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与网络常见面试题

1、Http和Https的区别

  Http协议运行在TCP之上,明文传输,客户端与服务器端都无法验证对方的身份;Https是身披SSL(Secure Socket Layer)外壳的Http,运行于SSL上,SSL运行于TCP之上,是添加了加密和认证机制的HTTP。二者之间存在如下不同:

  • 端口不同:Http与Http使用不同的连接方式,用的端口也不一样,前者是80,后者是443;
  • 资源消耗:和HTTP通信相比,Https通信会由于加减密处理消耗更多的CPU和内存资源;
  • 开销:Https通信需要CA证书,而证书一般需要向认证机构购买;
  • 数据传输:Http数据未加密,采用明文传输,安全性查,而Https传输过程中采用ssl加密,安全性较好

2、对称加密与非对称加密

  对称密钥加密:是指加密和解密使用同一个密钥的方式,加密速度快,这种方式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密钥发送问题,即如何安全地将密钥发给对方;典型对称加密算法:DES、AES

  非对称加密:密钥成对出现(私钥、公钥),私钥只有自己知道,不在网络中传输;而公钥可以公开,发送密文的一方使用对方的公钥进行加密处理,对方接收到加密信息后,使用自己的私钥进行解密。相比对称加密速度较慢,典型的非对称加密算法有:RSA、DSA

       总结:由于非对称加密的方式不需要发送用来解密的私钥,所以可以保证安全性;但是和对称加密比起来,它非常的慢,所以我们还是要用对称加密来传送消息,但对称加密所使用的密钥我们可以通过非对称加密的方式发送出去。常见的Https的加密机制是一种共享密钥加密和公开密钥加密并用的混合加密机制

3、Get和Post请求区别

        Http请求共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方法描述
GET向特定资源发送请求,查询数据,并返回实体
POST向指定资源提交数据进行处理请求,可能会导致新的资源建立、已有资源修改
PUT向服务器上传新的内容
HEAD类似GET请求,返回的响应中没有具体的内容,用于获取报头
DELETE请求服务器删除指定标识的资源
OPTIONS可以用来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来测试服务器的功能性
TRACE回显服务器收到的请求,用于测试或诊断
CONNECTHTTP/1.1协议中预留给能够将连接改为管道方式的代理服务器

        get和post区别:  

  • 从功能上讲,GET一般用来从服务器上获取资源,POST一般用来更新服务器上的资源;
  • 从REST服务角度上说,GET是幂等的,即读取同一个资源,总是得到相同的数据,而POST不是幂等的,因为每次请求对资源的改变并不是相同的;进一步地,GET不会改变服务器上的资源,而POST会对服务器资源进行改变;
  • 从请求参数形式上看,GET请求的数据会附在URL之后,对所有人可见,即将请求数据放置在HTTP报文的请求头中,以?分割URL和传输数据,参数之间以&相连。而且会对其进行编码,如果数据是英文字母/数字,原样发送;否则,会将其编码为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MIME 字符串(例如空格会转换为+,而中文/其他字符,则直接把字符串用BASE64加密,得出如:%E4%BD%A0%E5%A5%BD,其中%XX中的XX为该符号以16进制表示的ASCII);POST请求会把提交的数据则放置在是HTTP请求报文的请求体中。
  • 就安全性而言,POST的安全性要比GET的安全性高,因为GET请求提交的数据将明文出现在URL上,而且POST请求参数则被包装到请求体中,相对更安全。
  •  从请求的大小看,GET请求的长度受限于浏览器或服务器对URL长度的限制,允许发送的数据量比较小,最长2kb,而POST请求则是没有大小限制的。
  • 从缓存上看,Get请求能被缓存,而Post不能。

4、Http常见响应状态码

  • 1×× (Continue): 请求处理中,请求已被接受,正在处理
  • 200 (OK) : 请求成功,请求被成功处理

3×× : 重定向,要完成请求必须进行进一步处理

  •         301 (Moved Permanently ): 永久性重定向
  •         302 (Found):暂时性重定向
  •         304 (Not Modified): 已缓存,简单的表达就是客户端已经执行了GET,但文件未变化。

4×× : 客户端错误,请求不合法

  •         400 (Bad Request):Bad Request,请求有语法问题
  •         403 (Forbideen):拒绝请求
  •         404 (Not Found):客户端所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5×× : 服务器端错误,服务器不能处理合法请求

