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学习经济学,正学到“利率”这里,有一些感慨,本文就当是做一下学习笔记。
在遥远的过去,人们没有穿越时空的能力,做任何事情,如果涉及到要用钱的话,那就只能靠自己缓慢的积累,去一点一点攒钱。直到金融市场出现了之后,人们通过金融市场就获得了让钱穿越时空的能力,能够在不同的时间点之间转来转去。比如你现在没有钱,未来有钱,那你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的借款来把未来的钱转移到现在,相反你现在有钱,你未来不知道有没有钱。那你就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让你现在的钱进入到一个时空黑洞中,直到未来的某一个时间点,再从黑洞中穿回来,那这种跨越不同时间点的转换就是通过金融市场来完成的。
经济学上把它叫做“跨期转移”,所谓“跨”就是在两者之间跨来跨去,这叫“跨”。比如说在两个国家之间这叫跨国,在两个省份之间这叫跨省,在时间上转移来转移去,这就叫跨期。那钱的跨国流动是依靠“汇率”来作为转换的依据,而钱的跨期流动则是通过“利率”来作为转换依据的。
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的转换
一般在正常情况下,如果不特别注明的话,那么就默认为是年化利率,也就是年利率。
举例说明,假设张三找银行借了一个亿,利息是5%,如果不特别说明的话,那这必然是年利率。那么如果刚好借了一年,这个利息就是1亿元 * 5% = 500 万,也就是一年要付 500 万的利息。
进一步,假设张三借了 15 个月才还钱,应该付多少利息呢?再进一步,如果张三借了 15 个月加10 天,又应该付多少利息呢?此时咱们就需要知道年利率如何转换成月利率,又如何转换成日利率?
请看如下公式:
年利率 / 12 = 月利率
年利率 / 365 = 日利率
一年有 12 个月,所以年利率除以 12 就是每个月的月利率。所以如果张三借了 15 个月,要负的利息为:(5% / 12 * 15) * 1亿元 = 625万元。也就是先将年利率折算成月利率(5% 除以12),再乘以 15 个月,就是 15 个月的利率,最后再乘以本金,就能算出来所要负的利息。
一年有 365天,所以年利率除以 365 就是每天的日利率。所以如果张三借了 15 个月加10天,要负的利息为:625万元 + (5% / 365 * 10) * 1亿元 = 638.6986万元。也就是先将年利率折算成日利率(5% 除以365),再乘以 10 天,再乘以本金,就是10天要负的利息,再加上之前算的15个月的利息,就能15个月加10天总共要负的利息。
通过上面的例子,想必大家应该就能够明白年利率和月利率,日利率之间的换算关系了。
在现实生活中,民间借贷还会遇到一种口语,说张三从李四那里借了两万块钱,双方约定“月息2分”,或者约定月息“1分8厘”。那么这个分和厘是什么意思呢?这是指每元钱的利息,“月息2分”表示每 1 元钱的月利率是 2 分钱,2 分钱是 1 元钱的2%,所以“月息2分”其实是指月利息2%。那相应的厘是比分更小的一个单位,10厘钱为1分钱,所以“月息1分8厘”就是指月利率1.8%。得到了月利率,再换算成年利率就很容易了。
- “月息2分”的年利率: 2% * 12 = 24%
- “月息1分8里”的年利率:1.8% * 12 = 21.6%
补充知识点:根据最新法律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司法保护上限已经调整为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假设当下公布的最新一年期LPR为3.45%,那么当前民间借贷的司法保护最高利率为13.8%(即3.45%的四倍)。这意味着,如果民间借贷合同中约定的利率超过这个上限,超出部分的利息不受法律保护,可以不用支付。所以咱们这里举的例子,张三和李四约定的利率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再举一个例子,支付宝里有一个“借呗”,微信里有一个“微粒贷”,他们两者的利率都是按天来计算的,如果这里的日利率显示的是“千五”,也就是 1000 块钱每天付 5 块钱的利息,请问这里的年利率是多少?
