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总结

*QuorumPeerMain

**是zookeeper集群的启动入口类,是用来加载配置启动QuorumPeer线程的。

QuorumPeer, 谷歌翻译quorum是法定人数,定额的意思, peer是对等的意思,那么QuorumPeer中quorum代表的意思就是每个zookeeper集群启动的时候集群中zookeeper服务数量就已经确定了,zookeeper是基于paxos算法实现的,那是一个唯一的分布式集群一致性算法,在zookeeper中将这一算法演绎为集群分布式协调可持续服务。在每个zookeeper的配置文件中配置集群中的所有机器

server.1=127.0.0.1:2888:3888

server.2=127.0.0.1:2888:3888

server.3=127.0.0.1:2888:3888

配置中每个server.X记录代表集群中的一个服务,QuorumPeerConfig会构建一个QuorumServer对象,其中的server.X中的X代表zookpeer的sid,每个zookeeper都会编辑自己的sid在dataDir目下的myid文件中,sid标记每个服务,在快速选举中起作用。

所以对这个进程不应该陌生,如果你要关闭,就直接zkServer.sh stop 就可以了。

JournalNode

是在MR2也就是Yarn中新加的,journalNode的作用是存放EditLog的,

在MR1中editlog是和fsimage存放在一起的然后SecondNamenode做定期合并,Yarn在这上面就不用SecondNamanode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ctive Namenode与StandBy Namenode之间的就是JournalNode,作用相当于NFS共享文件系统.Active Namenode往里写editlog数据,StandBy再从里面读取数据进行同步.
2.作用
两个NameNode为了数据同步,会通过一组称作JournalNodes的独立进程进行相互通信。当active状态的NameNode的命名空间有任何修改时,会告知大部分的JournalNodes进程。

standby状态的NameNode有能力读取JNs中的变更信息,并且一直监控edit log的变化,把变化应用于自己的命名空间。standby可以确保在集群出错时,命名空间状态已经完全同步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资源配置
NameNode服务器:运行NameNode的服务器应该有相同的硬件配置。

  • JournalNode服务器:运行的JournalNode进程非常轻量,可以部署在其他的服务器上。注意:必须允许至少3个节点。当然可以运行更多,但是必须是奇数个,如3、5、7、9个等等。

当运行N个节点时,系统可以容忍至少(N-1)/2(N至少为3)个节点失败而不影响正常运行。
在一个典型的HA集群中,每个NameNode是一台独立的服务器。在任一时刻,只有一个NameNode处于active状态,另一个处于standby状态。其中,active状态的NameNode负责所有的客户端操作,standby状态的NameNode处于从属地位,维护着数据状态,随时准备切换。

两个NameNode为了数据同步,会通过一组称作JournalNodes的独立进程进行相互通信。当active状态的NameNode的命名空间有任何修改时,会告知大部分的JournalNodes进程。standby状态的NameNode有能力读取JNs中的变更信息,并且一直监控edit log的变化,把变化应用于自己的命名空间。standby可以确保在集群出错时,命名空间状态已经完全同步了,如图3所示。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为了确保快速切换,standby状态的NameNode有必要知道集群中所有数据块的位置。为了做到这点,所有的datanodes必须配置两个NameNode的地址,发送数据块位置信息和心跳给他们两个。

对于HA集群而言,确保同一时刻只有一个NameNode处于active状态是至关重要的。否则,两个NameNode的数据状态就会产生分歧,可能丢失数据,或者产生错误的结果。为了保证这点,JNs必须确保同一时刻只有一个NameNode可以向自己写数据。

ZKFC 详解

链接:[https://blog.csdn.net/wz_TXWY/article/details/99888654?utm_medium=distribute.pc_relevant_t0.none-task-blog-BlogCommendFromMachineLearnPai2-1.channel_param&depth_1-utm_source=distribute.pc_relevant_t0.none-task-blog-BlogCommendFromMachineLearnPai2-1.channel_param]

zkfc是什么?ZooKeeperFailoverController
它是什么?是Hadoop中通过ZK实现FC功能的一个实用工具。
主要作用:作为一个ZK集群的客户端,用来监控NN的状态信息,主备NN的切换
谁会用它?每个运行NN的节点必须要运行一个zkfc