  •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服务器内部错误
  •         502 (Bad Gateway):作为网关或者代理服务器尝试执行请求时,从远程服务器接收到了无效的响应
  •         503 (Service Unavailable): 服务不可用,无法访问

5、从浏览器输入网址到获得页面的过程

  1. 浏览器查询 DNS,获取域名对应的IP地址:具体过程包括浏览器搜索自身的DNS缓存、搜索操作系统的DNS缓存、读取本地的Host文件和向本地DNS服务器进行查询等。对于向本地DNS服务器进行查询,如果要查询的域名包含在本地配置区域资源中,则返回解析结果给客户机,完成域名解析(此解析具有权威性);如果要查询的域名不由本地DNS服务器区域解析,但该服务器已缓存了此网址映射关系,则调用这个IP地址映射,完成域名解析(此解析不具有权威性)。如果本地域名服务器并未缓存该网址映射关系,那么将根据其设置发起递归查询或者迭代查询;
  2. 浏览器获得域名对应的IP地址以后,浏览器向服务器请求建立链接,发起三次握手;
  3. TCP/IP链接建立起来后,浏览器向服务器发送HTTP请求;
  4. 服务器接收到这个请求,并根据路径参数映射到特定的请求处理器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及相应的视图返回给浏览器;
  5. 浏览器解析并渲染视图,若遇到对js文件、css文件及图片等静态资源的引用,则重复上述步骤并向服务器请求这些资源;
  6. 浏览器根据其请求到的资源、数据渲染页面,最终向用户呈现一个完整的页面。

6、Session、Cookie 与 Application

  Cookie和Session都是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保持状态的解决方案,具体来说,cookie机制采用的是在客户端保持状态的方案,而session机制采用的是在服务器端保持状态的方案,application与一个Web应用程序相对应,为应用程序提供了一个全局的状态,所有客户都可以使用该状态。

6.1. Cookie及其相关API:Cookie实际上是一小段的文本信息。客户端请求服务器,如果服务器需要记录该用户状态,就使用response向客户端浏览器颁发一个Cookie,而客户端浏览器会把Cookie保存起来。当浏览器再请求该网站时,浏览器把请求的网址连同该Cookie一同提交给服务器,服务器检查该Cookie,以此来辨认用户状态。服务器还可以根据需要修改Cookie的内容。         

6.2 Session及其相关API:同样地,会话状态也可以保存在服务器端。客户端请求服务器,如果服务器记录该用户状态,就获取Session来保存状态,这时,如果服务器已经为此客户端创建过session,服务器就按照sessionid把这个session检索出来使用;如果客户端请求不包含sessionid,则为此客户端创建一个session并且生成一个与此session相关联的sessionid,并将这个sessionid在本次响应中返回给客户端保存。保存这个sessionid的方式可以采用 cookie机制 ,这样在交互过程中浏览器可以自动的按照规则把这个标识发挥给服务器;若浏览器禁用Cookie的话,可以通过 URL重写机制 将sessionid传回服务器。 

6.3 Application(Java Web中的ServletContext):与一个Web应用程序相对应,为应用程序提供了一个全局的状态,所有客户都可以使用该状态。     

6.4 Session 与 Cookie 的对比

  • 实现机制:Session的实现常常依赖于Cookie机制,通过Cookie机制回传SessionID;
  • 大小限制:Cookie有大小限制并且浏览器对每个站点也有cookie的个数限制,Session没有大小限制,理论上只与服务器的内存大小有关;
  • 安全性:Cookie存在安全隐患,通过拦截或本地文件找得到cookie后可以进行攻击,而Session由于保存在服务器端,相对更加安全;
  • 服务器资源消耗:Session是保存在服务器端上会存在一段时间才会消失,如果session过多会增加服务器的压力。

6、重定向和转发的区别

 重定向:redirect:

​ 地址栏发生变化

​ 重定向可以访问其他站点(服务器)的资源

​ 重定向是两次请求。不能使用request对象来共享数据

​ 转发:forward:

​ 转发地址栏路径不变

​ 转发只能访问当前服务器下的资源

​ 转发是一次请求,可以使用request对象共享数据

7、三次握手与四次挥手

7.1 三次握手:

  1. 第一次握手:Client将标志位SYN置为1,随机产生一个值seq=J,并将该数据包发送给Server,Client进入SYN_SENT状态,等待Server确认。
  2. 第二次握手:Server收到数据包后由标志位SYN=1知道Client请求建立连接,Server将标志位SYN和ACK都置为1,ack=J+1,随机产生一个值seq=K,并将该数据包发送给Client以确认连接请求,Server进入SYN_RCVD状态。
  3. 第三次握手:Client收到确认后,检查ack是否为J+1,ACK是否为1,如果正确则将标志位ACK置为1,ack=K+1,并将该数据包发送给Server,Server检查ack是否为K+1,ACK是否为1,如果正确则连接建立成功,Client和Server进入ESTABLISHED状态,完成三次握手,随后Client与Server之间可以开始传输数据了。          

7.2 四次挥手:

  1. 第一次挥手:Client发送一个FIN,用来关闭Client到Server的数据传送,Client进入FIN_WAIT_1状态。
  2. 第二次挥手:Server收到FIN后,发送一个ACK给Client,确认序号为收到序号+1(与SYN相同,一个FIN占用一个序号),Server进入CLOSE_WAIT(等待关闭)状态。此时TCP链接处于半关闭状态,即客户端已经没有要发送的数据了,但服务端若发送数据,则客户端仍要接收。
  3. 第三次挥手:Server发送一个FIN,用来关闭Server到Client的数据传送,Server进入LAST_ACK状态。
  4. 第四次挥手:Client收到FIN后,Client进入TIME_WAIT状态,接着发送一个ACK给Server,确认序号为收到序号+1,Server进入CLOSED状态,完成四次挥手。         

7.3、为什么TCP链接需要三次握手,两次不可以么,为什么?

       为什么三次:主要是为了建立可靠的通信信道,保证客户端与服务端同时具备发送、接收数据的能力

        为什么两次不行:为了防止已失效的链接请求报文突然又传送到了服务端,因而产生多余的链接,浪费资源。假设客户端发出的连接请求报文并未丢失,而是在某个网络节点长时间滞留了,以致延误到链接释放以后的某个时间才到达Server。这是,Server误以为这是Client发出的一个新的链接请求,于是就向客户端发送确认数据包,同意建立链接。若不采用“三次握手”,那么只要Server发出确认数据包,新的链接就建立了。由于client此时并未发出建立链接的请求,所以其不会理睬Server的确认,也不与Server通信;而这时Server一直在等待Client的请求,这样Server就白白浪费了一定的资源。若采用“三次握手”,在这种情况下,由于Server端没有收到来自客户端的确认,则就会知道Client并没有要求建立请求,就不会建立链接。

7.4、 为什么需要四次挥手?

        因为需要确保客户端与服务端的数据能够完成传输;

7.5、TIME_WAIT是什么状态?

        1. 是为了解决网络的丢包和网络不稳定所带来的其他问题,确保可靠地实现全双工连接的终止。TIME_WAIT状态的持续时间一般是最长分节生命期(MSL, maximum segment lifetime)的两倍,简称为2MSL。假设客户端发送的最后一个ACK丢失,服务端将重传FIN,为了能够收到这个超时重传的FIN,客户端需要TIME_WAIT状态;那TIME_WAIT状态就必须是2MSL了吗?其实这个要看服务端FIN的超时重传时间RTO,如果RTO小于MSL,那TIME_WAIT状态MSL就够了,如果RTO大于2MSL那么TIME_WAIT状态2MSL也是不够的,所以只有RTO在MSL和2MSL之间的时候,TIME_WAIT状态存在的理由1才是TIME_WAIT的时间是2MSL的原因。其实一般情况下,RTO都是远远小于MSL的,但考虑到最糟糕的情况,RTO是为2MSL,所以TIME_WAIT状态为2MSL可以保证最糟糕情况也可以收到超时重传的FIN。

        2. 为了保证本连接持续的时间所产生的所有分组都从网络中消失,也就是保证新建立一个TCP连接时,来自该连接老的重复分组都已经在网络中消失了。假设客户端发送ACK刚刚过了一个MSL时间,而服务端在收到这个ACK之前一瞬间刚好启动超时重传FIN,所以要等这个FIN也消失,就是2MSL了。文中所指的另一个方向的应答应该就是这个超时重传的FIN。

7.6、TIME_WAIT可能存在的问题

        高并发短连接的TCP服务器上,当服务器处理完请求后立刻按照主动正常关闭连接,这个场景下会出现大量socket处于TIME_WAIT状态。如果客户端的并发量持续很高,此时部分客户端就会显示连接不上。

