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闲来无事,正好先前机缘巧合从学院那里捡到了一台报废的康柏笔记本,于是今天就来拆拆看这台机龄至少有15年的老机子,看看有没啥能用的(垃圾佬本性暴露无遗)。
康柏(COMPAQ)这个牌子可能对很多小盆友来说已经非常陌生了。但是康柏当年也是电脑界数一数二的大品牌,能跟IBM掰掰手腕的那种,并于1995年取得了全球第一大PC市场份额。然而康柏2002年被惠普并购,并且在2013年惠普宣布不再使用COMPAQ的品牌名。COMPAQ这个名字终究还是被历史的车轮给碾过去了~
先看看机子的外观:

外观上,金属部分还算过得去。但是橡胶与塑料部分已经发生各种软化、掉色,以及发霉(好恶心)等状况。屏幕表面状况不佳(鬼知道它都经历了些什么)。另外小师弟在拿到手时硬盘已经缺失(右下图的缺口处),估计是在报废前就被取走了。
注意看C面的贴标:

奔腾III与Windows 98~要知道微软在03年已经开始淘汰Win98,所以这机子出厂的时间肯定在03年之前~而2019年已经只剩下最后不到20天了~
顺带说一下奔腾III。Intel Pentium III最后一个版本是Tualatin,名字来源于Oregon的Tualatin Valley与Tualatin River。虽然Tualatin在出来的时候,Intel已经开始主推Pentium IV。但是尴尬的是,Intel随即发现在相同主频下,Pentium III Tualatin的性能要比自己的招牌Pentium IV还要好。为了不砸自己的招牌,Intel强行把Tualatin的最高主频限制在了1.4GHz。然而Tualatin这个bug终究还是被广大网友给发现了,这也顺带催生了著名的“图拉丁吧”以及我们这群“图吧垃圾佬”。
我们的口号是:预算三千进图吧,学校对面开网吧!
第一步:好拆的先拆

从背面看,有三个地方可以快速拆卸:1号卡扣对应的是软驱,2号卡扣对应的是电池,3号盖板对应的是内存条。将它们分别拆下来:
软驱:

可能又有小盆友不知道啥是软驱了~软驱就是用来读写软盘的:

别看一张软盘有3.5英寸那么大,快跟一张CD差不多了。但是它的容量只有1.44M,而且读写巨慢(因为其本质跟磁带差不多)。所以后面随着移动硬盘、U盘与CD的出现,软盘很快就被淘汰了。当年要用软盘安装Win95,总共需要24张软盘,1张是启动盘,剩下23张是安装盘。而且前几年Win10刚出的时候,据说是彻底不考虑软盘了(但是后来好像又有相关更新了)。
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为什么硬盘分区是从C盘开始的,而没有A盘B盘。不知道的话这里就稍微科普一下:电脑本来是有A盘跟B盘的,分别默认是分配给3.5英寸软驱以及5.25英寸软驱的。之后才是从C开始给硬盘分区。这个硬盘分区的习惯被沿用了下来,但是软盘却慢慢销声匿迹了,因此A盘B盘也就空了出来。
电池:

电池嘛,没啥好说的了。查了一下这电池的容量在4400mAh,对比一下入门级MacBook Pro的电池容量是5103mAh。电池容量感觉差不太多,但是COMPAQ的电池握在手里那是真的板砖一块~
点赞超100我就把这电池也拆了给你们看看以前的笔记本电池里面长啥样~
内存:
内存盖打开是这样,内存条可以直接取下来。顺便拿一条现在的笔记本内存条对比一下:

