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摘要: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系统,其输出特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研究工作温度、压力、膜含水量、加载幅度、加载速度对其输出特性的影响,根据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的数学模型,建立了考虑双电层电容作用的电压动态模型,并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进行仿真。利用实验室自制风冷自增湿DXFC-200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测试系统,将现场测得实际输出伏安特性曲线与所建模型输出曲线进行拟合,证明了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单因素纵向分析,并进一步运用正交实验进行多因素横向比较,分析了在低电流区域和高电流区域工作温度、压力、膜含水量对电池输出特性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温度、增大压力、增大膜含水量、减小加载幅度和加载速度可以有效改善电池性能;在低电流区域,工作温度对电池输出特性影响更显著,在高电流区域,膜含水量对其性能影响更显著。所建模型可以真实反映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工作特性,对于改善电池性能,延缓电池衰减,制定燃料电池控制策略能够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进入21世纪以来,高效率、低污染、低噪音、维修性好的燃料电池受到各国青睐。其中,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工作温度低、发电效率高(LHV)(40%~60%)、启停速度快(<1min)、功率密度高、内部结构紧凑、污染零排放,被认为是代替传统能源的最佳能量源。
PEMFC是一个非线性、强耦合、受环境影响比较大的一个复杂系统,其性能涉及电化学、流体力学、热力学等领域,若想研究PEMFC输出特性并对其进行优化,必须了解其内部反应机理和外部行为表达,建模是一种简明且直观的手段。PEMFC输出特性模型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种——机理模型和经验模型。机理模型首先进行科学合理的假设,然后结合PEMFC构造和内部物理以及化学反应,分析相应参数对其输出特性的影响。Bernardi等以及Springer等最早建立了适用于小型单电池的一维等温数学模型,Fuller等、Nguyen等、Wang等建立了考虑沿气道流向变化的二维模型,Dutta等、Costamagna建立了对电池内部机理更为全面和详尽描述的三维模型。经验模型不需要考虑内部结构,而是依据燃料电池外部表达和统计学知识探究其输出特性规律。经验模型包括Srinivasan模型、Kim模型、Lee模型、Squadrito模型、Mann模型、Kulikovsky模型等。机理模型能够精确地反映出燃料电池内部反应机理,但是其推导过程比较复杂,参数多且大多数不太容易获得,经验模型简单易用,但是其不能准确表达出电池内部反应信息,不利于电池结构参数的优化。近年来,结合机理模型和经验模型的半经验模型受到研究者的青睐,最常用的电压模型就是综合考虑了活化极化损失、欧姆极化损失、浓差极化损失的一种半经验模型。贺建军等在考虑不可逆电动势和双层电荷层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并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上进行仿真,证明了模型的稳定性。皇甫耿宜等建立了电压模型和电堆温度模型,研究了温度、压力以及活化面积对电池输出性能的影响。张洁等通过建立稳态模型,对输出端电压、各部分不可逆电压、功率和效率进行了分析,得出不同条件下电池最佳稳态输出特性。陈会翠建立了PEMFC等效电路模型和三维两相流模型,对燃料电池变载过程中的电压动态响应进行了仿真和实验研究,分析了电池寿命衰减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本文在上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双电层电容作用的PEMFC电压动态模型,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上进行了仿真。利用实验室自制风冷自增湿DXFC-200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测试系统,将现场测得实际输出伏安特性曲线与所建模型输出曲线进行拟合,证明了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通过单因素纵向分析和多因素横向分析比较,研究了各个因素对电池输出特性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加载幅度和不同加载速度下电池输出特性规律,对于改善电池性能,延缓电池衰减,制定燃料电池控制策略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持。
1 PEMFC输出特性建模与多因素仿真分析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