        解决思路:优化内核参数,让服务器能够快速回收和重用那些TIME_WAIT的资源

编辑内核文件/etc/sysctl.conf,加入以下内容:

net.ipv4.tcp_syncookies = 1    %表示开启SYN Cookies。当出现SYN等待队列溢出时,启用cookies来处理,可防范少量SYN攻击,默认为0,表示关闭;
net.ipv4.tcp_tw_reuse = 1      %表示开启重用。允许将TIME-WAIT sockets重新用于新的TCP连接,默认为0,表示关闭;
net.ipv4.tcp_tw_recycle = 1    %表示开启TCP连接中TIME-WAIT sockets的快速回收,默认为0,表示关闭。
net.ipv4.tcp_fin_timeout      %修改系默认的 TIMEOUT 时间

执行 /sbin/sysctl -p 让参数生效:
/etc/sysctl.conf是一个允许改变正在运行中的Linux系统的接口,它包含一些TCP/IP堆栈和虚拟内存系统的高级选项,修改内核参数永久生效。

8、OSI与TCP/IP模型

​ OSI七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 TCP/IP五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8.1 具体介绍:

  • 物理层:参考模型的最低层,也是OSI模型的第一层,实现了相邻计算机节点之间比特流的透明传送,并尽可能地屏蔽掉具体传输介质和物理设备的差异,使其上层(数据链路层)不必关心网络的具体传输介质。
  •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接收来自物理层的位流形式的数据,并封装成帧,传送到上一层;同样,也将来自上层的数据帧,拆装为位流形式的数据转发到物理层。这一层在物理层提供的比特流的基础上,通过差错控制、流量控制方法,使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为无差错的数据链路,即提供可靠的通过物理介质传输数据的方法。
  • 网络层:将网络地址翻译成对应的物理地址,并通过路由选择算法为分组通过通信子网选择最适当的路径。     
  •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在源端与目的端之间提供可靠的透明数据传输,使上层服务用户不必关系通信子网的实现细节。在协议栈中,传输层位于网络层之上,传输层协议为不同主机上运行的进程提供逻辑通信,而网络层协议为不同主机提供逻辑通信。实际上,网络层可以看作是传输层的一部分,其为传输层提供服务。但对于终端系统而言,网络层对它们而言是透明的,它们知道传输层的存在,也就是说,在逻辑上它们认为是传输层为它们提供了端对端的通信,这也是分层思想的妙处。
  • 会话层(Session Layer):会话层是OSI模型的第五层,是用户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接口,负责在网络中的两节点之间建立、维持和终止通信。
  •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数据的编码,压缩和解压缩,数据的加密和解密,表示层是OSI模型的第六层,它对来自应用层的命令和数据进行解释,以确保一个系统的应用层所发送的信息可以被另一个系统的应用层读取。
  •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为用户的应用进程提供网络通信服务

8.2 常见网络服务分层

  • ​ 应用层:HTTP、SMTP、DNS、FTP
  • ​ 传输层:TCP 、UDP
  • ​ 网络层:ICMP 、IP、路由器、防火墙
  • ​ 数据链路层:网卡、网桥、交换机
  • ​ 物理层:中继器、集线器

9. TCP/UDP

9.1 TCP与UDP区别及场景

类型特点性能应用过场景首部字节
TCP面向连接、可靠、字节流传输效率慢、所需资源多文件、邮件传输20-60
UDP无连接、不可靠、数据报文段传输效率快、所需资源少语音、视频、直播8个字节

​ 基于TCP的协议:HTTP、FTP、SMTP

​ 基于UDP的协议:RIP、DNS、SNMP

9.2 TCP协议如何来保证传输的可靠性

        TCP提供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字节流服务。其中,面向连接意味着两个使用TCP的应用(通常是一个客户和一个服务器)在彼此交换数据之前必须先建立一个TCP连接。在一个TCP连接中,仅有两方进行彼此通信;而字节流服务意味着两个应用程序通过TCP链接交换8bit字节构成的字节流,TCP不在字节流中插入记录标识符。对于可靠性,TCP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保证:

  • 数据包校验:目的是检测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任何变化,若校验出包有错,则丢弃报文段并且不给出响应,这时TCP发送数据端超时后会重发数据;
  • 对失序数据包重排序:既然TCP报文段作为IP数据报来传输,而IP数据报的到达可能会失序,因此TCP报文段的到达也可能会失序。TCP将对失序数据进行重新排序,然后才交给应用层;
  • 丢弃重复数据:对于重复数据,能够丢弃重复数据;
  • 应答机制:当TCP收到发自TCP连接另一端的数据,它将发送一个确认。这个确认不是立即发送,通常将推迟几分之一秒;
  • 超时重发:当TCP发出一个段后,它启动一个定时器,等待目的端确认收到这个报文段。如果不能及时收到一个确认,将重发这个报文段;
  • 流量控制:TCP连接的每一方都有固定大小的缓冲空间。TCP的接收端只允许另一端发送接收端缓冲区所能接纳的数据,这可以防止较快主机致使较慢主机的缓冲区溢出,这就是流量控制。TCP使用的流量控制协议是可变大小的滑动窗口协议。

9.3 TCP拥塞控制

        计算机网络中的带宽、交换结点中的缓存及处理机等都是网络的资源。在某段时间,若对网络中某一资源的需求超过了该资源所能提供的可用部分,网络的性能就会变坏,这种情况就叫做拥塞。拥塞控制就是 防止过多的数据注入网络中,这样可以使网络中的路由器或链路不致过载。注意,拥塞控制和流量控制不同,前者是一个全局性的过程,而后者指点对点通信量的控制。拥塞控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 慢启动:不要一开始就发送大量的数据,先探测一下网络的拥塞程度,也就是说由小到大逐渐增加拥塞窗口的大小;
  • 拥塞避免:拥塞避免算法让拥塞窗口缓慢增长,即每经过一个往返时间RTT就把发送方的拥塞窗口cwnd加1,而不是加倍,这样拥塞窗口按线性规律缓慢增长。        
  • 快重传:快重传要求接收方在收到一个 失序的报文段 后就立即发出 重复确认(为的是使发送方及早知道有报文段没有到达对方)而不要等到自己发送数据时捎带确认。快重传算法规定,发送方只要一连收到三个重复确认就应当立即重传对方尚未收到的报文段,而不必继续等待设置的重传计时器时间到期。         
  • 快恢复:快重传配合使用的还有快恢复算法,当发送方连续收到三个重复确认时,就执行“乘法减小”算法,把ssthresh门限减半,但是接下去并不执行慢开始算法:因为如果网络出现拥塞的话就不会收到好几个重复的确认,所以发送方现在认为网络可能没有出现拥塞。所以此时不执行慢开始算法,而是将cwnd设置为ssthresh的大小,然后执行拥塞避免算法。

9.4 TCP粘包原因和解决方法

​ TCP粘包是指发送方发送的若干包数据到接收方接收时粘成一包。

​ 发送方原因:

​ TCP默认使用Nagle算法(主要作用:减少网络中报文段的数量):

​ 收集多个小分组,在一个确认到来时一起发送、导致发送方可能会出现粘包问题

​ 接收方原因:

​ TCP将接收到的数据包保存在接收缓存里,如果TCP接收数据包到缓存的速度大于应用程序从缓存中读取数据包的速度,多个包就会被缓存,应用程序就有可能读取到多个首尾相接粘到一起的包。

​ 解决粘包问题:

​ 最本质原因在与接收对等方无法分辨消息与消息之间的边界在哪,通过使用某种方案给出边界,例如:

  • 发送定长包。每个消息的大小都是一样的,接收方只要累计接收数据,直到数据等于一个定长的数值就将它作为一个消息。

  • 包尾加上\r\n标记。FTP协议正是这么做的。但问题在于如果数据正文中也含有\r\n,则会误判为消息的边界。

  • 包头加上包体长度。包头是定长的4个字节,说明了包体的长度。接收对等方先接收包体长度,依据包体长度来接收包体

9.5 TCP、UDP报文格式

 TCP报文格式:

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用于寻找发端和收端应用进程。这两个值加上ip首部源端ip地址和目的端ip地址唯一确定一个tcp连接。

序号字段:序号用来标识从T C P发端向T C P收端发送的数据字节流,它表示在这个报文段中的的第一个数据字节。如果将字节流看作在两个应用程序间的单向流动,则 T C P用序号对每个字节进行计数。序号是32 bit的无符号数,序号到达 2^32-1后又从0开始。当建立一个新的连接时,SYN标志变1。序号字段包含由这个主机选择的该连接的初始序号ISN(Initial Sequence Number)。该主机要发送数据的第一个字节序号为这个ISN加1,因为SYN标志消耗了一个序号

