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科举制与中国文化》

唐代科举:发展奠基 英雄入彀

2.1科举科目的嬗变

唐朝科举制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种。制科为选拔”非常人才“而举行的不定期的非常规考试,常科即规定时期的常规考试,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和明算等。秀才科难度比较大,报考人数少被取消;明经即考儒家经典,多为下层官吏的选拔,比较容易考上;进士科是最重要的学科,也是认可度比较高的,难度较大,有句俗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进士科至唐以后一直是最重要的学科;明法、明书、明算是为了招专门人才,即法律、书法、数学人才。

2.2报考与“二李纷争”

这段主要介绍了唐科举制从报考到放榜的一个过程。
报考:考生分两种,一种为生徒即中央官学系统和州县官学的在校生,他们不需要提供身份证明,另外一种为乡贡即不通过学校教育而在私学或完全自学成材的青年,他们需要“怀牒自列于州县”(牒:家庭状况,包括籍贯、父祖三代的名讳、年龄、相貌、所习本经等)
应试:乡贡考生参加州县府的解试考试(乡试),考中的(乡贡进士)送到礼部同生徒一起参加考试。
【主考:吏部(吏部考功司郎中:从六品)转到礼部(礼部侍郎:正四品下),正式考试为正月或者二月,在尚书省都堂。考试时间:上午5点到7点至下午5点到7点】
录取、放榜:金榜(黄纸)提名、捷报

2.3通榜与行卷

唐代科举考试与推举并存。韦陟认为通过一场考试就定结果不太公平,就采取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即考生需要将自己平时所作诗文上交,这一做法称为“省卷”。(宋废除)
通榜:科举考试之前,主考官则根据推荐达官贵人预先初步确定录取名单,这份名单一般不会与最后录取名单会有很大的差异。(弊端:走后门、诗文代写)(宋废除)
求知己:行卷(自己的诗文作品)目的是得到一些达官贵人的推荐。(1000人左右报考,进士科录取10到20几个人)(弊端:导致一些有才华的人如果得不到有力的推荐,可能就会被埋没)

2.4行卷的影响

对读书人的影响:行卷是一种内心的煎熬,有的甚至无法将自己的行卷交予达官贵人,也有很多读书人弄虚作假,这些都是行卷不利的影响。
通榜和行卷对唐代政治的影响:主考官和考生的利益关系(座主与门生),朋党关系(削弱中央集权)。
文学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学(诗赋)的发展。

2.5放榜后的庆祝活动

曲江宴(长安城东南角)、杏园探花(采摘杏花、芍药)、慈恩寺雁塔题名
元明清题名碑:现存在北京国子监

2.6武举制度

武则天时期创立了武举(尚武之风),但历史上影响不大。
轻视的原因:1、历代统治者对兵权的警惕性以及武备人才选拔的特殊性,对武举实际上采取一种轻视的态度,上行下效。2、考试内容考武艺,书面考试比重越来越小。文化素质低、道德素质不好。3、重文轻武。
郭子仪、戚继光、吴三桂

2.7唐代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制称为一项集文化、教育、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功能的基本制度。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