尺寸上来说,笔记本内存条的尺寸还是没怎么变的(除了天杀的Dell XPS13直接把内存整合进主板上了)。但是仔细看COMPAQ的内存还停留在SDR,连DDR都还没到;而下面这条5年前的内存已经是DDR3了,现在更是DDR4满地爬~
小白:啥是SDRAM?啥又是DDR?
SDRAM是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内存技术(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目前一共有五代。一般在没有标明DDR的情况下,我们都认为是第一代的SDR SDRAM。SDR是第一代,采用的是单端时钟信号,因此只有单倍的数据存储频率(Single Data Rate)。而之后的四代DDR技术,采用的都是差分时钟信号,即时钟信号的上升沿与下降沿都可以进行数据传输,直接比SDR快了两倍,因此得名双倍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如果不清楚时钟信号与上升沿、下降沿的话,请回去补一下数电吧,这里不展开讲了~
另外,这个128M的内存条容量也是有说法的。因为Windows98对于内存大小是有限制的。Windows98不能使用超过1G的内存,而且当内存大于128M时需要设置Vcache才能避免系统错误。所以该机既然出厂时预装的就是Win98,正常配置的内存大小也就不会超过128M。
键盘:
在开盖之前,还得先拆键盘。与现在很多笔记本直接将键盘整合在C面不同,很多老一点的笔记本键盘都还是可独立拆卸的。而且很多时候,C面与D面之间的连接螺丝也会被藏在键盘之下,不拆键盘就没法开盖~
小白:啥是C面D面啊?
先盗个图(侵删):

A面就是上外壳,一般会印有品牌的logo。B面是屏幕所在那一面。C面是键盘所在那一面。D面的底部外壳,许多细节信息会写在D面。
取下键盘:

细节方面,它的Fn键跟MacBook一样非常反人类地放在了Ctrl的左边;有额外的“”键在空格键左侧;Insert键在空格键右侧;左右均有Windows键;还有一个现在已经不常见的“菜单键”(小师弟我也不知道它具体叫啥名字,功能应该是类似于鼠标右键出菜单)。
第二步:开盖!

触摸板:开盖后C面背面有触摸板跟上下左右四个按键。先把触摸板拆下来(注意先把排线拔了):

手头没尺子,就先跟现有的几台本本的触屏直观地比一下:

内置音箱:

内置音箱位于左图红圈处,因为发霉所以被小师弟先拆出来丢一旁了。C面上标示的是JBL Pro,但是音箱上面并没有具体型号。反正发霉了,直接扔了~
网卡:

网卡位于上图红圈处。一开始并不清楚具体是什么卡,看贴纸上有电信局猜测是网卡。撕掉贴纸看到Conexant HSFi,即确认为网卡。
CPU与散热器:

由于电脑已经无法开机,所以没有办法确定CPU的具体型号。但是从贴纸上可以看出,这款Pentium III处理器有1GHz,512k缓存,所以可能是图拉丁。因为Katmai时钟频率没有1GHz,而Coppermine与Coppermine T的L2缓存都是256kb。(但是封装怎么看都不像Tualatin~)
放个CPU天梯图,Pentium III基本就是在最底下了:

所以,这个CPU拆下来,最有用的说不定是那个风扇~
延伸接口电路:

应该是为了充分利用后部空间扩充接口,同时又担心从主板延伸出来过长,所以右上角红圈部分电路被单独分开来设计,并通过排针与主板相连。该部分电路上包含了两个网线接口(分别用于RJ45与RJ11接头,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大一个小)、两个USB口以及一个S-端子接口。
小白:啥是S-端子接口?
S-端子接口又称“独立视频端子接口”,S是Separate的缩写。S-端子将视频分成光亮度与色度两种模拟信号分别传输,与复合视频信号相比,提高了抗干扰性。但是S-端子最高只能传输576i分辨率的视频。i代表隔行扫描,576表示纵向有576条扫描线,水平分辨率一般为720像素。由于分辨率低,所以S-端子已经基本被VGA、DVI、HDMI、Display Port乃至最新的Thunderbolt 3接口所替代。

小白:为什么会有576i这么奇怪的分辨率格式呢?
这是由电视的成像原理来的。一开始电视成像的原理是通过显像管将电子束打到显示屏的荧光粉上,然后荧光粉发光产生图像。为了使得整个屏幕都有图像,我们给电子束加了一个偏转线圈,来改变电子束的方向,进而实现对整个屏幕范围的扫描。
但是这样扫描对于提高视频帧率极其不利。因此1930年德国工程师FritzSchröter提出了隔行扫描的方式。对于每一帧图像,电子束先扫描奇数行,再扫描偶数行(明白意思即可,先偶后奇也是一样的)。于是在固定的带宽(数据传输速度)下,隔行扫描提供了两倍于逐行扫描的刷新速率,使得对于运动场景的表现更加出色。
第三步:拆屏幕~