确认序号:既然每个传输的字节都被计数,确认序号包含发送确认的一端所期望收到的下一个序号。因此,确认序号应当是上次已成功收到数据字节序号加 1。只有ACK标志为 1时确认序号字段才有效。发送ACK无需任何代价,因为 32 bit的确认序号字段和A C K标志一样,总是T C P首部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看到一旦一个连接建立起来,这个字段总是被设置, ACK标志也总是被设置为1。TCP为应用层提供全双工服务。这意味数据能在两个方向上独立地进行传输。因此,连接的每一端必须保持每个方向上的传输数据序号。

首部长度:首部长度给出首部中 32 bit字的数目。需要这个值是因为任选字段的长度是可变的。这个字段占4 bit,因此T C P最多有6 0字节的首部。然而,没有任选字段,正常的长度是 2 0字节。

标志字段:在T C P首部中有 6个标志比特。它们中的多个可同时被设置为1.
  URG紧急指针(u rgent pointer)有效
  ACK确认序号有效。
  PSH接收方应该尽快将这个报文段交给应用层。
  RST重建连接。
  SYN同步序号用来发起一个连接。这个标志和下一个标志将在第 1 8章介绍。
  FIN发端完成发送任务。

窗口大小:T C P的流量控制由连接的每一端通过声明的窗口大小来提供。窗口大小为字节数,起始于确认序号字段指明的值,这个值是接收端期望接收的字节。窗口大小是一个 16 bit字段,因而窗口大小最大为 65535字节。

检验和:检验和覆盖了整个的 T C P报文段:T C P首部和T C P数据。这是一个强制性的字段,一定是由发端计算和存储,并由收端进行验证。

紧急指针:只有当URG标志置1时紧急指针才有效。紧急指针是一个正的偏移量,和序号字段中的值相加表示紧急数据最后一个字节的序号。 T C P的紧急方式是发送端向另一端发送紧急数据的一种方式。

选项:最常见的可选字段是最长报文大小,又称为 MSS (Maximum Segment Size)。每个连接方通常都在通信的第一个报文段(为建立连接而设置 S Y N标志的那个段)中指明这个选项。它指明本端所能接收的最大长度的报文段。

 UDP报文格式:

端口号:用来表示发送和接受进程。由于 I P层已经把I P数据报分配给T C P或U D P(根据I P首部中协议字段值),因此T C P端口号由T C P来查看,而 U D P端口号由UDP来查看。T C P端口号与UDP端口号是相互独立的。

长度:UDP长度字段指的是UDP首部和UDP数据的字节长度。该字段的最小值为 8字节(发送一份0字节的UDP数据报是 O K)。

检验和:UDP检验和是一个端到端的检验和。它由发送端计算,然后由接收端验证。其目的是为了发现UDP首部和数据在发送端到接收端之间发生的任何改动。

IP报文格式:普通的IP首部长为20个字节,除非含有可选项字段。

4位版本:目前协议版本号是4,因此IP有时也称作IPV4.

4位首部长度:首部长度指的是首部占32bit字的数目,包括任何选项。由于它是一个4比特字段,因此首部长度最长为60个字节。

服务类型(TOS):服务类型字段包括一个3bit的优先权字段(现在已经被忽略),4bit的TOS子字段和1bit未用位必须置0。4bit的TOS分别代表:最小时延,最大吞吐量,最高可靠性和最小费用。4bit中只能置其中1比特。如果所有4bit均为0,那么就意味着是一般服务。

总长度:总长度字段是指整个IP数据报的长度,以字节为单位。利用首部长度和总长度字段,就可以知道IP数据报中数据内容的起始位置和长度。由于该字段长16bit,所以IP数据报最长可达65535字节。当数据报被分片时,该字段的值也随着变化。

标识字段:标识字段唯一地标识主机发送的每一份数据报。通常每发送一份报文它的值就会加1。

生存时间:TTL(time-to-live)生存时间字段设置了数据报可以经过的最多路由器数。它指定了数据报的生存时间。TTL的初始值由源主机设置(通常为 3 2或6 4),一旦经过一个处理它的路由器,它的值就减去 1。当该字段的值为 0时,数据报就被丢弃,并发送 ICMP 报文通知源主机。

首部检验和:首部检验和字段是根据 I P首部计算的检验和码。它不对首部后面的数据进行计算。 ICMP、IGMP、UDP和TCP在它们各自的首部中均含有同时覆盖首部和数据检验和码。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