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lab代码)wigb命令使用方法,地震记录规范出图

load ob_data_1_depth0.mat %读取地震数据
dt=0.00025; %地震数据的采样间隔
x=[1 21:2:196]; %所有地震道集的偏移距
time=[0:dt:100000*dt-dt]; %采样点的时间轴(所有采样点对应的时刻)
figure
wigb(data1,1,x,time)
xlabel(‘偏移距(m)’)
ylabel(‘时间(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上图所示,共89道,第1道和第2道之间间隔20m,其他道间距均为2m

  • 0
    点赞
  • 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使用Radon变换生成地震数据炮记录Matlab代码示例: ```matlab % 生成地震数据炮记录 clear all; close all; % 地震数据参数 nx = 100; % x方向采样点数 ny = 100; % y方向采样点数 ntheta = 180; % 角度采样点数 dtheta = pi/ntheta; % 角度采样间隔 theta = linspace(0,pi-dtheta,ntheta); % 角度采样范围 x = linspace(-1,1,nx); % x方向采样范围 y = linspace(-1,1,ny); % y方向采样范围 [X,Y] = meshgrid(x,y); % 生成网格 % 地下模型 v = 1500; % 地下速度 rho = 2000; % 地下密度 r = sqrt(X.^2 + Y.^2); % 到中心点的距离 vmodel = v*ones(size(r)); % 地下速度模型 vmodel(r>0.5) = 2500; % 地下速度高的区域 rhomodel = rho*ones(size(r)); % 地下密度模型 rhomodel(r>0.5) = 2800; % 地下密度高的区域 % 生成地震数据 tmax = sqrt((nx*dx)^2 + (ny*dy)^2)/v; % 最大时间 dt = 0.001; % 时间采样间隔 nt = floor(tmax/dt); % 时间采样点数 fdom = 20; % 主频 t = linspace(0,tmax,nt); % 时间范围 src = rickerWave(fdom,t); % 源波形 seis = zeros(nt,nx); % 存储地震记录 for i=1:ntheta % 将地下模型通过Radon变换转换到空间域 [R,xp] = radon(vmodel,theta(i)*180/pi); % 用源波场与反射系数卷积得到地震记录 seis(:,i) = iradon(R,xp,'linear','none',1,dtheta); end % 显示地震记录 figure; imagesc(theta,t,seis); xlabel('角度/弧度'); ylabel('时间/s'); title('地震数据炮记录'); ``` 这个代码生成了一个简单的地震数据炮记录使用了Radon变换将地下模型转换为反射系数,然后用源波场与反射系数卷积得到地震记录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