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函数编程实例_Python函数式编程实例详解

本文实例讲述了python函数式编程。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具体如下:

函数式编程就是一种抽象程度很高的编程范式,从计算机硬件->汇编语言->c语言->python抽象程度越高、越贴近于计算,但执行效率也越低。纯粹的函数式编程语言编写的函数没有变量,因此,任意一个函数,只要输入是确定的,输出就是确定的,这种纯函数我们称之为没有副作用。而允许使用变量的程序设计语言,由于函数内部的变量状态不确定,同样的输入,可能得到不同的输出,因此,这种函数是有副作用的。函数式编程的一个特点就是,允许把函数本身作为参数传入另一个函数,还允许返回一个函数!

python对函数式编程提供部分支持,支持高阶函数(函数可以作为变量传入),支持闭包(返回一个函数),有限地支持匿名函数。由于python允许使用变量,因此,python不是纯函数式编程语言。

1、高阶函数

即可以通过变量名指向函数,函数通过变量名作为参数传给另一个函数,并通过变量名来使用。例如下面将开方函数math.sqrt作为参数传递给变量f,变量名f就指向了函数math.sqrt,再通过变量f使用该函数给x、y开方。

import math

def add(x, y, f):

return f(x) + f(y) # 函数作为参数传递给f来调用

res = add(25, 9, math.sqrt)

print(res)

map函数接收一个函数 f 和一个 list,并把函数 f 依次作用在 list 的每个元素上,得到一个iterators并返回。

def format_name(s):

return s[0].upper()+s[1:].lower() #将列表的每个元素首字母大写,其他小写

print(list(map(format_name, ['adam', 'lisa', 'bart'])))

#输出:['adam', 'lisa', 'bart']

filter()根据判断函数f的结果自动过滤掉不符合条件的元素,以iterators返回剩下的元素

def is_odd(x):

return x % 2 == 1 # 过滤函数,x为奇返回true

f_res = filter(is_odd, [1, 4, 6, 7, 9, 12, 17])

print(list(f_res)) # 输出过滤后的结果list:1 7 9 17

sorted()函数用于对可迭代的对象进行排序,参数key=指定排序的关键字,这里可以借助functools.cmp_to_keys()将比较方法映射为自定义的方法。例如实现了降序排列,比较函数cmp返回值 -1 代表a 应该排在 b 的前面,如果a排在b 的后面返回 1。如果 a、b相等返回 0。

import functools

def cmp(a, b):

if b < a:

return -1

if a < b:

return 1

return 0

a = [1, 2, 5, 4]

print(sorted(a, key=functools.cmp_to_key(cmp)))

2、匿名函数和闭包

有时函数简单到只有一个表达式时,为了简化代码可以使用匿名函数来代替,匿名函数一般形式为lambda 参数:返回表达式,例如lambda x:x*x,就是传入x参数并返回x的平方。例如在使用map()函数时需要传入一个函数用于list的元素,此时可以使用匿名函数作为参数

lst = [1, 2, 3, 4, 5, 6, 7, 8, 9]

res = map(lambda x: x * x, lst) # 将匿名函数作用于lst

print(list(res))

函数的闭包(closure)是指内层函数引用了外层函数的变量,然后将内层函数像变量一样返回的情况。例如函数calc_prod()接收一个list,在其内部定义一个函数multiply,计算list元素的乘积并将multiply返回。用f接收calc_prod()的返回函数,并在之后调用该函数

def calc_prod(lst):

def multiply():

res=1

for i in lst:

res=res*i

return res

return multiply # 将函数返回

f = calc_prod([1, 2, 3, 4]) # 接收返回函数

print(f()) # 调用返回函数

注意在函数闭包时要确保引用的局部变量在函数返回后不能变。例如下面的例子,当count()函数返回3个函数时,由于f1、f2、f3并没有被调用,所以并未计算 i*i。当 f1 被调用时,这3个函数所引用的变量 i 的值已经变成了3,所以此时使用的变量i的值已经发生了改变,三个函数的输出都是9。

def count():

fs = []

for i in range(1, 4):

def f():

print(i) # 函数f1()调用时i已经变为3

return i*i

fs.append(f)

return fs

f1, f2, f3 = count()

print(f1()) # 输出9而不是1

3、函数装饰器

函数装饰器是指在原有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作修改和装饰操作。其基本思想是,既然函数可以像变量一样作为参数传入并且返回,那么我们可以将原来的函数传入装饰器函数,然后增加我们需要的操作,之后在将原函数返回出来。

例如下面定义了一个装饰器log用于打印函数名称,原函数作为参数f传入。在装饰器中定义新的函数fn,其中参数列*args和**kw代表自适应参数个数,防止不同参数个数的函数在使用装饰器时不匹配。在新函数fn中输出原函数的名称,之后将原函数原封不动地调用一遍并返回出去。最后返回新函数。

