Distributed Client/Server puting〕是在〔 〕开展起来后出现的计算模式。这种计算模式由于能够较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数据 管理效率、节约用户投资而被广泛使用。 A、计算机效劳器 B、汁算机网络 C、计算机主机D、计算机客户机 答:B 17.在信息技术领域中,数据一词所包括的涵很广泛。通常,数据是指记录在〔 〕上的可以识别的物理符号。国际标准化组织对数据所给出的定义是:"数据是对事实、 概念或指令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这种特殊的表达形式可以用人工的方式或者用自动化 的装置进展通信、翻译转换或者进展加工处理。〞 A、*种媒体 B、存储媒体 C、传输媒体 D、表现媒体 答:A 18.在计算机中,各种形式的数据以一种"特殊的表达形式〞—— 〔 〕形式来表示。人们以各种存储设备来存储数据;通过各种软件来管理数据;使用各种 应用程序来对数据进展加工处理。 A、十进制编码 B、二进制编码 C、八进制编码 D、十六进制编码 答:B 19.数据通常分为数值数据和非数值数据两大类。非数值型数据是指除了数值数据以外 的其他数据,它通常包括字符数据、〔 〕以及多媒体数据。 A、声音数据 B、图像数据 C、逻辑数据 D、文字数据 答:C 20.一般来说,信息既是对各种客观存在的事物的〔 〕的反映,又是各个事物之间作用和联系的
多媒体数据库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摘要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数据库(mdb:multimedia data—base)技术的研究成为热点。本文从多媒体数据库的基本技术,实现的方法,实例及 应用4个方面作了介绍,对多媒体数据库的发展做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 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数据库;信息处理 中图分类号 tp3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17-0115-02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处理成为计算机应用的主要方向。数据量大,内容复杂,而且要 解决数据共享、数据保密等问题,推动了数据库系统的产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同的 应用领域对数据库的需求及传统数据库的局限性使数据库技术向非传统应用方面,即第三 代数据库系统发展,产生了新的智能数据库、知识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 库和可扩充数据库等。其中多媒体数据库是90年代成为数据库领域的热点的。 媒体是信息的载体,多媒体是指多种媒体,如数字、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的有机集成 ,而不是简单的组合。其中数字、字符等称为格式化数据;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 频等称为非格式化数据,非格式化数据具有数据量大、处理复杂等特点。多媒体数据库实 现对格式化和非格式化的多媒体数据的存储、管理和查询。新型数据模型的发展,特别是 扩展的关系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意味着非格式化数据的应用需要更丰富结构表示(如多 媒体)的问题将能得到解释。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internet技术、网络技术与传统数据 库技术相结合,使得多媒体数据库(mdb)能够实现。 1 多媒体数据库的基本技术 1)数据模型。建立数据库模型是实现多媒体数据库的关键。目前实现多媒体数据库管理 的途径主要有4种:基于关系的模型,基于面向对象的模型,基于超文本模型或超媒体方法 ,开发全新的数据模型。这些都需要使用与之对应的数据模。其中,基于超文本模型以此 来现对多媒体的描述及操纵。在面向对象语言中嵌入数据库功能而形成多媒体数据库的 关键是如何在面向对象语言中增加对持久性对象的存储管理。此种方法亦受面向对象方 法的限制。开发全新的数据模型从底层实现多媒体数据库系统,该方法首先建立一个包含 面向对象数据库核心概念的数据模型,设计相应的语言和相应的面向对象数据库管理系统 的核心。这种方式系统结构清晰、效率高,但难度大。 2)数据的压缩与还原。多媒体的数据要占据很大的空司,如一段2mm左右的音乐要占据数 十kb至数百kb的存储空间,而一幅图像则根据分辨率和尺寸要占据数mb至数十mb的存储空 间。所以,必须在存储时进行数据压缩,重放时进行数据还原。 3)存储管理扣存取方法。动态声音和图像形成的大对象即使进行了压缩,存储量也十分惊 人。大对象一般是进行分页面进行管理的。 4)用户界面。由于在多媒体计算机中增加了声音和图像接口,所以多媒体数据库应提供更 加友好的用户界面。多媒体宿主语言调用、sql语言以及虚拟现实技术都将使用户方便地 接受和反馈信息。 5)分布式技术。传统的分布式系统在管理多媒体数据时已不能满足要求。我们不仅要解 决数据模型和数据压缩等问题,还必须解决多媒体数据集成和异构全局多媒体数据语言查 询等问题。同时,多媒体数据对宽带也有要求。 2 多媒体数据库的几种实现方法 1)完善面向对象数据库。完善面向对象数据库使之适应多媒体数据处理,以便逐步为用户 接受。面向对象数据库模型中的对象、属性、方法、消息及对象类的层次结构和继承等 特点使其能够较好地解决多媒体信息管理面临的问题,因此受到人们的重视; 2)从关系数据库模型发展多媒体数据库。传统的关系数据库模型建立在严格的数学基础 ——关系代数上,它为数据库用户提供了一种高级的、集合式的非过程数据库语言,在常规 数据的信息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发展至今,关系数据库模型已具有了成熟的理论基 础、完备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广泛的应用领域,但是当它面对应用领域所涉及到的图形、 图像、文字、声音、动画时便显得无法适应。因此,传统的关系数据库模型为适应多媒体 数据的处理要求,必须从概念和体系结构上作较大的扩展和修改; 3)分布式超媒体数据库。分布式超媒体数据库系统是一种以超媒体信息管理技术为基础 的分布式系统。由于多媒体数据具有形象直观、语义丰富和时空关联等特点,并且若是在 分布式环境下,则还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通过网络予以分布,这将使得多媒体的空间同步或 表现建模变得更为复杂,分布式超媒体数据库表现的功能特点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分 布式超媒体数据库用超媒体结点和链分别描述实体和实体之间的联系。它是按主题、节 点名和媒体对象做查询对象,基于内容的查询可向用户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方式,同时它 采用超媒体浏览导航机制,除了具有一般的查询功能以外,还具有浏览过滤功能,能自动确
