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jkstra 算法_「短小精悍」多源最短路径算法—Floyd算法

前言

5415242c4baa1ab7b5c64d1d96e2d12f.png

图论中,在寻路最短路径中除了Dijkstra算法以外,还有Floyd算法也是非常经典,然而两种算法还是有区别的,Floyd主要计算多源最短路径。

在单源正权值最短路径,我们会用Dijkstra算法来求最短路径,并且算法的思想很简单——贪心算法:每次确定最短路径的一个点然后维护(更新)这个点周围点的距离加入预选队列,等待下一次的抛出确定。但是虽然思想很简单,实现起来是非常复杂的,我们需要邻接矩阵(表)储存长度,需要优先队列(或者每次都比较)维护一个预选点的集合。还要用一个boolean数组标记是否已经确定、还要---------

总之,Dijkstra算法的思想上是很容易接受的,但是实现上其实是非常麻烦的。但是单源最短路径没有更好的办法。复杂度也为O(n2)

而在n节点多源最短路径中,如果从Dijkstra算法的角度上,只需要将Dijkstra封装,然后执行n次Dijkstra算法即可,复杂度为O(n3)。但是这样感觉很臃肿,代码量巨大,占用很多空间内存。有没有啥方法能够稍微变变口味呢?

答案是有的,这就是易写但稍需要理解的Floyd算法。一个求多元最短路径算法。

算法介绍

先看看百度百科的定义吧:

Floyd算法又称为插点法,是一种利用动态规划的思想寻找给定的加权图中多源点之间最短路径的算法,与Dijkstra算法类似。该算法名称以创始人之一、1978年图灵奖获得者、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罗伯特·弗洛伊德命名。

简单的来说,算法的主要思想是动态规划(dp),而求最短路径需要不断松弛(熟悉spfa算法的可能熟悉松弛)。

而算法的具体思想为:

  1. 邻接矩阵dist储存路径,同时最终状态代表点点的最短路径。如果没有直接相连的两点那么默认为一个很大的值(不要溢出)!而自己的长度为0.
  2. 从第1个到第n个点依次加入图中。每个点加入进行试探是否有路径长度被更改。
  3. 而上述试探具体方法为遍历图中每一个点(i,j双重循环),判断每一个点对距离是否因为加入的点而发生最小距离变化。如果发生改变,那么两点(i,j)距离就更改。
  4. 重复上述直到最后插点试探完成。

其中第三步的状态转移方程为:

  • dp[i][j]=min(dp[i][j],dp[i][k]+dp[k][j])
  • 其中dp[x][y]的意思可以理解为x到y的最短路径。所以dp[i][k]的意思可以理解为i到k的最短路径dp[k][j]的意思可以理解为k到j的最短路径.

咱们图解一个案例:

224791009d3aef96610927166cbb619e.png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默认的最短长度初始为邻接矩阵初始状态加入第一个节点1,大家可以发现,由于1的加入,使得本来不连通的2,3点对和2,4点对变得联通,并且加入1后距离为当前最小。(可以很直观加入5之后2,4,更短但是还没加入)。为了更好的描述其实此时的直接联通点多了两条。(2,3)和(2,4).我们在dp中不管这个结果是通过前面那些步骤来的,但是在这个状态,这两点的最短距离就算它!
6353b9a26b4ccfa0bb9aa589fbf21240.png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同时你可以发现加入1其中也使得3,1,4这样联通,但是 3,1,4联通的话距离为9远远大于本来的(3,4)为2,所以不进行更新。
  • 咱们继续加入第二个节点。在加入的初始态为:
3c61b0442095dfa50c274014d4eeb051.png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进行遍历插入看看是否更新节点
709af194304f4c707035f79b1b9cc362.png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实际上这个时候图中的连线就比较多了。当然这些连线都是代表当前的最短路径。 这也和我们的需求贴合,我们最终要的是所有节点的最短路径。每个节点最终都应该有6条指向不同节点的边! 表示邻接矩阵的最终结果。

至于算法的模拟两部核心已经告诉大家了,大家可以自行模拟剩下的。

程序实现

而对于程序而言,这个插入的过程相当简单。核心代码只有四行!

