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java ioctl_解读Android LOG机制的实现

Android提供了用户级轻量的LOG机制,它的实现贯穿了Java,JNI,本地c/c++实现以及LINUX内核驱动等Android的各个层次,而且足够简单清晰,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解读案例。本系列文章针对LOG机制的内部实现机理进行解读,本文是系列的第一篇,解读LOG机制的实现架构。

(1)LOG的实现架构

LOG的运行环境

下图是Android官方网站上给出的Android的Debug环境。

aeac69d3dc2208779f21bd6bb41b7aef.gif

Android的LOG机制当然也在这个环境中运行。我们重点关注Emulator和Device上运行的部分,App VMs产生LOG信息,并与ADB Device Daemon交互输出这些信息,而ADB Device Daemon又通过相应的协议通过USB(Device)或本地连接(Emulator),与PC上运行的ADB Host Daemon交互,通过PC上的调试工具呈现给用户。JDWP Debugger、DDMS、ADB Host Daemon以及ADB Device Daemon之间的交互与其使用的协议,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本文讨论的内容运行在Emulator/Device上,产生LOG信息,并通过程序LogCat输出。

LOG的实现架构

Android中LOG的实现架构如下图所示,这基本上也是Android的某个模块实现各个层次的经典架构。

1ca16f685547efa6ba1a33e6b6b29892.gif

Android应用程序通过Framework提供的机制操作;Java领域需要本地c/c++提供服务的地方,通过JNI实现;JNI调用底层库;库函数通过操作映射的设备文件操作设备,LINUX kernel中的Driver完成相应的操作。另外,抛开Java和JNI,LINUX上用户域的c/c++程序,也可以通过操作设备文件来完成。

Android的LOG也是这样实现的,并将在本系列文章中分别讲述。应用程序通过android.util.Log里的各种静态方法,输出LOG信息[系列之二中具体讲述];Log通过JNI接口调用c/c++的实现,而本地实现的写LOG,也基本就是写信息到设备文件[系列之三中具体讲述];设备文件是Android为了LOG机制而写的LINUX的一个轻量级的驱动logger[系列之四中具体讲述];LOG信息的显示可以是Emulator/Device上运行的LogCat程序[系列之五中具体讲述];另外,Android的本地实现库也可利用现有机制,在c/c++的空间 直接输出LOG[系列之六中具体讲述]。

(2)JAVA域输出LOG

LOG输出帮助类

Android的Java程序通过android.util.Log类来输出Log,下图列出了我们常用的Log的静态方法。

066cf041dc31b13932efbb0194671d6b.png

一般,要输出Log信息,可直接调用Log.v()/Log.d()/Log.i()/Log.w()/Log.e()等类方法。这里之所以有这么多有区分的方法,这也是Log的分类。Log的分类就如同Log的静态常量成员定义的那样,而Log的优先级按照数字大小排列,数字大的优先级高。而Log.wtf()记录的则是非常致命的FAULT信息(What  a Terrible Failure),报这个错误,不光是在Log里记录,还要在界面上有提示,并可能杀死当前的进程。

有了这些分类,如果要输出的LOG优先级低于当前设置的优先级,则该Log信息不会显示。一般的,在Java程序中用Log的方法打印Log之前,应先用isLoggable()判断一下,该级别是否能被记录。

另外,用Log.println()能达到与Log.v()/Log.d()/…等方法同样的输出效果,只是在用它时,要指定对应的优先级。

类Log的实现

类android.util.Log的实现是比较简单的。

47078a1e157d38dfa5a72d9fde95591a.gif

类android.util.Log的构造函数是私有的,并不会被实例化,只是提供了静态的属性和方法。

而android.util.Log的各种Log记录方法的实现都依赖于native的实现println_native(),Log.v()/Log.d()/Log.i()/Log.w()/Log.e()最终都是调用了println_native()。如Log.d()的实现:

public static int d(String tag, String msg) {

return println_native(LOG_ID_MAIN, DEBUG, tag, msg);

