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涵清华大学_如何看待近日清华大学本科生特奖候选人每周阅读超3000页英文文献?...

博客探讨了一位清华特奖候选人声称每周阅读3000页英文文献的可能性,指出正常阅读速度与这一数字的差距,并提出可能的解释,包括统计方式的问题。文章强调了人文社科领域过度依赖数字指标的弊端,并对学术成就的评价方式提出了反思。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我看到这位张同学每周能读3000页以上英文文献的推送时,第一反应是,他要么学过量子波动速读,要么是可以不睡觉的超人...

以我个人阅读英文学术文献的经验来说,每小时二十页左右是正常的速度。这里所谓的“正常”,指能够相对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核心要旨,了解作者所做的主要论证架构,并在学术层面上做一些初步的、未必非常成熟的反思工作。当然,我不是native speaker,我说的这个“正常”阅读速度或许没什么参考价值。不过,在芝大上core(一门叫Perspectives in Social Science Analysis的课)的时候,我询问过我们的preceptor(一位当时快毕业、现在已经毕业的政治哲学博士),一个native speaker阅读这门课上的英文文献,阅读速度一般是多少。他的回答是,和文献难度、深度有关系,但平均而言,大概一小时二十来页的样子。因而,我的英语文献阅读速度应该基本上和母语使用者相当(或者稍微慢一些些)。可能有人会问,会不会文献阅读速度和专业有关?那当然是的。确实,我和我的preceptor都是做政治哲学的,读的文献比多数社会科学(包括历史)的文献一般会更难一点。但我在询问preceptor阅读速度时,专门指出了是问这门课上布置的文献,而这门core上的文献包含了社会学(涂尔干、韦伯、莫斯等等)、历史学、政治学、人类学等等主要的社会科学学科,我觉得“二十来页”这个阅读速度对于历史学英文文献而言,应该也基本符合,不会因为学科差别而有太大的差距。

当然,既然是特奖候选人,不妨假定这位张同学天资极高,初次到英语国家的学校留学,就能以超过曾接受多年文科博士学术训练的native speaker的速度来阅读英语文献。于是,我们姑且算作他平均每小时能阅读30页英文学术文献。这意味着,每周如果读3000页以上,就必须每周花费至少100小时阅读文献。考虑到天赋异禀的特奖候选人和我们一样,一周也只有7天时间,那么他平均每天需要花费14小时以上在英文学术文献的阅读上。另外,张同学在牛津每周还需要上课。我不太清楚牛津的课时量如何,所以我只能以芝大的标准来估计,也就是每周9小时的课程(如果以北大的标准来估计,或许每周至少有15-20小时的课程)。同时,张同学还在一年内完成了3000词左右的论文32篇,平均一周至少有半篇多一些(实际上当然不止半篇,因为论文一般是在学期内写的,而学期的周数显然远小于52周,一般在30周左右)。再次考虑到张同学天赋异禀,或许只需要一个晚上的时间就可以文思泉涌地完成一篇论文,平均下来,课程+论文也至少需要占用平均每天2小时的工作量。这些加在一起,张同学每天至少需要有16小时的超高效学术工作时间,一周七天,全年无休。这里的“超高效”意味着从不划水、摸鱼。一旦某个小时读的文献没有达到30页,或者某一天读的文献没到达到四百多页,张同学的工作时间还要进一步上升。鉴于天赋异禀的人也需要一日三餐,也需要通勤,同时还需要考试,并应付学校里各种各样的杂事和行政流程,这些也必然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天赋异禀的人似乎也仍然需要每天睡觉,尤其是高强度的学术工作更需要充足的睡眠才能保证头脑足够清醒。我们发现,好像张同学的一天24小时变得有点不够用了…

那么,张同学是如何做到他声称的每周阅读超过3000页英文文献的呢?我表示非常好奇。经过与小伙伴讨论后,我们认为有这么几种可能性:

可能性1:天赋异禀的人不需要睡眠,也不需要吃喝,更不需要社交。简言之,天赋异禀的人就是一台没有情感的学术机器人...

可能性2:张同学曾经学过量子波动速读

可能性3:张同学在统计英文文献页数的时候,把各种只读过Introduction和conclusion(甚至只读过摘要)的书或论文,都按照全书或全文的总页数统计了进去。

鉴于必须维护张同学作为有正常智商的人类的尊严,可能性1(机器人)和可能性2(量子波动速读)应被排除。在所有选项中,似乎只有可能性3尚存。一本书如果只读开头和结尾,大概比读全书花费的时间可以节省至少2/3,有些时候甚至只需读完整本书的一成的功夫就能读完开头和结尾。或许张同学有些书、论文确实都读完了,有些则用了这种投机取巧的办法,然后又把总页数都统计进了每周的阅读量中。因而,一个未必准确的猜测是,按照这种统计方法,即便事实上只读了六七百页的文献量(这是一个在国外读书的人文社科学生正常的阅读量),也可以统计出来一周读三千页这种耸人听闻的结果。这是我目前所能想到的最合理的解释了。客观来说,一周读六七百页英文文献,再加上需要上课、写论文,也足够累死累活了。但对于一个清华特奖的候选人而言,这样一个数字就不够有震撼力、不够夺人眼球。

张同学的“每周3000页”所能让我们反思的东西,或许并不仅仅是某一个候选人是否夸大了数据,甚至也不是其是否足够优秀。即便没有这个惊悚的数字,张同学在校内的表现也已经很优秀了。但对于清华特奖评选来说,这些一般意义上的优秀似乎还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理工科的候选人都可以用发了多少多少篇论文来证明自己,但人文社科的同学似乎很难走这条路。众所周知,文科写论文、发论文都很困难,甚至博士毕业也未必能发出多少篇。在论文这条路被堵死后,候选人就只能诉诸于其他的途径,而这些途径往往是某些“数字”:专业课成绩多高、排名多靠前,写了多少篇英文论文,以及每周读了多少页英文文献……

然而,对于人文社科的学术研究而言,过分强调数字恰恰是最大的弊病和忌讳。令人觉得不安的是,人文社科的候选人似乎只有通过这些夺人眼球的数字才有可能在清华特奖评选中获得评委们那么一点点的关注。我想,如果没有这场评选,张同学也并不需要如此尴尬地吹嘘自己每周能读3000页英文文献。这种“数字尬吹”,以及与之相伴的种种人设包装(“普通、落后一样可以成就非凡”、“开创具有中国底蕴的世界史研究范式”等等),或许都是在特奖评选压力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产物。我们需要反思的难道仅仅只是“每周3000页”这样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数字到底是如何出现的吗?恐怕未必。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