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floyd { static int max = 66666;// 别Intege.max 两个相加越界为负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dist[][] = { { 0, 2, 3, 6, max, max },  { 2, 0, max, max,4, 6 },  { 3, max, 0, 2, max, max }, { 6, max, 2, 0, 1, 3 },  { max, 4, max, 1, 0, max },  { max, 6, max, 3, max, 0 } };// 地图 // 6个 for (int k = 0; k < 6; k++)// 加入滴k个节点 { for (int i = 0; i < 6; i++)// 松弛I行 { for (int j = 0; j < 6; j++)// 松弛i列 { dist[i][j] = Math.min(dist[i][j], dist[i][k] + dist[k][j]); } } } // 输出 for (int i = 0; i < 6; i++) { System.out.print("节点"+(i+1)+" 的最短路径"); for (int j = 0; j < 6; j++) { System.out.print(dist[i][j]+" "); } System.out.println(); } }}

结果为:

5876ecf79739185ab3dcb1d2b82249d0.png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自行计算,图和上篇的Dijkstra是一致的,大家可以自行比对,结果一致,说明咱么的结果成功的。当然,在你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在每加入一个节点插入完成后,打印邻接矩阵的结果,看看前两部和笔者的是否相同(有助于理解),如果相同,则说明正确!

你可能还会有疑惑,那咱么就用一个局部性来演示一下,看其中AB最短距离变化情况祝你理解:

162e80c54edbd0cee812a373663f8948.png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好啦,Floyd算法就介绍到这里,如果对你有帮助,请动动小手点个赞、转发吧!蟹蟹。

希望和各位共同进步!