有啥功能?
1.Health monitoring (健康监测) 对NN的健康监测
zkfc定期对本地的NN发起health-check的命令,如果NN正确返回,那么这个NN被认为是OK的。否则被认为是失效节点。

2.ZooKeeper Session Management ( 作为一个ZK集群的客户端, 管理与zk的会话 )
当本地NN是健康的时候,zkfc将会在zk中持有一个session。如果本地NN又正好是active的,那么zkfc还有持有一个”ephemeral”的节点作为锁,一旦本地NN失效了,那么这个节点将会被自动删除。

3.ZooKeeper-based election ( 主备NN选举, 主备NN的切换)
如果本地NN是健康的,并且zkfc发现没有其他的NN持有那个独占锁。那么他将试图去获取该锁,一旦成功,那么它就需要执行故障转移(Failover),然后成为active的NN节点。Failover的过程是:第一步,对之前的NN执行fence,如果需要的话。第二步,将本地NN转换到active状态。
另外:
如果一个Active因HealthMonitor监控到状态异常,这里会作出判断,先通过隔离(Fencing)功能关闭它(确保关闭或者不能提供服务),然后在ZK上删除它对应ZNode。
发生上述事件后,在另外一台机器上的ZKFC中的ActiveStandbyElector 会收到事件,并重新进行选举(尝试创建特定ZNode),它将获得成功并更改NN中状态,从而实现Active节点的变更

(一) 基本原理
zk(zookeeper)的基本特性:
(1) 可靠存储小量数据且提供强一致性
(2) ephemeral node(创建的锁节点), 在创建它的客户端关闭后,可以自动删除
(3) 对于node状态的变化,可以提供异步的通知(watcher)

zk在zkfc中可以提供的功能:
(1) Failure detector(通过watcher监听机制实现): 及时发现出故障的NN,并通知zkfc
(2) Active node locator: 帮助客户端定位哪个是Active的NN
(3) Mutual exclusion of active state(通过加锁): 保证某一时刻只有一个Active的NN
(二) 模块
(1) ZKFailoverController(DFSZKFailoverController): 驱动整个ZKFC的运转,通过向HealthMonitor和ActiveStandbyElector注册回调函数的方式,subscribe HealthMonitor和ActiveStandbyElector的事件,并做相应的处理

(2) HealthMonitor: 定期check NN的健康状况,在NN健康状况发生变化时,通过回调函数把变化通知给ZKFailoverController

(3) ActiveStandbyElector: 管理NN在zookeeper上的状态,调用zookeeper客户端API监控zookeeper上结点的状态,zookeeper上对应node的结点发生变化时,通过回调函数把变化通知给ZKFailoverController

(4) FailoverController: 提供做graceful failover的相关功能(dfs admin可以通过命令行工具手工发起failover)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三) 线程模型
ZKFC的线程模型主要包括三类线程,
一是 主线程
二是 HealthMonitor线程
三是 zookeeper客户端的线

它们的主要工作方式是

(1)主线程在启动所有的服务后就开始循环等待

(2) HealthMonitor是一个单独的线程,它定期向NN发包,检查NN的健康状况
当NN的状态发生变化时,HealthMonitor线程会回调ZKFailoverController注册进来的回调函数,通知ZKFailoverController NN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ZKFailoverController收到通知后,会调用ActiveStandbyElector的API,来管理在zookeeper上的结点的状态

(3) ActiveStandbyElector会调用zookeeper客户端API监控zookeeper上结点的状态,发生变化时,回调ZKFailoverController的回调函数,
通知ZKFailoverController,做出相应的变化
(四) 自动触发主备选举
NameNode 在选举成功后,ActiveStandbyElector会在 zk 上创建了一个/hadoopha/${dfs.nameservices}/ActiveStandbyElectorLock 临时节点,而没有选举成功的备 NameNode 中的 ActiveStandbyElector会监控这个节点,通过 Watcher 来监听这个节点的状态变化事件,ZKFC 的 ActiveStandbyElector 主要关注这个节点的 NodeDeleted 事件(这部分实现跟 Kafka 中 Controller 的选举一样)。

