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些人告别了 Mac,换到了 PC。
- 当预算有限的时候会让人变得理智,然后挑选一款更有「性价比」的产品。
- 电脑就是一个工具而已,作为靠电脑吃饭的人来说,我们还是会从使用中学习到一些东西的。
- 所以呢,这篇文章就是回顾一下,我的那些电脑。
PC,Windows,低配置
- 我的第一台电脑是清华同方的一台笔记本电脑,2002 年高中时候父亲给买的。那台笔记本甚至还有 3.5 英寸的软驱。当然也有也一个光驱了,只是能读取 CD,并没有刻录功能。上网是靠电话线,当然也有网线接口。两个 USB 1.0 的接口,好像还有 VGA。
- 硬件配置是:奔腾四的处理器,主频不记得了。内存是 128MB 的,后来升级到了 256MB,显卡型号不记得了,是集成显卡,显存从 16MB - 64MB 可以在 BIOS 里面更改,硬盘是 20GB 4200 转的硬盘。运行 WIndows XP 系统。这个非常寒酸的配置教会了我很多东西。
- 因为配置低,所以玩不成什么游戏,好在我也对游戏没什么兴趣。只是电脑运行速度慢就需要进行「优化」,在那个年代还没有什么电脑管家帮你一键做这些的时候就是要靠自己了。于是照着《电脑爱好者》《电脑报》的一写内容学会了怎么配置「服务」修改「注册表」等等的一些操作,做这些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让 128MB 的内存流畅的运行 Windows XP。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我都很热爱给被人「优化系统」。
- 在折腾的过程中系统还是不稳定的存在,于是就开始了重装系统的学习,最早的时候搞坏了就是去买电脑的地方找人帮忙装,可能那个人也觉得烦躁了吧,有一次就跟我说「你一个男孩子不学着自己装系统,每次都让我装,你好意思么,你过来学一遍」于是我开始学习重装系统、Ghost、以及后来的 Windows PE。
- 软件的获取是一件麻烦的事情,因为没有宽带而拨号上网的速度太慢,于是电脑城成为了我每周五去的地方,里面有卖软件光盘的,很多都是合集的形式出现的,那时候也没有什么版权意识,最开始是 10 块钱一张的购买,后来我就押金 10 块钱每次 1-2 块钱的去租,这应该是订阅制的一种形式吧。我的第一个正版电脑软件《金山毒霸 2002》就是那时候买的。
-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就是 WIndows 主题风靡的时候,尤其是把 WIndows 系统打扮成 Mac 的样子,风靡一时非常上瘾,那时候诞生了一个著名的论坛「远景论坛」。
- 如果没有这台低配置的电脑,也许我也会玩游戏,也许就不会去重装系统、不会学习到那些比游戏有用的东西了,甚至在就业的时候也不会选择这个现在这个行业了。
从 PC 到 Mac
- 这个过度的时间就是工作之后了,2008 年到 2009 年之间。那时候就在店上拿着样机折腾。
- 当然我没有很多人觉得用不习惯的问题,因为上学的时候很少用电脑,而且那时候就看了 Mac 的教学书籍,理论知识都有了,就是没有机器让我操作,Mac 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说就是天价产品。
- 那时候是 MacOS X 10.5、10.6 的时期,很多人怀念那时候的「稳定性」,但是不是忘了那时候应用的贫瘠呢,对于大多数的用户来说,没有 QQ、没有迅雷、甚至没有好用的中文输入法。当年有个 QIM 输入发可以导入搜狗的词库和使用搜狗的皮肤,要收费。
- 唯一觉得可惜的一个事情就是当年注册了一个 Wangxinyu@mac.com 邮箱的「.Mac」服务因为没有续费就没有了。
公司的电脑
- 因为工作性质的缘故,公司配发了电脑,也算是自己支配使用的电脑吧。
- 一台是 MacBook Pro 15 英寸 2009 年,一台是 MacBook Pro 13 英寸 2013 年。
- 15 英寸的机型当年还是能进行一些改造的,那时候为了能「快」一些,首先肯定是加内存,从 4GB 提升到 8GB,之后硬盘就成了瓶颈,首先是更换到 7200 转的硬盘,再之后就是折腾 SSD,第一块 SSD 是 128GB 的 KingSton,价格接近 3000 块,换上去之后感觉电脑换发了第二春,因为容量小,把光驱拆掉换成了第二硬盘位。这是最后一款还能折腾一下的 Mac 笔记本了。
- 随着电脑的发展,我选择电脑已经不看 CPU、显卡了,更关注的是内存大小、闪存大小和方便携带,所以 13 英寸的机型成为了首选,毕竟小巧。那时候比较沉迷雷雳 2 的设备,受限于贫穷,除了雷雳 2 的 SSD,其他的也没搞啥。
自己的电脑
- MacBook Air 2013 款,就是方便轻巧。
- Mac Pro 2013 款,现在已经不是我的了,这是我唯一用过的台式 Mac。很喜欢,但是也很无奈。加内存换存储换 CPU,也是折腾了一些的。
- MacBook Pro 13 英寸 2018 年,就是目前的主力也是唯一的电脑,定制到了 16GB 的内存,这台电脑最近在教我雷雳 3 的相关知识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