1. 数据库系统导论 1. 1 数据与信息 1. 数据、信息与数据处理 1. 数据的概念 数据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数据内容是事物特性的反应或描述;其二,数 据是存储在某一种媒体上的符号的集合。 数据是载荷信息的物理符号,用于描述事物,能够传递或表示信息。 所谓"符号",不仅仅指数字、字母、文字或其它特殊字符,而且还包括图形、图 象、动画、影像、声音等多媒体数据。 2. 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人们消化理解了的数据,即对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后的结果;是对客观世界 的认识,即知识。 信息是抽象的,不随数据设备所决定的数据形式而改变。用不同的数据形式可以 表示同样的信息。 3.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指将数据转换成信息的过程。 信息=数据+处理 数据是原料,是输入,而信息是产出,是输出结果。 2. 信息系统 1. 信息系统——为了某些明确的目的而建立的,由人员、设备、程序和数据集合构成的 统一整体。 2. 管理信息系统分类——数据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 1. 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发展 1.2.1 人工管理阶段(50年代中期以前) 用卡片、纸带、磁带作为外存储器,不能随机访问数据,一般只能用批处理的方式 处理数据。其特点为: 1. 数据与程序不具有独立性 2. 数据不长期保存 3. 系统中没有对数据进行管理的软件 1.2.2 文件系统阶段(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后期) 可直接存取的磁鼓、磁盘成为联机的主要外存;出现了高级语言和操作系统,操作系 统中的文件系统是专门管理外存储器的数据管理软件;数据处理方式有批处理,也有联 机实时处理。其缺点为: 1. 数据冗余度大 2. 缺乏数据独立性 3. 数据无集中管理 1.2.3 数据库系统阶段(60年代后期开始) 数据库系统的主要特点: 1. 实现数据共享,减少数据冗余 2. 采用特定的数据模型 3. 具有较高的数据模型 4. 有统一的数据控制功能 1.2.4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阶段(70年代后期) 分布式数据库是一个逻辑上统一、地域上分布的数据集合,是计算机网络环境中各个 结点局部数据库的逻辑集合,同时受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控制和管理。其特点为: 1. 分布透明性 2. 局部自治与集中控制相结合 3. 可靠性和可用性 4. 效率和灵活性 1.2.5 超文本技术(80年代) 传统文本是线性的,必须顺序阅读。超文本是一种非线性的网状结构。读者在阅读时 不必完全按顺序向下阅读,可以有选择地动态阅读自己感兴趣的那些内容。 超文本机制实质上是一种典型的数据库技术,它是结点、链、网三个要素的结合,提 供一种沿着链访问数据的方法。 2. 数据库系统 1.3.1 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数据库系统是指引进数据库技术后的计算机系统。例如,一个以数据库为基础的管理 信息系统。 这类系统由五部分组成:硬件系统、数据库集合、数据库管理系统及相关软件、数据 库管理员和用户。 1.3.2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主要功能 DBMS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软件,其主要目标是使数据成为方便用户使用的资源,易于 为各类用户所共享,并增进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这些是通过DBMS所支持的 三级体系结构及两级独立性的特点来完成的。 数据库的三级结构(三级模式):数据的局部逻辑结构、整体逻辑结构和物理存储结 构。 两级独立性:数据和应用程序之间的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 数据的物理独立性——当数据的存储结构改变时,由系统提供数据的物理结构与逻辑结 构之间的映象或转换功能,保持数据的逻辑结构不变,从而使应用程序不需要修改。 数据的逻辑独立性——由系统提供数据的整体逻辑结构和面向某个具体应用的局部逻辑 结构之间的映象或转换功能,当数据的整体逻辑改变时,通过映象保持局部逻辑结构不 变,从而使应用程序也不需要修改。 DBMS应具备的功能: 1. 数据库的定义功能 提供数据定义语言DDL(Data Description Language )或操作命令以便对各级数据模式进行具体的描述。 2. 数据操纵功能 提供数据操纵语言DML(Data Manipulation Language),以便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追加、插入、修改、删除、检索等操作。 3. 数据库运行控制功能 包括:数据的完整性控制、数据库的并发操作控制、数据的安全性控制、数据库 的恢复。 4. 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DD(Data Dictionary)中存放着对实际数据库各级模式所作的定义,即对数据库结构的描述。 这些数据是数据库中有关数据的数据,称之为元数据。 3. 数据库的保护 1.4.1 数据的完整性控制 数据完整性是对数据的正确性和一致性的测度。完整性就是正确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 完整性控制分为两类:域完整性控制、关联完整性控制。 1.4.2 并发控制 多用户环境的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P("Struggler") ?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