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vaco的石墨烯fet仿真_石墨烯仿真-2012 OE 基于石墨烯的电磁完美吸收器

49be4793d01804e12af706b1bf288ee4.png

本文导读:

1,电磁波完美吸收器的原理;

2,COMSOL中石墨烯的建模;


模数哥曾经写过帖子介绍我们月初向大家介绍了comsol仿真石墨烯的plasmonic增强效应,“Nano photonics- Comsol仿真石墨烯Graphene与等离基元Plasmonics”,收到了大量的石墨烯爱好者的留言和提问,尤其是关于石墨烯的建模细节。也有很多热心读者对“THz-2013 Science 超薄太赫兹超材料实现高效、宽带线偏振转换”中的完美吸收器问题进行了思考,模数哥非常喜欢大家的科研热情,今天就专门写一篇,向大家介绍如何基于石墨烯来设计太赫兹完美吸收器(perfect absorber)。作为案例,我们研究2012年Optics Express上的一篇理论仿真文章,A perfect absorber made of a graphene micro-ribbon metamaterial,2012 , 20 (27) :28017-28024。这篇OE上的理论仿真文章迄今已有了260次引用,关于石墨烯的研究真的很火,有木有?

7ae6fb077bba42eb3b231d6c5c7a363b.png

对于完美吸收的概念,早期的文献中科学家们习惯用黑洞来类比,即没有反射,也没有透射,像个black hole。那么这个光学“貔貅”是怎么工作的呢?是怎么实现能量守恒的呢?目前电磁波的完美吸收多是将电磁能转换为了内能。考虑对电磁波的损耗,导体(介电常数有虚部)是常用的材料。石墨烯保持了石墨的良好导电性,且具有导电性可调(tunable)的性质,自然成了科学家们的宠儿。

40be2add2bf2aafad98914ecfff536d5.png

这篇OE文章的结构非常简单,如上图所示,周期性石墨烯(灰色)转移在一块介质衬底上,底部蒸镀一层较厚的金属(黄色)以保证无透射。电磁波则从上向下传播(注意电场沿周期方向),经过石墨烯的吸收以及介质层的共振增强,电磁波便会既无透射也无反射,达到完美吸收的功能。

由于我们要研究吸收器的频谱,我们需要先正确地计算石墨烯的色散。虽然原文给出了精确的石墨烯电导率表达式(原文公式Eq. 1考虑了石墨烯的费米能、光子能量、带内跃迁以及带间跃迁),但由于我们所感兴趣的仅是太赫兹波段,光子能量较小,所以我们可以忽略带间跃迁,将该表达式简化为

91e8dddd559dc69624e747d9a8059c5d.png

再考虑介电常数与电导率的关系,经过简单的Matlab编程,我们便可以得到石墨烯介电常数的色散(重复原图Fig.2a&b):

0fa0edcf6f5cf4e4448e0fe81806e31e.png

在正确设置石墨烯性质和吸收器模型边界条件的情况下,我们便可以仿真该模型的吸收效果。首先是吸收效果与频率freq、介质层厚度d的关系(原图Fig.2c):

4aa76531b25b779686b29027d72f6789.png

这张图明显地表现出吸收效果与器件尺寸(周期和厚度)的关系。先看纵轴,是入射电磁波的频率,即波长信息。云图的纵轴明显表现出了特定吸收器周期的频率选择性,即吸收效果取决于电磁波在石墨烯条带上的共振,且共振级数越小,石墨烯表面电场强度越大,对应器件的吸收性能越好(3.6THz电偶极子共振的吸收效果远大于7.2THz的电多极子共振)。

dfe5d86ad1c5f0aca45171bcd7a0a91f.png
共振的驻波增强效应

再看横轴,表现为器件在入射方向k的共振,即电磁波在介质层的厚度方向形成谐振时,器件的腔增强效果也就表现出来。并且该效果会与上述纵轴的波长选择性叠加,即吸收器的总体效果是两个共振的叠加。

然后,我们仿真了石墨烯本身偏压特性(即能带化学势能的调节)对完美吸收的影响(原图Fig.2d):

ccca8ee3bce738f0a8c15cc33a482bdc.png

和原图相比,我们的结果不够“圆滑”,这是由于我们参数扫描的步长较大的缘故,数据点比较稀疏。然后我们也研究了电磁波入射角度对器件吸收效果的影响(原图Fig.2e&f):

68bcbf865252ee0e952ea60da6ddbb69.png

可见3.6THz附近对应的电偶极子共振吸收,具有很好的角度容忍性(robust),即使电磁波从正入射变为接近90°的斜入射,吸收效果均非常强。而7.2THz处的吸收峰,由于电多极子共振强度较小,其吸收的角度容忍性也就差了很多。


下面是对原文和仿真的点评:

1,石墨烯的光学性质,直接体现为电导率,也可以假设厚度(如1nm),换算为介电常数。所以我们在仿真建模时,既可以将其设置为面电流(surface current,需设置电导率),也可以设置为介电常数。

2,考虑提高网格质量,获得较高仿真效率,模数哥推荐大家使用面电流。如果想设置石墨烯的介电常数也未尝不可,我们可以设置其为透射边界条件(transition boundary condition)。不论哪种设置,我们都需要在石墨烯附近画出较密的网格,来满足电场梯度要求。当然,网格的优化本身就是一门重要的学问,笔者认为一个成熟的有限元CAE应用工程师,80%的工作时间都是用来优化模型的网格(新的物理建模,仿真方法开发等情况除外)。

3,由于吸收器周期P相比于电磁波波长很小,所以我们可以忽略衍射,这使得我们的仿真Port设置简化了很多。

4,原文Fig. 3是将吸收器简化为一个F-P腔,采用了多层反射的解析公式来计算吸收效率(1-reflection,transmittance = 0)。这样我们仍然需要Comsol的有限元仿真,来提取不同界面透射、反射的系数,即S-parameter。之前“Nanophotonics-Comsol仿真石墨烯Graphene与等离基元Plasmonics”的文章里有类似的介绍,此处不表。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