  • 3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本书系统介绍涉及并行计算的体系结构、编程范例、算法与应用和标准等。覆盖了并行计算领域的传统问题,并且尽可能地采用与底层平台无关的体系结构和针对抽象模型来设计算法。书中选择MPI(Message Passing Interface)、POSIX线程和OpenMP这三个应用最广泛的编写可移植并行程序的标准作为编程模型,并在不同例子中反映了并行计算的不断变化的应用组合。本书结构合理,可读性强,加之每章精心设计的习题集,更加适合教学。 本书论述清晰,示例生动,并附有大量习题,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原版自1993年出版第1版到2003年出版第2版以来,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地采用为高等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 第1章 并行计算介绍 1.1 推动并行化 1.1.1 计算能力因素——从晶体管到浮点运算速度 1.1.2 内存及磁盘速度的因素 1.1.3 数据通信因素 1.2 并行计算适用范围 1.2.1 在工程及设计中的应用 1.2.2 科学计算中的应用 1.2.3 商业应用 1.2.4 计算机系统中的应用 1.3 本书的组织及内容 1.4 书目评注 习题 第2章 并行编程平台 2.1 隐式并行:微处理器体系结构的发展趋势 2.1.1 流水线与超标量执行 2.1.2 超长指令字处理器 2.2 内存系统性能的局限 2.2.1 使用高速缓存改善有效内存延迟 2.2.2 内存带宽的影响 2.2.3 躲避内存延迟的其他方法 2.2.4 多线程与预取间的权衡 2.3 并行计算平台剖析 2.3.1 并行平台的控制结构 2.3.2 并行平台的通信模型 2.4 并行平台的物理组织 2.4.1 理想并行计算机的体系结构 2.4.2 并行计算机互连网络 2.4.3 网络拓扑结构 2.4.4 静态互连网络评价 2.4.5 动态互连网络评价 2.4.6 多处理器系统中的高速缓存一致性 2.5 并行计算机的通信成本 2.5.1 并行计算机的消息传递成本 2.5.2 共享地址空间计算机的通信成本 2.6 互连网络的路由选择机制 2.7 进程-处理器映射的影响和映射技术 2.7.1 图的映射技术 2.7.2 成本-性能平衡 2.8 书目评注 习题 第3章 并行算法设计原则 3.1 预备知识 3.1.1 分解、任务与依赖图 3.1.2 粒度、并发性与任务交互 3.1.3 进程和映射 3.1.4 进程与处理器 3.2 分解技术 3.2.1 递归分解 3.2.2 数据分解 3.2.3 探测性分解 3.2.4 推测性分解 3.2.5 混合分解 3.3 任务和交互的特点 3.3.1 任务特性 3.3.2 任务间交互的特征 3.4 负载平衡的映射技术 3.4.1 静态映射方案 3.4.2 动态映射方案 3.5 包含交互开销的方法 3.5.1 最大化数据本地性 3.5.2 最小化争用与热点 3.5.3 使计算与交互重叠 3.5.4 复制数据或计算 3.5.5 使用最优聚合交互操作 3.5.6 一些交互与另一些交互的重叠 3.6 并行算法模型 3.6.1 数据并行模型 3.6.2 任务图模型 3.6.3 工作池模型 3.6.4 主-从模型 3.6.5 流水线模型或生产者-消费者模型 3.6.6 混合模型 3.7 书目评注 习题 第4章 基本通信操作 4.1 一对多广播以及多对一归约 4.1.1 环或线性阵列 4.1.2 格网 4.1.3 超立方体 4.1.4 平衡二叉树 4.1.5 算法细节 4.1.6 成本分析 4.2 多对多广播和归约 4.2.1 线性阵列和环 4.2.2 格网 4.2.3 超立方体 4.2.4 成本分析 4.3 全归约与前缀和操作 4.4 散发和收集 4.5 多对多私自通信 4.5.1 环 4.5.2 格网 4.5.3 超立方体 4.6 循环移位 4.6.1 格网 4.6.2 超立方体 4.7 提高某些通信操作的速度 4.7.1 消息分裂和路由选择 4.7.2 全端口通信 4.8 小结 4.9 书目评注 习题 第5章 并行程序的解析建模 5.1 并行程序中的开销来源 5.2 并行系统的性能度量 5.2.1 执行时间 5.2.2 总并行开销 5.2.3 加速比 5.2.4 效率 5.2.5 成本 5.3 粒度对性能的影响 5.4 并行系统的可扩展性 5.4.1 并行程序的扩展特性 5.4.2 可扩展性的等效率度量 5.4.3 成本最优性和等效率函数 5.4.4 等效率函数的下界 5.4.5 并发度和等效率函数 5.5 最小执行时间和最小成本最优执行时间 5.6 并行程序渐近分析 5.7 其他可扩展性的度量 5.8 书目评注 习题 第6章 使用消息传递模式编程 6.1 消息传递编程的原理 6.2 操作构件:发送和接收操作 6.2.1 阻塞式消息传递操作 6.2.2 无阻塞式消息传递操作 6.3 MPI:消息传递接口 6.3.1 启动和终止MPI库 6.3.2 通信器 6.3.3 获取信息 6.3.4 发送和接收消息 6.3.5 实例:奇偶排序 6.4 拓扑结构与嵌入 6.4.1 创建和使用笛卡儿拓扑结构 6.4.2 实例:Cannon的矩阵与矩阵相乘 6.5 计算与通信重叠 6.6 聚合的通信和计算操作 6.6.1 障碍 6.6.2 广播 6.6.3 归约 6.6.4 前缀 6.6.5 收集 6.6.6 散发 6.6.7 多对多 6.6.8 实例:一维矩阵与向量相乘 6.6.9 实例:单源最短路径 6.6.10 实例:样本排序 6.7 进程组和通信器 6.8 书目评注 习题 第7章 共享地址空间平台的编程 7.1 线程基础 7.2 为什么要用线程 7.3 POSIX线程API 7.4 线程基础:创建和终止 