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可能绝大多数人都是乌合之众,【乌合之众】不是让我们称为乌合之众,而是了解群体的心理,在群体的洪流中,自己依然是那棵屹立不倒的树苗,可能现在很渺小,但时间会证明,你终将会成为那棵参天大树;
当 外卖软件上弹出的“万人好评”,直播间里倒数的“最后100单”,热搜榜上血红色的“爆”字——我们每天都在被看不见的群体力量推搡着向前。翻开勒庞这本写于19世纪的《乌合之众》,惊觉书页间抖落的灰尘,竟与当代人手机屏幕上的指纹重叠。
一、群体的“降智魔法”
书中最刺眼的论断,莫过于“群体智商永远低于个体”。去年某明星塌房事件中,粉丝群连夜刷屏控评,连错别字都复制得一模一样;直播间里“家人们”集体下单三无产品,明知道是三无产品,依然会在原始脑力的驱动下疯狂购买,评论区容不得半句理性劝阻。群体的“无意识”像一场大型催眠术:当人们手挽手跳入同一条河流,连水花溅起的弧度都是那么的整齐划一。
勒庞说群体需要“形象化的幻觉”,这预言了短视频时代的生存法则。一条剪辑过的冲突视频能点燃千万人的愤怒,而后续反转的通报却无人问津。我们追逐的不是真相,而是在群体中共振的情绪快感——就像嗑瓜子停不下来,只为享受“咔嚓”瞬间的集体愉悦。
二、清醒是场孤独的冒险
书中那句“群体中的个体是沙中之沙”让我脊背发凉。公司年会上,当所有人举杯高喊“明年上市”,那个低头吃菜的人显得如此不合时宜;家族群里,当七大姑八大姨转发着“震惊体”养生文,一句“这是谣言”瞬间让对话框陷入死寂。
但真正的荒诞在于,我们常常自愿戴上群体的镣铐
。健身打卡群里的摆拍、朋友圈精心设计的“人设”、对网红店打卡的执念…这些温和的从众何尝不是另一种自我消解、只是自我感感动式的努力罢了?就像地铁口早高峰的人群,无需指挥便自动汇成黑色的河,每个“我”都成了模糊的浪花,甚至是激不起半点涟漪。
三、在湍流中竖起自己的桅杆
重读这本书并非为了嘲讽乌合之众,而是为了看清自己脖颈上无形的锁链
。我开始在每次“上头”前设置缓冲带:看到爆款文章先查文献来源,遇到集体讨伐先追问“另一方在哪”,面对全网热梗警惕思维惰性。
群体纵有吞噬个体的巨浪,但每朵清醒的浪花都可能成为改写航向的支点。
合上书时,窗外的城市依旧充斥着群体的喧嚣。但我知道,真正的自由不是逃离人群,而是即使身处闹市,依然能听见自己心跳的节奏。在这个算法编织的信息茧房里,或许我们该把《乌合之众》当镜子而非匕首——照见群体的癫狂,也映出自己眼中未熄灭的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