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主要讲述了配筋砖砌体构件中的网状配筋砖砌体受压构件、组合砖砌体构件、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组合墙的承载力计算。学习时应对各种构件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其适用范围,加强对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网状配筋砖砌体受压构件
当在砖砌体上作用有轴向压力时,砖砌体在发生纵向压缩时,同时也产生横向膨胀变形,如果能用某种方式阻止砌体横向变形的发展,就能是构件的承载能力得以大大提高。网状配筋砖砌体是在砌筑时,将事先制作好的钢筋网片按照一定的间距设置在砖砌体的水平灰缝内,如图3.5.1所示。在砖柱内可采用网片式或连弯式钢筋网配筋,而在砖墙内则采用网片式配筋。

图3.5.1 网状配筋砖砌体
网状配筋砖砌体构件在轴向压力作用下,不但发生纵向压缩变形,同时也发生横向膨胀。由于钢筋、砂浆层与块体之间存在着摩擦力和粘结力,钢筋被完全嵌固在灰缝内与砖砌体共同工作;当砖砌体纵向受压时,钢筋横向受拉,因钢筋的弹性模量比砌体大,变形相对小,可阻止砌体的横向变形发展,防止砌体因纵向裂缝的延伸而过早失稳破坏,从而间接地提高网状配筋砖砌体构件的承载能力,故这种配筋有时又称为间接配筋。试验表明,砌体与横向钢筋之间足够的粘结力是保证两者共同工作,充分发挥块体的抗压强度,提高砌体承载力的重要保证。
网状配筋砖砌体的受压性能跟无筋砌体存在差别,分为三个受力阶段:第一阶段,随荷载增加,单砖内出现第一批裂缝,跟无筋砌体相同,但出现裂缝时的荷载约为破坏荷载的60%~75%,较无筋砌体高;第二阶段,随荷载增加,裂缝数量增加,但其发展缓慢,纵向裂缝受到横向钢筋的约束,不能沿高度方向形成连续裂缝,这与无筋砌体受压有较大的不同;第三阶段,荷载增加到破坏荷载时,砌体内部砖严重开裂被压碎,构件破坏。此阶段一般不会像无筋砌体那样形成1/2砖的竖向小柱体,砖的强度得以较充分的发挥
网状配筋砖砌体受压构件的承载力按下列公式计算

网状配筋砖砌体受压构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偏心距超过截面核心范围,对矩形截面即

时,或偏心距未超过截面核心范围,但构件的高厚比β>16时,不宜采用网状配筋砖砌体构件;
②对矩形截面构件,当轴向力偏心方向的截面边长大于另一方向的边长时,除按偏心受压计算外,还应对较小边长方向按轴心受压进行验算。
③当网状配筋砖砌体下端与无筋砌体交接时,尚应验算无筋砌体的局部受压承载力。 网状配筋砖砌体构件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网状配筋砖砌体中的体积配筋率,不应小于0.1%,并不应大于1%;
②采用钢筋网时,钢筋的直径宜采用3mm~4mm;
③钢筋网中钢筋的间距,不应大于120mm,并不应小于30mm;
④钢筋网的间距,不应大于五皮砖,并不应大于400mm;
⑤网状配筋砖砌体所用的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钢筋网应设置在砌体的水平灰缝中,灰缝厚度应保证钢筋上下至少各有2mm厚的砂浆层。
组合砖砌体构件
当荷载偏心距较大超过截面核心范围,无筋砌体承载力不足而截面尺寸又受到限制时,可采用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面层或钢筋砂浆面层组成的组合砖砌体构件,如图3.5.2所示。近年来,我国在对砌体结构房屋进行增层或改造过程中,当原有的墙、柱承载力不足时,也常在砖砌体构件表面做钢筋混凝土面层或钢筋砂浆面层形成组合砖砌体,以提高原有构件的承载力。如图3.5.3所示。

图3.5.2 组合砖砌体构件截面

图3.5.3 混凝土或砂浆面层组合墙
在组合砖砌体中,砖可吸收混凝土中多余的水分,使混凝土的早期强度较高,而在构件中提前发挥受力作用。对砂浆面层也有类似的性能。
组合砖砌体构件在轴心压力作用下,首批裂缝发生在砌体与混凝土或砂浆面层的连接处。当压力增大后,砖砌体内产生竖向裂缝,但因受面层的约束发展较缓慢。当组合砖砌体内的砖和混凝土或砂浆面层被压碎或脱落,竖向钢筋在箍筋间压屈,组合砖砌体随即破坏。试验表明,在组合砖砌体中,砖砌体与钢筋混凝土或砂浆面层能够较好的共同受力,但水泥砂浆面层中的受压钢筋应力达不到屈服强度。
承载力计算:
(1)组合砖砌体轴心受压构件的承载力按下式计算:
N≤φcom( ƒA + ƒcAc + ηsƒy’As’ )
(2)组合砖砌体偏心受压构件(如图3.5.4)的承载力按下列公式计算:
N≤ƒA’ + ƒcAc + ηsƒy’As’ - σsAs
NeN≤ƒSs + ƒcSc,s + ηsƒy’As’ - σsAs( h0 - as’ )
ƒSN + ƒcSc,N + ηsƒy’As’ eN’- σsAseN=0
eN=e + ea + ( h/2 - as )
eN=e + ea - ( h/2 - as )
ea=β2h/2200( 1 - 0.022β )

图3.5.4 组合砖砌体偏心受压构件
(a)小偏心受压;(b)大偏心受压
组合砖砌体构件的构造应符合相应的规定。
课题三 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组合墙
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组合墙,是在砖墙中间隔一定距离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在各层楼盖处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使砖墙与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圈梁组成一个整体结构共同受力,如图3.5.5所示。

图3.5.5 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组合墙截面
试验研究和工程实践表明,在砖墙中加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圈梁,可以显著提高砖砌体墙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的能力。
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组成的组合砖墙,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由于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不同,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之间将发生内力重分布,砖砌体承担的荷载减少,而构造柱承担荷载增加。此外,砌体中的圈梁与构造柱组成的“弱框架”对砌体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不但可提高墙体的承载能力,而且可增加墙体的受压稳定性。同时,试验与分析表明 ,构造柱的间距是影响组合砖墙承载力最主要的因素,当构造柱的间距在2m左右时,柱的作用可得到较好的发挥;当为4m时,对墙受压承载力影响很小。
组合砖墙的轴心受压承载力按下列公式计算。
N≤φcom[ ƒA + η( ƒcAc + ƒy’As’ ) ]

式中 φcom--组合砖墙的稳定系数;
η--强度系数,当l/bc小于4时取等于4;
l--沿墙长方向构造柱的间距;
bc--沿墙长方向构造柱的宽度;
A--扣除孔洞和构造柱的砖砌体截面面积;
Ac--构造柱的截面面积。
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组合墙的材料和构造应符合相应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