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程控制语句
一个程序的默认执行流程是从上往下从左往右
流程控制语句分为判断语句和循环语句
1.判断语句:
第一种语法格式:
if判断条件:
代码
if是关键字,有如果的意思,后面跟判断条件,判断条件为真的(Ture) 则执行缩进里面的代码。
例:
weather='sunny'
if weather=='rain'
print('在家学习')


第二种语法格式:
if判断条件
为真执行代码
else:
if后面为真的条件不为真这么的就会执行。
else是关键字,有否则的意思,后面直接跟:(冒号)
例:weather='sunny'
if weather=='rain':
print('在家学习')
else:
print('出去浪')


第三种语法格式:
if判断条件:
为真执行,判断结束
elif判断条件:
为真执行,判断结束
else:
否则执行
同一个事物多次校验,就用if,elif格式
不同事物做不同校验,就用if,如果还有否则的意思,就加else或elif。
注意:=是赋值的意思
==是判断是否相等
常见的判断符


三目运算


三目运算只适合简单的判断,而且只有结果,没有过程。
注释:#被注释的代码将变红不执行
快捷键是全选要注释的代码按alt+3
解除是全选要解除的代码按alt+4
逻辑表达式
当需要同时判断多个内容时,可以使用与、或、非等逻辑来同时判断多个条件
1.与逻辑(用and表示)
and表示"并且"或则"和"的意思,只有当全部为真的时候,才会为Ture,否则就是False在其他语言中常用&表示and。

2.或逻辑(用or表示)
表示或者的意思,只要有一个Ture,结果就为Ture,在其他语言中常用|来表示or。

3.非逻辑(用not表示)
表示取反的意思,在其他语言中常用!表示not。

4.逻辑短路
逻辑运算过程中,如果已经能够得到最后的值,则不会再进行后面的判断,这个称为逻辑短路。

解释:因为给a赋值3,所以当判断a大于2并且b大于1中,a大于2是正确的,所以根据与逻辑的定义,继续运行后面的,发现b不存在,所以代码报错。
第二个是因为a小于2是错误的,根据与逻辑
的定义,(只要有一个错,这个代码就是错误的) ,所以后面就不需要在验证了,所以代码显示False。这就是逻辑短路。
第三个是根据或的逻辑,两者中有一个对的,就为Ture,因为第一个a大于2是正确的,所以后面根本不需要验证。这就是逻辑短路。
第四个是因为a小于2是错误的,需要后面继续验证,结果发现找不到b,所以报错。
博客介绍了程序的流程控制语句,包括判断语句和循环语句。详细阐述了判断语句的三种语法格式,说明了常见判断符和三目运算。还介绍了逻辑表达式,如与、或、非逻辑及逻辑短路现象,帮助理解如何同时判断多个条件。
444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