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 actor_Actor的原理

本文探讨了并发服务的两种主要实现方式:一个client一个thread的blocking I/O和多个clients一个thread的nonblocking I/O。尽管事件驱动因高并发而流行,但线程和事件的争论仍在继续。论文证明了线程和事件模型在性能上是等价的,但事件驱动编程复杂且易出错。线程模型面临同步和不确定性挑战,导致并发错误难以确保。为了解决并发计算问题,文章介绍了Actor模型,其通过消息传递实现并发,并提到了Erlang和Go语言中的实现,如Go的goroutine。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先从著名的c10k问题谈起。有一个叫Dan Kegel的人在网上(http://www.kegel.com/c10k.html)提出:现在的硬件应该能够让一台机器支持10000个并发的client。然后他讨论了用不同的方式实现大规模并发服务的技术,归纳起来就是两种方式:一个client一个thread,用blocking I/O;多个clients一个thread,用nonblocking I/O或者asynchronous I/O。目前asynchronous I/O的支持在Linux上还不是很好,所以一般都是用nonblocking I/O。大多数的实现都是用epoll()的edge triggering(传统的select()有很大的性能问题)。这就引出了thread和event之争,因为前者就是完全用线程来处理并发,后者是用事件驱动来处理并发。当然实际的系统当中往往是混合系统:用事件驱动来处理网络时间,而用线程来处理事务。由于目前操作系统(尤其是Linux)和程序语言的限制(Java/C/C++等),线程无法实现大规模的并发事务。一般的机器,要保证性能的话,线程数量基本要限制几百(Linux上的线程有个特点,就是达到一定数量以后,会导致系统性能指数下降,参看SEDA的论文)。所以现在很多高性能web server都是使用事件驱动机制,比如nginx,Tornado,node.js等等。事件驱动几乎成了高并发的同义词,一时间红的不得了。

其实线程和事件,或者说同步和异步之争早就在学术领域争了几十年了。1978年有人为了平息争论,写了论文证明了用线性的process(线程的模式)和消息传递(事件的模式)是等价的,而且如果实现合适,两者应该有同等性能。当然这是理论上的。针对事件驱动的流行,2003年加大伯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