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为大家整理的民事执行主题相关的10篇毕业论文文献,包括5篇期刊论文和5篇学位论文,为民事执行选题相关人员撰写毕业论文提供参考。
1.[期刊论文]民事执行参与分配制度分析
期刊:《法制与社会》 | 2021 年第 008 期
摘要:参与分配程序基本上可以视为我国民事执行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解决金钱债券执行竞合的一种方法表现,又可以以理解为在公民以及其他组织资不具备抵债资格下,为其他债权人提供可以实现债权途径的一种手段方式.但是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国内参与分配的制度在司法解释方面存在滞后性问题,同时在可操作性方面表现较差,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容易暴露诸多弊端问题,亟待解决.针对于此,本文主要对民事执行参与分配制度的相关问题以及优化措施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期可以给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民事执行程序;参与分配制度;现状;优化措施
链接: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legal-system-society_thesis/0201288353381.html
---------------------------------------------------------------------------------------------------
2.[期刊论文]"审执分离"语境下我国民事执行模式的分析与重构
期刊:《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1 年第 001 期
摘要:法谚有云:"法律之生命在于执行."多年来,"执行难"一直是困扰我国法院系统的"顽疾",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颇具争议的话题之一.民事执行权与民事审判权如同鸟之双翼,是法律权威的关键载体."执行难"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执行效率低下、程序混乱"等现象也折射出一个根本原因——我国民事执行模式方面存在不足.在"审执分离"语境下,反思现行民事执行模式的弊端,探索"裁执分离"的新路径.
关键词:民事执行权;权力配置;模式重构
---------------------------------------------------------------------------------------------------
3.[期刊论文]民事执行回转制度的法系意识考察及立法启示
期刊:《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 2021 年第 003 期
摘要:从法系意识上考察,民事执行回转制度以同一程序和判决对当事人间争讼法律关系进行最终调整为设置目的,执行回转关系建立在实体法规定的不当得利之债基础之上,执行回转案件处理采用"审执分立"的程序构造.然而现行民事执行回转在制度设计上严重违背了这种法系意识,以致在司法实践中不能充分发挥排除另诉的固有功能以及对被执行财产进行事后救济的制度性功效.目前《民事强制执行法》的起草者拟通过增设执行回转之诉、促成"审执一体化"程序构造的法定化,以改《民事诉讼法》设定的执行回转制度.但这样的制度设计因进一步乖离法系意识,将有可能更加深化现有问题的解决难度.于立法论上的结论而言,宜从法系意识上考察民事执行回转制度的法理基础及特质,审慎研判增设民事执行回转之诉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明确执行回转的实体法基础,并复原"审执分立"程序构造.
关键词:执行回转;最终调整说;不当得利;审执分立
---------------------------------------------------------------------------------------------------
4.[期刊论文]民事执行立案检察监督实务分析
期刊:《中国检察官》 | 2021 年第 004 期
摘要:法律不仅赋予了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民事执行的权利,同时也赋予了人民法院对民事执行立案申请进行审查的职责.因此,符合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条件的执行申请人民法院应当在规定期限内予以受理立案,以保障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申请执行人合法权利通过强制执行程序得以尽快实现.同时,人民法院受理执行案件时必须严格审查执行申请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条件,以避免强制执行权侵害到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对人民法院民事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因此,对执行立案进行法律监督是其中应有之义.加强民事执行立案检察监督,准确分析和把握民事执行立案检察监督节点,不仅有利于规范人民法院民事执行立案工作,同时可以从源头治理的角度促进解决执行难.