冷阴极荧光灯管与逆变器电路:

正常的LCD显示屏一般会在边上(多数在屏幕下方)会有背光灯管,用于给显示屏提供背光。如果没有背光的话,液晶屏就不会有显示,因为液晶本身是不发光的。
LCD显示屏的背光可以由白炽灯、冷阴极荧光灯给(CCFL)或发光二极管(LED)来提供。给COMPAQ这台电脑显示屏提供背光的是CCFL。CCFL与普通的荧光灯发光原理相同,只是在发射电子的方式上有所区别。热阴极是通过加热阴极,使电子获得热能转换成动能发射;而冷阴极则是利用电势能转化成动能来发射电子。由于热阴极的电极构造无法小型化,所以笔记本显示屏的荧光只能用冷阴极来实现。但是冷阴极在相同功率下的放热实际上比热阴极更高,需要注意散热等问题。
另外,由于LED背光光源的成本已经比CCFL低,所以目前大部分笔记本显示屏的背光使用的都是发光二极管,COMPAQ这种冷阴极荧光灯已经基本退出市场了。
液晶面板与背光模组:

液晶屏除了左图中的液晶面板外,背后还有一系列的“薄片”。这里面的“薄片”包括了反射板、导光板、棱镜片与扩散片。反射板类似于一张白色塑料纸,用于反射背光;导光板则负责将背光投向前方的液晶面板;棱镜片则是通过折射与反射,将光线集中在特定的角度范围内,使得屏幕亮度得到显著提升(同时也限制了液晶屏的可视角度);扩散片则负责将光线修正成正常的面光源,按方向分为上、下两片。
感谢大家厚爱,100赞已满,咱们来拆电池!
这样一块笔记本电池,大家是不是都觉得很高大上?

其实把这贴纸揭了,里面其实是酱婶滴:

应该会有一些小伙伴心里会想,这看上去莫不是,像小时候遥控车那种直接将电池串起来的操作?没错,你们猜对了~

上图红圈处是充放电控制电路。电池盖相当难拆,因为是在塑料卡扣扣住的情况下,还加了胶水黏住的。这么做应该也是为了防止别人随意拆卸(这里也强调一下,小盆友们请不要作死,请在专业人员指导或陪同下才行)。
再接着拆拆:

导片是被直接焊在电池正负极上的。由于电池状态并不良好(锈蚀严重,桌面上可以看见许多锈屑),所以不敢用热风枪加热。小师弟是直接用鹤嘴钳剪断导片取下电池的。焊点质量颇佳,强度很高;到是导片由于年代久远,加上锈蚀,部分可以直接用手撕下来(手撕电池成就get)。放一个单枚电池特写:

可以看出电池是Samsung SDI造的,型号是18650。Samsung SDI是三星的子公司,主要负责制造屏幕与电池。巧的是,特斯拉Model S刚出来的时候,电池用的也是18650,只不过数量是7000多枚~

小白:笔记本电脑的电池不应该很高大上吗?怎么感觉这么low呢?
因为一开始的电脑公司自己是不会去专门研发电池的。通过选购现有的电池,组合起来并通过电路控制电压电流,完全可以满足正常情况的供电需求。专门去研发电池,会大大增加研发成本与研发时间,得不偿失。因此除了COMPAQ,很多其他品牌的笔记本电脑的电池也都是采用这个思路,目前市场上也有大量该类型锂电池供应:

但是随着笔记本电脑越做越薄,开始追求对空间的极致利用时,也有许多专门设计的笔记本电池。例如Dell的XPS与Apple的MacBook系列:

最后全家福镇楼:

(发霉的外壳实在有碍观瞻,被小师弟丢掉了~)
P.S. 感谢知友@李明 的提醒。锂电池的18650中,18代表直径18mm,65代表长度65mm,0代表圆柱形。先前误导了大家,非常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