在使用装饰器时,只需要在函数的定义前加一行@装饰器名

def log(f): # 定义装饰器log

def fn(*args, **kw): # 定义新函数

print('函数名: ' + f.__name__) # 打印函数名

return f(*args, **kw) # 在新函数中调用原函数并返回结果

return fn # 返回新函数

@log # 为函数add添加装饰器

def add(x, y):

return x + y

print(add(1, 2))

如果希望给装饰器传入一个参数,则需要定义三重嵌套的函数,在最外层增加一层函数用于接收参数。例如希望在打印函数名之前输出传入的参数“debug”

def log(prefix):

def log_decorator(f):

def wrapper(*args, **kw):

print '[%s] %s()...' % (prefix, f.__name__)

return f(*args, **kw)

return wrapper

return log_decorator

@log('debug') # 为装饰器传入参数

def test():

pass

test()

由于装饰器实际上是创建了新的函数fn并替代了原函数,所以原函数的相关信息例如函数名会被覆盖,可以用@functools.wraps(f)来复制原函数的信息以保留下来。

import functools

def log(f):

@functools.wraps(f)

def fn(*args, **kw):

print 'call...'

return f(*args, **kw)

return fn

偏函数可以为函数填上一个固定的参数值,从而生成一个新的函数。例如原函数add需要两个参数x、y,通过指定y=1得到偏函数add1,这个函数只需要输入一个参数x,从而计算x+1的值。

import functools

def add(x, y):

return x + y

add1 = functools.partial(add, y=1)

print(add2(3)) # 输出结果为4

希望本文所述对大家python程序设计有所帮助。

希望与广大网友互动??

点此进行留言吧!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雷达图(Radar Chart),也称为蜘蛛网图(Spider Chart)或星形图(Star Chart),是一种多变量数据可视化方式,通常用于比较多个变量或维度的相对关系。 Python中使用`matplotlib`库可以绘制雷达图。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讲解如何使用Python绘制雷达图。 首先,我们需要导入相关的库: ```python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接下来,我们需要准备数据。假设我们要绘制一个学生的五项能力评估雷达图,其中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和艺术五个维度的得分: ```python labels = np.array(['语文', '数学', '英语', '体育', '艺术']) data = np.array([90, 80, 85, 70, 60]) ``` 然后,我们需要计算出每个维度在雷达图中的角度。因为雷达图是一个圆形,所以每个维度的角度应该是均分360度,即每个角度应该是`360 / 数据维度个数`。代码如下: ```python angles = np.linspace(0, 2*np.pi, len(labels), endpoint=False) angles = np.concatenate((angles, [angles[0]])) ``` 接下来,我们需要将数据和角度转换成极坐标系下的坐标。这里我们可以使用`np.vstack()`函数将数据和第一个数据点组合起来,再使用`np.cos()`和`np.sin()`函数计算出每个数据点的坐标。代码如下: ```python data = np.concatenate((data, [data[0]])) coords = np.vstack((angles, data)).T coords = np.concatenate((coords, [coords[0]])) ``` 最后,我们可以使用`matplotlib`的`plot()`函数绘制出雷达图。代码如下: ```python fig, ax = plt.subplots(figsize=(6, 6), subplot_kw=dict(polar=True)) ax.plot(angles, data, 'o-', linewidth=2) ax.fill(coords[:, 0], coords[:, 1], alpha=0.25) ax.set_thetagrids(angles * 180/np.pi, labels) ax.set_title('学生五项能力评估') ax.grid(True) ``` 完整的代码如下: ```python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labels = np.array(['语文', '数学', '英语', '体育', '艺术']) data = np.array([90, 80, 85, 70, 60]) angles = np.linspace(0, 2*np.pi, len(labels), endpoint=False) angles = np.concatenate((angles, [angles[0]])) data = np.concatenate((data, [data[0]])) coords = np.vstack((angles, data)).T coords = np.concatenate((coords, [coords[0]])) fig, ax = plt.subplots(figsize=(6, 6), subplot_kw=dict(polar=True)) ax.plot(angles, data, 'o-', linewidth=2) ax.fill(coords[:, 0], coords[:, 1], alpha=0.25) ax.set_thetagrids(angles * 180/np.pi, labels) ax.set_title('学生五项能力评估') ax.grid(True) plt.show() ``` 运行代码,我们可以看到绘制出来的雷达图: ![雷达图](https://img-blog.csdnimg.cn/20211104121534521.png) 这个雷达图表示该学生在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和艺术五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可以用于对比不同学生在这五个维度上的能力。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