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许多人认为:宋体字与仿宋体字是一样的。其实不然。宋体字与仿宋体字,明显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不同。

一、“宋体字”与“仿宋体字”这一名称出现的年代各不相同
所谓“宋体字”,是宋代时期为适应刻板印刷术而出现的一种汉字字体,当时并没有“宋体字”这一说法。“宋体字”这一名称的出现,不在宋代,而是在清代。据历史文献记载,清康熙十二年(1673),皇家下令补刊经厂本的《文献通考》。在序文中明确规定:“此后刻书,凡方体均称宋体,楷书均称软字。“
意思是今后印刷书籍,一切方块体的印刷文字,都用宋体,一切楷书体的印刷,都用软体字。如此官文一下,“宋体”一词,即从此而来。
而“仿宋体”虽然也是仿制宋代的刻板印刷字体,却经历了元、明、清三代印刷历史的发展。一直到民国时期的1916年,丁辅之和丁三兄弟在广泛征集宋刻本的基础上,逐步摸索出一种新字体,他们把它命名为“仿宋体”,又叫“聚珍仿宋体”。
由此可见,“宋体”被命名是在清代,“仿宋体”被命名是在民国,两者相差几百年的历史。

二、宋体与仿宋体在字体上各有特点
无论宋体还是仿宋体,它们都是从宋刻板发展而来,虽然同“源”,但在字体上却各有特点。
如宋体字的结构,有以下特点:
1、方正平稳,大小匀称,美观耐看。
2、横细竖粗,立体感强。
3、起笔、落笔均有饰角。
起笔、落笔有饰角,应是宋体字的最大特征。它是雕版刻工们在长期的刻写过程中对楷书笔画的归纳化处理,既有装饰化特征,又有刻刀留下的韵味。
而仿宋体字的特征,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字体瘦高,横竖笔画均匀。
2、起笔和落笔成倾斜形。
3、笔法锐利,结构紧密,清秀雅致。
下面以“永”字的书写来分析宋体与仿宋体的不同。
请看宋体的“永”字:

一是横笔画偏细而竖笔画偏粗,横竖粗细对比明显。
二是上面的点呈水滴状。
三是横笔和竖笔端呈三角形,撇捺的起笔有钝角,且笔画粗细分明。
四是笔画末端讲究修饰。
再看仿宋体“永”字的书写特点:

一是横竖线比例基本相同。
二是字的整体呈高、瘦形状。
三是起笔有明显钝角。
四是笔画末端有明显修饰。
因此,宋体字型在明朝广为追捧,被喻为“一纸一金”,颇受好评。而仿宋体则在民国初年,被官方定为印刷文本字体。

三、宋体与仿宋体在风格上各有千秋
宋体的艺术风格主要是端庄、典雅和清正、秀丽。
宋体的端庄、典雅和清正、秀丽,主要是继承了唐代书法艺术的精髓。同时,又借助当时新兴的雕板艺术,非常巧妙地、合理地把中国书法楷书的本质特征,用刻刀及传统印刷术的形式反映出来,并发扬光大,得到了中华民族的认可。
而仿宋体的艺术风格主要是:清秀、骨力、直率、果刚。下面以“华”和“文”字,作具体分析。先看“华”字。
此“华”字,属宋体。它的总体字形偏向正楷,雄浑、厚重,端庄、大气。笔画横细竖粗,字面立体感强烈。笔未端注意修饰,有清正、典雅之气象。
再看“文”字:

此“文”字属仿宋体,字体略带倾斜,字形清瘦,骨刚之气外露。笔画粗细比较均匀,末端略带修饰,笔力苍劲,气象稳健。
从以上分析可知,它们在风格上各有千秋。

四、宋体字与仿宋体字在使用上各有所长
宋体字是印刷行业应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字体,根据字的外形的不同,又分为书宋和报宋。宋体字的字形方正,笔画横平竖直,横细竖粗,棱角分明,结构严谨,整齐均匀,有极强的笔画规律性,从而使人在阅读时有一种舒适醒目的感觉。在印刷中主要用于书刊或报纸的正文部分。
如嘉靖三十二(1553年)刊刻的《墨子》,采用就是宋体字,此时的字体已经十分成熟。
清人蒲松龄说:“隆、万时有书工专写肤郭字样,谓之宋体。刊本有宋体字,盖盼于此”。
而仿宋体是一种采用宋体结构、楷书笔画的较为清秀挺拔的字体,笔画横竖粗细均匀,常用于排印副标题、诗词短文、批注、引文等,在一些读物中也用来排印正文部分。
同时,仿宋体也是国家指定的机械制图标准字体,以及中文打字机字模及电脑中使用的主要字体。

总之,宋体与仿宋体虽然都是宋代雕板印刷的产物,但由于各字体自身的特点,它们在实际运用中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它们的出现,为繁荣我国的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