7.5 Pthreads中的同步原语 7.5.1 共享变量的互斥 7.5.2 用于同步的条件变量 7.6 控制线程及同步的属性 7.6.1 线程的属性对象 7.6.2 互斥锁的属性对象 7.7 线程注销 7.8 复合同步结构 7.8.1 读-写锁 7.8.2 障碍 7.9 设计异步程序的技巧 7.10 OpenMP:基于命令的并行编程标准 7.10.1 OpenMP编程模型 7.10.2 在OpenMP中指定并发任务 7.10.3 OpenMP中的同步结构 7.10.4 OpenMP中的数据处理 7.10.5 OpenMP库函数 7.10.6 OpenMP中的环境变量 7.10.7 显式线程与基于OpenMP编程的比较 7.11 书目评注 习题 第8章 稠密矩阵算法 8.1 矩阵向量乘法 8.1.1 一维行划分 8.1.2 二维划分 8.2 矩阵与矩阵的乘法 8.2.1 简单的并行算法 8.2.2 Cannon算法 8.2.3 DNS算法 8.3 线性方程组求解 8.3.1 简单高斯消元算法 8.3.2 带部分主元选择的高斯消元算法 8.3.3 求解三角系统:回代法 8.3.4 求解线性方程组时的数值因素 8.4 书目评注 习题 第9章 排序 9.1 并行计算机中的排序问题 9.1.1 输入输出序列的存放位置 9.1.2 如何进行比较 9.2 排序网络 9.2.1 双调排序 9.2.2 将双调排序映射到超立方体和格网 9.3 冒泡排序及其变体 9.3.1 奇偶转换 9.3.2 希尔排序 9.4 快速排序 9.4.1 并行快速排序 9.4.2 用于CRCWPRAM的并行形式 9.4.3 用于实际体系结构的并行形式 9.4.4 主元选择 9.5 桶和样本排序 9.6 其他排序算法 9.6.1 枚举排序 9.6.2 基数排序 9.7 书目评注 习题 第10章 图算法 10.1 定义和表示 10.2 最小生成树:Prim算法 10.3 单源最短路径Dijkstra算法 10.4 全部顶点对间的最短路径 10.4.1 Dijkstra算法 10.4.2 Floyd算法 10.4.3 性能比较 10.5 传递闭包 10.6 连通分量 10.7 稀疏图算法 10.7.1 查找最大独立集 10.7.2 单源最短路径 10.8 书目评注 习题 第11章 离散优化问题的搜索算法 11.1 定义与实例 11.2 顺序搜索算法 11.2.1 深度优先搜索算法 11.2.2 最佳优先搜索算法 11.3 搜索开销因子 11.4 并行深度优先搜索 11.4.1 并行DFS的重要参数 11.4.2 并行DFS分析的一般框架 11.4.3 负载平衡方案分析 11.4.4 终止检测 11.4.5 试验结果 11.4.6 深度优先分支定界搜索的并行形式 11.4.7 IDA*的并行形式 11.5 并行最佳优先搜索 11.6 并行搜索算法的加速比异常 11.7 书目评注 习题 第12章 动态规划 12.1 动态规划概述 12.2 串行一元DP形式 12.2.1 最短路径问题 12.2.2 0/1背包问题 12.3 非串行一元DP形式 12.4 串行多元DP形式 12.5 非串行多元DP形式 12.6 综述与讨论 12.7 书目评注 习题 第13章 快速傅里叶变换 13.1 串行算法 13.2 二进制交换算法 13.2.1 全带宽网络 13.2.2 有限带宽网络 13.2.3 并行快速傅里叶变换中的额外计算 13.3 转置算法 13.3.1 二维转置算法 13.3.2 转置算法的推广 13.4 书目评注 习题 附录A 函数的复杂度与阶次分析 索引
实现 Dijkstra 算法,需要先了解以下几个基本概念: - 图:图是由顶点和边组成的一种数据结构,表示各个顶点之间的关系。 - 顶点:图中的一个节点。 - 边:图中的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 - 权重:边上的值,可以表示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时间等。 - 路径:从一个顶点到另一个顶点经过的所有边构成的序列。 Dijkstra 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从起点开始,先将起点到所有其他节点的距离初始化为无穷大(除了起点本身为 0),然后以某种方式选择未访问节点中距离起点最短的节点 u,经过 u 更新与 u 相邻的节点 v 的距离,直到所有节点都被访问过。 下面是 Dijkstra 算法的 Python 代码实现: ```python import heapq # 使用堆来优化实现 def dijkstra(graph, start): distances = {vertex: float('infinity') for vertex in graph} # 起点到其他节点的距离 distances[start] = 0 # 起点到自身的距离为 0 pq = [(0, start)] # 堆中存储距离起点的距离和节点标识 while pq: (dist, vertex) = heapq.heappop(pq) for neighbor, weight in graph[vertex].items(): distance = distances[vertex] + weight # 距离起点的距离 if distance < distances[neighbor]: distances[neighbor] = distance heapq.heappush(pq, (distance, neighbor)) return distances ``` 其中,graph 是一个字典,表示图的结构;start 表示起点。运行此函数会返回一个字典,记录了起点到其他节点的最短距离。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