}

Native方法println_native()是通过JNI在c/c++中实现的,详情参阅本系列之三:JNI及c/c++ 域写设备文件。

(3)JNI及c/c++域写设备文件

类Log的JNI实现

由前文知道,类android.util.Log有两个Native方法,需要通过JNI在c/c++中实现。

public static native boolean isLoggable(String tag, int level);

public static native int println_native(int bufID,

int priority, String tag, String msg);

这两个方法是在frameworks/base/core/jni/android_util_log.cpp中实现的。如何实现JNI的,在这里不做表述。不过最终这两个方法分别转入了下列两个c/c++函数的调用。

static jboolean android_util_Log_isLoggable(JNIEnv* env, jobject clazz, jstring tag, jint level)

static jint android_util_Log_println_native(JNIEnv* env, jobject clazz,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IOCTL_READ_PCI_CONFIG 和 IOCTL_WRITE_PCI_CONFIG 是用于读写PCI设备配置空间的Windows I/O控制码。 以下是它们的实现示例: ```c // 读取PCI设备配置空间 BOOL ReadPCIConfig(HANDLE hDevice, DWORD dwBus, DWORD dwSlot, DWORD dwFunction, LPVOID lpBuffer, DWORD dwBytesToRead) { // 构造PCI配置空间的地址 DWORD dwAddress = 0x80000000 | (dwBus << 16) | (dwSlot << 11) | (dwFunction << 8); // 构造输入缓冲区 PCI_CONFIG_INPUT input = {0}; input.dwAddress = dwAddress; input.dwBytesToRead = dwBytesToRead; // 构造输出缓冲区 PCI_CONFIG_OUTPUT output = {0}; // 发送IOCTL请求 DWORD dwBytesReturned = 0; BOOL bSuccess = DeviceIoControl(hDevice, IOCTL_READ_PCI_CONFIG, &input, sizeof(input), &output, sizeof(output), &dwBytesReturned, NULL); // 将结果拷贝到输出缓冲区 if (bSuccess) { memcpy(lpBuffer, output.bResult, dwBytesToRead); } return bSuccess; } // 写入PCI设备配置空间 BOOL WritePCIConfig(HANDLE hDevice, DWORD dwBus, DWORD dwSlot, DWORD dwFunction, LPCVOID lpBuffer, DWORD dwBytesToWrite) { // 构造PCI配置空间的地址 DWORD dwAddress = 0x80000000 | (dwBus << 16) | (dwSlot << 11) | (dwFunction << 8); // 构造输入缓冲区 PCI_CONFIG_INPUT input = {0}; input.dwAddress = dwAddress; input.dwBytesToWrite = dwBytesToWrite; memcpy(input.bData, lpBuffer, dwBytesToWrite); // 发送IOCTL请求 DWORD dwBytesReturned = 0; BOOL bSuccess = DeviceIoControl(hDevice, IOCTL_WRITE_PCI_CONFIG, &input, sizeof(input), NULL, 0, &dwBytesReturned, NULL); return bSuccess; } ``` 这里的 `PCI_CONFIG_INPUT` 和 `PCI_CONFIG_OUTPUT` 是自定义的结构体,定义如下: ```c typedef struct _PCI_CONFIG_INPUT { DWORD dwAddress; // PCI配置空间的地址 DWORD dwBytesToRead; // 要读取的字节数 DWORD dwBytesToWrite; // 要写入的字节数 BYTE bData[256]; // 数据缓冲区 } PCI_CONFIG_INPUT, *PPCI_CONFIG_INPUT; typedef struct _PCI_CONFIG_OUTPUT { BYTE bResult[256]; // 数据缓冲区 } PCI_CONFIG_OUTPUT, *PPCI_CONFIG_OUTPUT; ``` 在实际使用中,需要先打开一个PCI设备的句柄,然后通过该句柄调用 `ReadPCIConfig` 和 `WritePCIConfig` 函数进行读写操作。其中,`dwBus`、`dwSlot` 和 `dwFunction` 分别表示PCI设备的总线号、插槽号和功能号,`lpBuffer` 表示数据缓冲区的指针,`dwBytesToRead` 和 `dwBytesToWrite` 分别表示要读取和写入的字节数。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