关键词:执行立案;检察监督节点;实务分析
链接: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the-chinese-procurators_thesis/0201288650148.html
---------------------------------------------------------------------------------------------------
5.[期刊论文]中国民事执行难问题的再解读——法院权能的视角
期刊:《南大法学》 | 2021 年第 001 期
摘要:在法律治理化背景下,中国法院是国家能力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取决于自身权能的强弱。我国民事案件执行难的根源在于法院权能不足,具体表现在资源汲取权能、组织协作权能、正当化权能和强制权能四个维度。集中清理活动中法院的自我政治化、行政化,模糊权力边界,扩大参与主体范围,以及执行方式的灵活性和执行目标的民生导向等,从不同层面补足了法院权能,促成执行联动的新格局。这种非常规的运动式执行活动暂时消解了执行难问题,却导致政治吸纳司法的非预期后果。执行难的最终化解依赖于常规执行中法院权能的补强,尤其是法院政治地位的提高,而非固守审执分离、司法独立、当事人主义执行模式等理论信条。要排除执行乱的话语干扰,厘清法院执行工作的责任边界,以实现民事执行工作的理性回归。
关键词:执行难;法院权能;集中清理;政治吸纳司法
链接: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detail_thesis/0201288339606.html
---------------------------------------------------------------------------------------------------
6.[学位论文]我国民事执行财产调查制度研究
目录
著录项
学科:法律(法学)
授予学位:硕士
年度:2020
正文语种:中文语种
链接: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degree-domestic_mphd_thesis/020316029688.html
---------------------------------------------------------------------------------------------------
7.[学位论文]民事执行参与分配制度研究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一、民事执行参与分配制度概述
(一)民事执行参与分配制度的概念与适用条件
1.民事执行参与分配制度的概念
2.民事执行参与分配制度的适用条件
(二)民事执行参与分配制度与执行竞合、破产的关系
1.民事执行参与分配制度与执行竞合的关系
2.民事执行参与分配制度与破产的关系
(三)民事执行参与分配制度的内核精神和外部作用
1.参与分配的内核精神
2.参与分配的外部作用
二、民事执行参与分配制度的比较研究
(一)域外国家和地区的民事执行参与分配制度
1.优先主义的代表国家
2.平等主义的代表国家
3.折衷主义的代表国家和地区
(二)域外立法例的比较与评析
1.域外参与分配制度的比较
2.域外参与分配制度的启示
三、我国民事执行参与分配制度的现状考察
(一)我国民事执行参与分配制度的立法现状
(二)我国民事执行参与分配制度的司法现状
1.参与分配的申请主体
2.无法清偿债务的客观标准
3.债权的清偿顺位
4.申请参与分配的时间节点
(三)我国民事执行参与分配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申请适用的主体过于狭窄
2.不能偿还债务的认定标准过于严格
3.债权的清偿顺位不明确
4.申请参与分配的时间节点不明确
5.分配原则不确定
6.法院公告制度不完善
7.救济措施缺乏
四、完善我国民事执行参与分配制度的建议
(一)完善我国民事执行参与分配制度的具体建议
1.适当扩大参与分配的主体
2.明确受偿顺位及标准
3.釆取主观的“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的认定标准
4.明确参与分配的时间节点
5.建立折衷主义的分配原则
(二)完善我国民事执行参与分配制度的配套措施
1.完善法院主动公告告知制度
2.完善参与分配异议处理救济程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 谢
著录项
学科:法律(非法学)
授予学位:硕士
年度:2020
正文语种:中文语种
链接: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degree-domestic_mphd_thesis/020315850413.html
---------------------------------------------------------------------------------------------------
8.[学位论文]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研究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的来源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2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概述
2.1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理论基础
2.1.1 权利救济论
2.1.2 权力监督论
2.2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界定
2.2.1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概念和性质
2.2.2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特征
2.3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价值
2.3.1 有利于规范法院的执行权
2.3.2 有利于维护当事人和案外人的权益
2.3.3 有利于完善检察监督体系
3 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现状
3.1 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立法现状
3.1.1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立法演进
3.2 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司法现状
3.3 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
3.3.1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方式有待明确
