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人才八种能力_我国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与问题

文献来源:王严淞《论我国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解说人:周凌波

d8cc81a6d7c91849df66280a5b8d9b61.png d8cc81a6d7c91849df66280a5b8d9b61.png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我们来分享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知识和方法。

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如何设置的,对于所有的高校设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指引性和启发性。今天我们接着为大家分享王严淞所撰写的文章《论我国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文章对我国108所一流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做了文本解读与内容分析,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文章说道,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在某些设计方面存在一定的共性。这些共性反映出当前我国一流大学在教育观和人才观方面存在一定的共识,也体现出我国一流大学对人才成长的某些特质和类型的关注。

1、突出国家性和社会性。在我国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中,国家性和社会性是受到较多重视的维度。不仅明确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还强调人才自身应该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如中央财经大学提出“培养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提出“培养……承担社会责任的合格人才”,东南大学提出“致力于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类高层次拔尖人才……”等。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突出国家性和社会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对高等教育社会化功能的重视和强调,也反映了我国对本土高等教育人才价值的认识。即希望人才能够主动服务国家,贡献社会。

2、重视创新性和视野性。所谓高等教育观或人才观,其实是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应该具备何种特征的一种回应。从现阶段来看,我国高等教育观或人才观更为注重人才具有更强的创新性与更广阔的视野性。这种观念的出现与时代背景相契合,也与我国当前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密不可分。尽管大部分高校对于创新要求的表述各不相同,如清华大学强调“创新思维”,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强调“创新精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强调“创新潜质”,北京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强调“创新意识”等,但都反映了高校对人才具备创新能力的重视与要求。在视野方面,大多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着重强调了视野开阔以及国际化、全球化的视野。东北师范大学更是提出了培养“有见识”的人。

3、强调综合素质的养成。素质是一个明显带有中国特色的概念,既不等同于能力,也不等同于知识,而具有更为复杂深刻的内涵。我国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中,侧重于对“素质”一词的使用,但不同学校注重不同维度的养成,如北京外国语大学提出培养“高素质”的人,中央财经大学提出培养“良好综合素质”的人,还有一些学校提出的明确的素质要求,包括“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等。但更多的学校关注的是人才的综合素质养成,如北京体育大学提出培养“素质全面”的人,北京邮电大学提出培养“素质协调发展”的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提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协调发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提出“既富科学思维,又有人文素质”,等等。可见,相比于能力的提升与知识的积累,我国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更加关注素质的养成,而相比于素质的高低好坏,我国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则更关注人才的综合素质与全面素质。

在分析完我国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之后,文章也指出了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方向。

1、目标方向不是明确导向,价值弱化。定位不明确、方向模糊化是我国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主要问题。这集中表现为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存在较大的涵盖性与矛盾性。所谓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涵盖性是指我国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会在设计中尽可能的涵盖多种人才特征以及人才类型。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培养目标“培养一大批理想信念坚定、道德品质高尚、人文底蕴深厚、科学素养良好、创新能力卓越、身心体魄强健,具有国家情怀、担当精神、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涵盖了八大特征;中国农业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型人才”,涵盖了四种人才类型。培养目标涵盖过多,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模糊焦点,致使学校师生困惑真正的培养方向所在。此外,我国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中也存在着一些自相矛盾的设计。如华中师范大学的培养目标为“为国家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具备未来教育家发展潜质的高素质师资;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三博’(博学、博雅、博爱)气质的基础学术型人才以及应用型人才”。兰州大学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兼具宽广的国际视野与浓郁的本土情怀的学术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精英人才”。可见,这两所学校都在其培养目标中提到,既要培养学术型人才,也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培养人才的类型不能依照学校“随心所欲”的想象而进行非理性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学校整体的办学定位、战略目标、资源状况。显然,“应用人”与“学术人”的培养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需要不同的师资力量、课程体系以及教育制度。这种在一所学校中同时培养出“应用人”或“学术人”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它很有可能成为不切实际的空想,难以付诸实践。

2、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标识价值弱化。不同大学应该具有不同的精神与文化,其内化为大学的气质与性格,外显于大学的办学与实践。校训、校歌、办学愿景、战略规划以及培养目标都应该成为大学精神的载体,具有浓厚的大学个性色彩。我们遗憾地看到,当前我国一流大学的培养目标,并未能充分地体现出学校的个性与精神,多所学校的培养目标雷同,难以通过识读培养目标,准确地判断其属于哪一所学校的设计理念。几乎所有的一流大学培养目标都涉及九大人才特质以及六大人才类型中的一项或是多项。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进行统一化、标准化地呈现,甚至同区域的高校中还存在着“借鉴”“模仿”的现象,如吉林大学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志高远、敢担当、基础厚、能力强、会创新、适应广’的高素质人才”,延边大学的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跨文化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新疆大学为“培养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工程技术型、复合型专门人才”,石河子大学为“培养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和拔尖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相比之下,世界一流大学更加注重将自己的理念渗透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趋同性与一致性。

3、人才培养定位过于保守,激励价值弱化。“985工程”“211工程”大学是我国建设“双一流”大学的主力军与先锋队,这些学校拥有着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与生源,也因此担负着培养一流人才的重大职责。一流人才应该具有明显的精英性质、拔尖性质并发挥着引领社会甚至世界发展的巨大影响力。然而,从当前我国一流大学培养目标所普遍重视的九大特质与六大类型中,却很难发现明确的一流性。许多被重视的特质与类型,在很大程度上都属于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底线与基本,而不能凸显出我国一流大学的高层次与精英性质。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既富科学思维、又有人文素质,既具健全人格、又承担社会责任的合格人才”。显然,对于我国一流大学来说,“合格人才”的目标定位过于低了。如果我们国家连一流大学都仅仅只是将“合格与否”作为人才的培养目标,那么,一流大学的“一流性”也就无从体现了。此外,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着眼全球、放眼未来的视角相比,我国一流大学更多地只聚焦于本土,具有相对的局限性与狭隘性。无论是一流的缺失,还是视野的闭塞,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一流大学在建设“双一流”培养精英人才方面仍然不够自信,从而使培养目标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激励价值。

d8cc81a6d7c91849df66280a5b8d9b61.png d8cc81a6d7c91849df66280a5b8d9b61.png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