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赵喆主编习题答案,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大纲.doc

《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计算机各式各样专业的专业课。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日益扩大,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人士主要的计算机工作环境。人们利用计算机网络相互通信,实现软件和硬件资源共享,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术,是计算机各专业学生的重要学习任务。

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OSI模型和TCP/IP协议,熟悉网络硬件设备传输介质,掌握网络综合应用和布线技术,熟悉简单的网络组建与管理以及网络资源共享,掌握觉见流行服务器的架设与管理,以及网络安全和网络故障的诊断与分析。通过实验实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为今后从事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设计与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的具体内容及各章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度

网络理论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了网络的一些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物形成与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与功能,掌握计算机与拓扑结构,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重点与难点

计算机网络分类与拓扑结构

1.1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1.1.1计算机网络的形成

1.1.2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1.2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的功能

1.2.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1.2.2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3计算机网络分类与拓扑结构

1.3.1网络分类

1.3.2网络拓扑结构

1.4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1.4.1网络计算的基本概念

1.4.2网络多媒体

1.4.3网络其他方面的应用

1.5习题与上机操作

OSI模型和TCP/IP协议

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了OSI模型和TCP/IP协议,让学生掌握开放式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和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TCP/IP)参考模型与协议,熟悉IP地址管理和子网划分,了解新一代网络协议IP。

重点与难点

掌握OSI参考模型

掌握ICP/IP协议和参考模型

熟悉IP地址结构、分类和表示方法

2.1OSI和IEEF802

2.1.1OSI和参考模型的基本概念

2.1.2OSI参考模型的结构

2.1.3OSI各层的主要功能

2.1.3OSI参考模型的协议堆栈

2.1.5OSI模型的数据流向、

2.2IEEE802协议的分类

2.3 TCP/IP参考模型与协议

2.3.1 TCP/IP参考模型与协议

2.3.2 TCP/IP参考模型

2.4 IP地址管理和子网划初步

2.4.1 IP地址分类

2.4.2 保留和限制地址

2.4.3 划分子网

2.5 新一代网络协议IPV6

2.6 习题与上机操作

网络互联设备与传输介质

教学目标

进行网络组建前的首要任务是硬件采购和连接。本章介绍各个硬件的用签字和选购技艺,内容很实用,可以即学即用。

现在的局域网中应用得最多的传输介质是双绞线和光纤,所以本章将重点讲述。

重点与难点

网络传输介质

网络设备

两台计算机直接通信

网络传输介质与设备的连接方法

如何组网

3.1传输介质与网线的制作

3.1.1双绞线、水晶头及相关工具

3.1.2标准100M6PS双绞线连接头的制作

3.1.3交叉级联双绞线的做法

3.1.4双机直接电缆连接的电缆线制作

3.1.5细缆

3.1.6粗缆

3.2网卡

3.2.1按总线类型划分

3.2.2按速度划分

3.3集线器与交换机

3.3.1集线器(HUB)

3.3.2交换机(SWITCH)

3.4网桥、网关和路由器

3.4.1网桥(BRIDGE)

3.4.2网关(GATEWAY)

3.4.3路由器(ROUTER)

3.4.4宽带路由器

3.5无线网络设备

3.5.1无线访问接入点AP

3.5.2无线路由器

3.5.3无线网卡

3.5.4无线天线

3.6光纤组网

3.6.1相关硬件选购

3.6.2光纤跳线与连接

3.7习题与上机操作

网络应用和网络综合技术

教学目标

计算机网络的科学实施与应用仅仅是网络技术问题,还与企业管理方法,资源配置等因素密切相关。本章首先介绍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的概念,以使学生对网络技术的运用有个正确的认识与理解,然后在此上从工程的角度介绍网络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技术问题,目的是想通过具体技术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各种技术的特点与适用环境,具备对基本技术的理解与选择能力。

如何利用网络共享资源,如共享软硬件,INTERNET共享等;了解网络的几种连接方式,以及网络布线需要注意的事项。

重点与难点

软硬件资源共享

选择网络连接方式

网络布线

网络传输技术

网络交换技术,网络接入技术

综合布线技术

服务器的选择

4.1网络应用与组建方案选择

4.1.1网络的简单应用

4.1.2简单的网络连接方式

4.2网络系统集成

4.3网络技术

4.3.1网络传输技术

4.3.2局域网交换技术

4.3.3网络接入

4.4综合布线技术

4.

《RSMA与速率拆分在有限反馈通信系统中的MMSE基预编码实现》 本文将深入探讨RSMA(Rate Splitting Multiple Access)技术在有限反馈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特别是通过MMSE(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基预编码进行的实现。速率拆分是现代多用户通信系统中一种重要的信号处理策略,它能够提升系统的频谱效率和鲁棒性,特别是在资源受限和信道条件不理想的环境中。RSMA的核心思想是将用户的数据流分割成公共和私有信息两部分,公共信息可以被多个接收器解码,而私有信息仅由特定的接收器解码。这种方式允许系统在用户间共享信道资源,同时保证了每个用户的个性化服务。 在有限反馈通信系统中,由于信道状态信息(CSI)的获取通常是有限且不精确的,因此选择合适的预编码技术至关重要。MMSE预编码是一种优化策略,其目标是在考虑信道噪声和干扰的情况下最小化期望平方误差。在RSMA中,MMSE预编码用于在发射端对数据流进行处理,以减少接收端的干扰,提高解码性能。 以下代码研究RSMA与MMSE预编码的结合以观察到如何在实际系统中应用RSMA的速率拆分策略,并结合有限的反馈信息设计有效的预编码矩阵。关键步骤包括: 1. **信道模型的建立**:模拟多用户MIMO环境,考虑不同用户之间的信道条件差异。 2. **信道反馈机制**:设计有限反馈方案,用户向基站发送关于信道状态的简化的反馈信息。 3. **MMSE预编码矩阵计算**:根据接收到的有限反馈信息,计算出能够最小化期望平方误差的预编码矩阵。 4. **速率拆分**:将每个用户的传输信息划分为公共和私有两部分。 5. **信号发射与接收**:使用预编码矩阵对信号进行处理,然后在接收端进行解码。 6. **性能评估**:分析系统吞吐量、误码率等性能指标,对比不同策略的效果。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