如果 Active NameNode 对应的 HealthMonitor 检测到 NameNode 的状态异常时, ZKFailoverController 会主动删除当前在 Zookeeper 上建立的临时节点 /hadoop-ha/{dfs.nameservices}/ActiveStandbyElectorLock,这样处于 Standby 状态的 NameNode 的 ActiveStandbyElector 注册的监听器就会收到这个节点的 NodeDeleted 事件。收到这个事件之后,会马上再次进入到创建 /hadoop-ha/{dfs.nameservices}/ActiveStandbyElectorLock 临时节点的流程,如果创建成功,这个本来处于 Standby 状态的 NameNode 就选举为主 NameNode 并随后开始切换为 Active 状态。

当然,如果是 Active 状态的 NameNode 所在的机器整个宕掉的话,那么跟zookeeper连接的客户端线程也挂了,会话结束,那么根据 Zookeepe的临时节点特性,/hadoop-ha/${dfs.nameservices}/ActiveStandbyElectorLock 节点会自动被删除,从而也会自动进行一次主备切换

(五) HDFS 脑裂问题
在实际中,NameNode 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NameNode 在垃圾回收(GC)时,可能会在长时间内整个系统无响应,因此,zkfc客户端也就无法向 zk 写入心跳信息,这样的话可能会导致临时节点掉线,备 NameNode 会切换到 Active 状态,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整个集群会有同时有两个 NameNode,这就是脑裂问题。

脑裂问题的解决方案是隔离(Fencing),主要是在以下三处采用隔离措施:

1.第三方共享存储:任一时刻,只有一个 NN 可以写入;
2.DataNode:需要保证只有一个 NN 发出与管理数据副本有关的删除命令;
3.Client需要保证同一时刻只有一个 NN 能够对 Client 的请求发出正确的应。

解决方案的实现如下:(在NN上下手)
ActiveStandbyElector 为了实现 fencing,会在成功创建 Zookeeper 临时节点 hadoop-ha/dfs.nameservices/ActiveStandbyElectorLock成为ActiveNameNode之后,创建另外一个路径为hadoop−ha/dfs.nameservices/ActiveStandbyElectorLock成为ActiveNameNode之后,创建另外一个路径为hadoop−ha/{dfs.nameservices}/ActiveBreadCrumb 的持久节点,这个节点里面保存了这个 Active NameNode 的地址信息;

Active NameNode 的 ActiveStandbyElector 在正常的状态下关闭 Zookeeper Session 的时候,会一起删除这个持久节点

但如果 ActiveStandbyElector 在异常的状态下 Zookeeper Session 关闭 (比如前述的 Zookeeper 假死),那么由于 /hadoop-ha/${dfs.nameservices}/ActiveBreadCrumb 是持久节点,会一直保留下来,后面当另一个 NameNode 选主成功之后,会注意到上一个 Active NameNode 遗留下来的这个节点,从而会回调 ZKFailoverController 的方法对旧的 Active NameNode 进行 fencing。

在进行 隔离(fencing )的时候,会执行以下的操作:
首先尝试调用这个旧 Active NameNode 的 HAServiceProtocol RPC 接口的 transitionToStandby 方法,看能不能把它转换为 Standby 状态;

如果 transitionToStandby 方法调用失败,那么就执行 Hadoop 配置文件之中预定义的隔离措施。

Hadoop 目前主要提供两种隔离措施,通常会选择第一种:

  1. sshfence:通过 SSH 登录到目标机器上,执行命令 fuser 将对应的进程杀死;
  2. shellfence:执行一个用户自定义的 shell 脚本来将对应的进程隔离。

