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顶板即可作为嵌固端。
如果地下室各层都不满足嵌固条件,应将嵌固部位设定在基础顶板处,嵌固
端所在层号填
0
。
6
、与基础相连构件最大底标高:
7
、裙房层数:程序不能自动识别裙房层数,需要人工指定。应从结构最底层起
算
(包括地下室)
,
例如:
地下室
3
层,
地上裙房
4
层时,
裙房层数应填入
7
。
8
、转换层所在层号:应按楼层组装中的自然层号填写,例如:地下室
3
层,转
换层位于地上
2
层时,转换层所在层号应填入
5
。程序不能自动识别转换层,
需要人工指定。
对于高位转换的判断,转换层位置以嵌固端起算,即以(转换层所在层号
-
嵌固端所在层号
+1
)进行判断,是否为
3
层或
3
层以上转换。
9
、加强层所在层号:人工指定。根据《高规》
10.3
、
《抗规》
6.1.10
条并结合工
程实际情况填写。
10
、底框层数:用于框支剪力墙结构。高规
10.2
11
、施工模拟加载层步长:一般默认
1.
12
、恒活荷载计算信息:
(
P66
)
1
)一般不允许不计算恒活荷载,也较少选一次性加载模型;
2
)模拟施工加载一模式:采用的是整体刚度分层加载模型,该模型应用与各
种类型的下传荷载的结构,但不使用与有吊柱的情况;
3
)按模拟施工二:计算时程序将竖向构件的轴向刚度放大十倍,削弱了竖向
荷载按刚度的重分配,柱墙上分得的轴力比较均匀,传给基础的荷载更为合
理。
4
)模拟施工加载三:采用分层刚度分层加载模型,接近于施工过程。
故此建议
一般对多、
高层建筑首选模拟施工
3
。
对钢结构或大型体育馆类
(指
没有严格的标准层概念)结构应选一次加载。对于长悬臂结构或有吊柱结构,
由于一般是采用悬挑脚手架的施工工艺,故对悬臂部分应采用一次加载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