3.3.2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范围不明确
3.3.3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程序不完备
4 域外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比较与借鉴
4.1 英美法系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
4.1.1 英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
4.1.2 美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
4.2 大陆法系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
4.2.1 法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
4.2.2 俄罗斯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
4.3 域外立法对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启示
5 完善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建议
5.1 明确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方式
5.1.1 检察建议
5.1.2 抗诉
5.1.3 纠正违法通知书
5.2 明确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范围
5.2.1 违法执行行为
5.2.2 不当执行行为
5.2.3 消极执行行为
5.3 完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程序
5.3.1 规范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启动程序
5.3.2 规范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审查程序
5.3.3 规范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异地执行及执行复议管辖
5.4 加强监督队伍的专业化能力
5.4.1 坚持正确理念指引建立检法沟通协调机制
5.4.2 建立检察机关信息保障机制
5.4.3 建立起检察建议落实、回馈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著录项
学科:法律(法学)
授予学位:硕士
年度:2020
正文语种:中文语种
链接: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degree-domestic_mphd_thesis/020315657597.html
---------------------------------------------------------------------------------------------------
9.[学位论文]民事执行难问题研究
目录
封面
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文章主要内容
第一章民事执行难现状
二、全国法院近年首次执行案件“实际执结率低”的结案情况
第二节执行难的具体表现
一、寻找被执行人难
二、查找被执行财产难
三、特定财产执行受限
四、识别规避执行难
本章小结
第二章民事执行难问题成因
第一节诚信意识与法治观念的缺失
一、社会诚信意识淡薄
二、当事人法治观念的缺乏
第二节民事执行立法滞后
一、民事执行法律规范粗疏
二、民事执行单独立法的缺失
第三节执行管理体制不完善
一、执行机构设置不合理
二、执行队伍建设水平不高
本章小结
第三章民事执行难问题解决路径
第一节加快强制执行单独立法
一、强制执行单独立法的必要性
二、我国强制执行法的立法构想
第二节推动执行体制改革
一、执行权配置比较法研究
二、推进我国执行体制良向改革
第三节完善助力于执行的相关协助机制
一、建立社会统一的信用体系
二、建立律师辅助执行分流机制
三、强化正向宣传引导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著录项
学科:诉讼法学
授予学位:硕士
年度:2020
正文语种:中文语种
链接: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degree-domestic_mphd_thesis/020315690063.html
---------------------------------------------------------------------------------------------------
10.[学位论文]民事执行请求权转移研究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 论
一、民事执行请求权及其转移
(一)民事执行请求权转移概念
1.民事执行请求权
2.民事执行请求权转移
(二)民事执行请求权构成的学说
1.抽象请求权说
2.具体请求权说
3.折衷说
(三)民事执行请求权的权利体系
(四)民事执行请求权转移的法理基础
1.既判力与执行力的关系
2.执行力主观范围的扩张
二、民事执行请求权转移的比较研究
(一)实行执行文制度的国家
(二)未实行执行文制度的地方
(三)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三、我国民事执行请求权转移的现状与问题
(一)民事执行请求权转移的适格主体
1.适格主体的立法现状
2.适格主体的司法现状
3.适格主体的理论研究现状
(二)民事执行请求权转移的审查程序
1. 审查程序的立法现状
2.审查程序的司法现状
3.审查程序的理论研究现状
(三)民事执行请求权转移的救济
1.救济途径的立法现状
2.救济途径的司法现状
3.救济途径的理论研究现状
四、完善我国民事执行请求权转移规定的建议
(一)健全民事执行请求权转移的程序
1.申请民事执行请求权转移的适格主体
2.民事执行请求权转移程序的要件审查
3.民事执行请求权转移的限制
(二)完善民事执行请求权转移的程序性救济规则
1.应细化执行异议与复议的受案范围
2.拓宽执行异议与复议的提起形式
3.统一执行异议与复议的审查机构
4.完善执行异议与复议的审查程序
5.合理制约执行异议与复议程序
(三)完善民事执行请求权转移的实体性救济
1.许可执行之诉
2.债务人异议之诉
结 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著录项
学科:法律(法学)
授予学位:硕士
年度:2020
正文语种:中文语种
链接: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degree-domestic_mphd_thesis/020315849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