只有在成功地执行完成 fencing 之后,选主成功的 ActiveStandbyElector 才会回调 ZKFailoverController 的 becomeActive 方法将对应的 NameNode 转换为 Active 状态,开始对外提供服务。

DataNode nameNode SecondaryNameNode

以下来源于这超链接内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NameNode:是Master节点,有点类似Linux里的根目录。管理数据块映射;处理客户端的读写请求;配置副本策略;管理HDFS的名称空间;

SecondaryNameNode:保存着NameNode的部分信息(不是全部信息NameNode宕掉之后恢复数据用),是NameNode的冷备份;合并fsimage和edits然后再发给namenode。(防止edits过大的一种解决方案)

DataNode:负责存储client发来的数据块block;执行数据块的读写操作。是NameNode的小弟。

热备份:b是a的热备份,如果a坏掉。那么b马上运行代替a的工作。

冷备份:b是a的冷备份,如果a坏掉。那么b不能马上代替a工作。但是b上存储a的一些信息,减少a坏掉之后的损失。

fsimage:元数据镜像文件(文件系统的目录树。)

edits:元数据的操作日志(针对文件系统做的修改操作记录)

namenode内存中存储的是=fsimage+edits。
NameNode详解

作用:

Namenode起一个统领的作用,用户通过namenode来实现对其他数据的访问和操作,类似于root根目录的感觉。

Namenode包含:目录与数据块之间的关系(靠fsimage和edits来实现),数据块和节点之间的关系

fsimage文件与edits文件是Namenode结点上的核心文件。

Namenode中仅仅存储目录树信息,而关于BLOCK的位置信息则是从各个Datanode上传到Namenode上的。

Namenode的目录树信息就是物理的存储在fsimage这个文件中的,当Namenode启动的时候会首先读取fsimage这个文件,将目录树信息装载到内存中。

而edits存储的是日志信息,在Namenode启动后所有对目录结构的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都会记录到edits文件中,并不会同步的记录在fsimage中。

而当Namenode结点关闭的时候,也不会将fsimage与edits文件进行合并,这个合并的过程实际上是发生在Namenode启动的过程中。

也就是说,当Namenode启动的时候,首先装载fsimage文件,然后在应用edits文件,最后还会将最新的目录树信息更新到新的fsimage文件中,然后启用新的edits文件。

整个流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有个小瑕疵,就是如果Namenode在启动后发生的改变过多,会导致edits文件变得非常大,大得程度与Namenode的更新频率有关系。

那么在下一次Namenode启动的过程中,读取了fsimage文件后,会应用这个无比大的edits文件,导致启动时间变长,并且不可控,可能需要启动几个小时也说不定。

Namenode的edits文件过大的问题,也就是SecondeNamenode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SecondNamenode会按照一定规则被唤醒,然后进行fsimage文件与edits文件的合并,防止edits文件过大,导致Namenode启动时间过长。

DataNode详解

DataNode在HDFS中真正存储数据。

首先解释块(block)的概念:

DataNode在存储数据的时候是按照block为单位读写数据的。block是hdfs读写数据的基本单位。
假设文件大小是100GB,从字节位置0开始,每128MB字节划分为一个block,依此类推,可以划分出很多的block。每个block就是128MB大小。
block本质上是一个 逻辑概念,意味着block里面不会真正的存储数据,只是划分文件的。
block里也会存副本,副本优点是安全,缺点是占空间
SecondaryNode

执行过程:从NameNode上 下载元数据信息(fsimage,edits),然后把二者合并,生成新的fsimage,在本地保存,并将其推送到NameNode,同时重置NameNode的edits.

