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汤用彤之《印度哲学史略》

汤用彤. 印度哲学史略. ISBN: 978-7-301-16805-9

这次读印度哲学史算是给自己的读哲学史计划画上一个阶段性的休止符。之前已经比较系统地读过了西方哲学史的入门,同时还了解了一点世界哲学史。而所谓的“世界哲学史”中除了欧洲和阿拉伯的哲学外,也就古代中国哲学和古代印度哲学比较成体系。中国哲学方面读过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简史》,印度哲学方面除了看《世界哲学简史》了解的一点以外就没有其他了解,所以这次找了这本书来读。

比较可惜的是,印度哲学史中有大量梵文音译词我不太懂,加上作者论述简略,行文半文半白,这本书我其实没有看得太懂,只是粗略有一个印象。如果说欧洲发展有一个作为原点的参照物的话,那么这个参照物就是古希腊哲学,在中国这个参照物就是儒家,到了印度这个参照物则是佛教。基本上印度哲学从时间上来分可以分前佛教时代,佛教产生后的时代两大时代。而佛教产生后则主要可以分为佛教哲学和非佛教哲学两大类。而且研究这些佛教与非佛教哲学的文献还大都是佛教典籍(例如各种《阿含经》)。

在前佛教时代,印度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于吠陀和梵书。所谓“吠陀”其实类似于现今 的“学说”,“明白”等词,“某某吠陀”不妨理解为是“某某学”。吠陀和梵书的产生大约是在雅利安入侵之后,所以这些吠陀中大多取材于雅利安神话。至于再早的哈拉巴文化,本书则没有论及。吠陀和梵书时代的哲学主要是一些带有原始神话色彩的宗教哲学。其一重要产物就是一套伴随种姓分化而来的把种姓制度合理化的说辞。

佛教产生后的时代,印度哲学百家争鸣。根据是否支持种姓制度分为婆罗门信仰和沙门信仰。其中婆罗门信仰维护种姓制度,而包括佛教在内的沙门信仰则反对种姓制度。但对于佛教来说,其他非佛教哲学都是“外道”。佛经在谈及佛教初创时的思想环境时有“六师外道”之说。

印度哲学和佛教哲学中有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点就是古印度逻辑学或者说因明学的发展。之前读的《因明论稿》关于陈那,法称等人的内容这本书里也有,只不过更为简略。这本书在这方面比较有价值的点是对非佛教因明学传统也做了分门别类的介绍。


求点赞,求收藏,求分享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微信搜索:知则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