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余华
余华在《活着》的自序中写道: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正如他所说,小说的主人公福贵有着对苦难异于常人的承受能力和乐观态度,他的一生经历了自己的大起大落,经历的身边的人失而复得和最终一个个离他而去,当最终他世界上的亲人一个不剩的时候,他也变成了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他的生活再也不会有亲人逝去的苦难了。他买了一头牛陪伴他,把它当成自己死去的亲人们,他的一生正如他唱到的那样——“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活着》里面很少有煽情的情节,每一个悲剧都如实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是通过人物的行为举止和内心想法感受到悲剧之中的痛苦。每个人物的死都只是短短数语,有庆死的时候只是脑袋一歪摔在地上,凤霞死的时候只是说生下孩子后大出血,天黑前断了气,家珍就更描述的更简单了——凤霞死不到三个月,家珍也死了。这些重要的人物死时的描述在小说中都异常平白简单,像是在讲一件平常的事,这就是余华笔触中残忍的一面,他使每个读者都感受到了亲人死去般的无助和麻木,生老病死本就是人生的必然,没有必要渲染和煽情,但读来却显得异常沉重。
这本书阅读了数次,每次阅读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活着》之所以成为经典,一定有其作为优秀经典小说该有的品质。余华讲了一个苦难堆砌的悲剧故事,太过戏剧化而看似用力过猛,而实际上他是在讲一个成年人的寓言,他讲出了一个我们都能懂的人生道理,也传递给了我们最朴实有用的生存态度。
活着,在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时间创造了诞生和死亡,创造了幸福和痛苦,创造了平静和动荡,创造了记忆和感受,创造了理解和想象,最后创造了故事和神奇。 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