首先我们先计算日利率 5 / 1000 = 0.5%,然后再计算年利率 0.5% * 365 = 182.5%
看到了吧,年利率是恐怖的182.5%,比高利贷还高利贷。
单利和复利
刚刚讲解的例子里,我们使用的都是“单利”。所谓”单利“就是计算利息的依据,只依靠本金,不管借多长时间,产生了多少的利息,这些新产生的利息都不会再重复滚入本金,它不会再重复计算利息了。
单利的计算公式如下:
利息 = 本金 * 利率 * 时间
这里的本金中是不含新增的利息的,并且时间和利率的周期是要一致的,比如用天来计算时间,那你就要用日利率,用月来计算时间,那你需要用月利率,用年来计算时间,那就用年利率。
而“复利”意味着把利息也计入到后来的本金之中。比如咱们之前举的例子,张三从银行借钱如果是按照年来复利的话,那么满 12 个月的时候,这 500 万的利息就要滚入到本金,本金就变成了 1 亿零500万。另外一个例子中,张三找李四借的2万块钱,如果是按月来复利的话,那么满第一个月的时候 400 元的利息就要滚入本金,那第二个月开始本金就变成了借了 20400 元,那继续按照月息 2 分来计算下个月的利息的时候,第二个月的利息就变成了 408 元。那第二个月的利息继续滚入本金之后,到第三个月开始,张三借的本金就变成了 20808 元,依次类推。
所以张三借的钱到底是“单利”还是“复利”呢?只要没说的话,那么默认都是单利,并且即便借条上写了按复利计算,在法律层面上也要被严格的审核,要把总的利息除以最初的本金来折算出一个计算成单利的利率,再看这个单利的利率有没有超过法律所容忍的限额。如果超过了,那么这种利率就是不被法律所保护的,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场合下计算利率使用的其实都是单利的方式,包括咱们现实生活中,如果去买房,你去贷款时所付的房贷利率,也是单利的。
“复利”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整个过程中你不把利息取出来,所以每一次得到的利息可以继续的滚进本金,再继续的去产生利息,也就是我们俗语里说的“利滚利”。在咱们国家漫长的历史之中,“利滚利”一直被看作是一种地主剥削农民的罪恶的工具,所以在现实生活中,现在大部分的场合基本上都不是太支持“复利”了。但是咱们依然必须要学习怎么去计算复利,因为复利非常非常的强大,我们大部分人都忽视了“复利”的作用。
这里还是拿房贷来举个例子,虽然我们的房贷每一个人都是按照单利来计算的,但是银行在收到张三的还款和利息之后,他反手就可以把收到的利息再放贷给李四,那收到李四还的利息之后,反手就可以把这笔钱继续再放贷给王五,赵六了。所以银行虽然从张三、李四、王五、赵六这些人的每一个人头上收取的都是单利,但是通过不断重复的把收到的利息再继续放贷下去,就实现了“复利”。
所以在完美的想象中,每个人手里的钱都是无差别的,每个人都可以像银行一样,永远都可以把收到的利息反手就当成本金再借出去,从而实现复利。虽然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这样子,因为只要你钱少,你就根本没有这么多的机会,但是这种理论的潜在可能性,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机会成本”。我们知道,个体做选择的方法就是要不断地去权衡成本和收益,这其中的成本就是要把“机会成本”都考虑进去,所以咱们就必须要学习一下复利是怎么计算的,因为机会成本一定是要按照“复利”来计算的。
复利的计算公式如下:
终值 = 本金 * (1 + 利率) ^ 年限
我们知道,银行存款是按照“复利”计算的,我们可以以银行存款的例子来讲解一下这个公式。假设我有1万块钱,我把这笔钱存到了银行里,那就意味着我的本金就是1万元。假设银行给我支付的年利率是2%,一年后我获得的利息就是1万 * 2% = 200块,那么一年后,我账户里的钱就是本金和利息之和一共10200块。用公式表示就是 1万 * (1 + 2%)。
那么到了第二年,第一年年末的这 10200 元的本息之和,就变成了第二年年初的本金。那么到了第二年年末,账户上的钱就变成了 10200 * (1 + 2%),也可以写成 1万 * (1 + 2%) * (1 + 2%),也就是1万 * (1 + 2%) ^ 2。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规律,每多存一年就要多乘以一次 1 + 2%,所以如果存了 n 年,那么到了第 n 年末的时候,你得到的钱就应该是 1万 * (1 + 2%) ^ n。
复利公式里含有四个信息,分别是本金,利率,年限和终值。这四个信息中只要我们知道了任意三个,就可以将剩余的一个计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