工作原理(转自“大牛笔记”的博客,由于实现是清晰,受益很大,在此不做改动)

写操作:

有一个文件FileA,100M大小。Client将FileA写入到HDFS上。

HDFS按默认配置。

HDFS分布在三个机架上Rack1,Rack2,Rack3。

a. Client将FileA按64M分块。分成两块,block1和Block2;

b. Client向nameNode发送写数据请求,如图蓝色虚线①------>。

c. NameNode节点,记录block信息。并返回可用的DataNode,如粉色虚线②--------->。

Block1: host2,host1,host3

Block2: host7,host8,host4

原理:

    NameNode具有RackAware机架感知功能,这个可以配置。

    若client为DataNode节点,那存储block时,规则为:副本1,同client的节点上;副本2,不同机架节点上;副本3,同第二个副本机架的另一个节点上;其他副本随机挑选。

    若client不为DataNode节点,那存储block时,规则为:副本1,随机选择一个节点上;副本2,不同副本1,机架上;副本3,同副本2相同的另一个节点上;其他副本随机挑选。

d. client向DataNode发送block1;发送过程是以流式写入。

流式写入过程,

    1>将64M的block1按64k的package划分;

    2>然后将第一个package发送给host2;

    3>host2接收完后,将第一个package发送给host1,同时client想host2发送第二个package;

    4>host1接收完第一个package后,发送给host3,同时接收host2发来的第二个package。

    5>以此类推,如图红线实线所示,直到将block1发送完毕。

    6>host2,host1,host3向NameNode,host2向Client发送通知,说“消息发送完了”。如图粉红颜色实线所示。

    7>client收到host2发来的消息后,向namenode发送消息,说我写完了。这样就真完成了。如图黄色粗实线

    8>发送完block1后,再向host7,host8,host4发送block2,如图蓝色实线所示。

    9>发送完block2后,host7,host8,host4向NameNode,host7向Client发送通知,如图浅绿色实线所示。

    10>client向NameNode发送消息,说我写完了,如图黄色粗实线。。。这样就完毕了。

分析,通过写过程,我们可以了解到:

①写1T文件,我们需要3T的存储,3T的网络流量贷款。

②在执行读或写的过程中,NameNode和DataNode通过HeartBeat进行保存通信,确定DataNode活着。如果发现DataNode死掉了,就将死掉的DataNode上的数据,放到其他节点去。读取时,要读其他节点去。

③挂掉一个节点,没关系,还有其他节点可以备份;甚至,挂掉某一个机架,也没关系;其他机架上,也有备份。

读操作:

读操作就简单一些了,如图所示,client要从datanode上,读取FileA。而FileA由block1和block2组成。

那么,读操作流程为:

a. client向namenode发送读请求。

b. namenode查看Metadata信息,返回fileA的block的位置。

block1:host2,host1,host3

block2:host7,host8,host4

c. block的位置是有先后顺序的,先读block1,再读block2。而且block1去host2上读取;然后block2,去host7上读取;

上面例子中,client位于机架外,那么如果client位于机架内某个DataNode上,例如,client是host6。那么读取的时候,遵循的规律是:

优选读取本机架上的数据。

运算和存储在同一个服务器中,每一个服务器都可以是本地服务器

补充

元数据

元数据被定义为:描述数据的数据,对数据及信息资源的描述性信息。(类似于Linux中的i节点)

以 “blk_”开头的文件就是 存储数据的block。这里的命名是有规律的,除了block文件外,还有后 缀是“meta”的文件 ,这是block的源数据文件,存放一些元数据信息。

数据复制

NameNode做出关于块复制的所有决定。它周期性地从集群中的每个DataNode接收到一个心跳和一个阻塞报告。收到心跳意味着DataNode正常运行。Blockreport包含DataNode上所有块的列表。

NodeManager

NodeManager作为资源管理系统YARN的一个重要服务,它的主要功能包括节点健康状况检测、分布式缓存机制、目录结构管理、状态机管理、Container生命周期、资源隔离机制等机制。NM管理的是Container而不是任务,一个Container中可能运行着各种任务,但是对NM而言是透明的,它只负责Container相关操作,比如管理Container的生命周期,即启动Container、监控Container和清理Container等。
NodeManager管理一个YARN集群中的每一个节点。比如监视资源使用情况( CPU,内存,硬盘,网络),跟踪节点健康等。

ApplicationMaster

想了解ApplicationMaster,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它工作的过程。用户向YARN集群提交应用程序时:(包含ApplicationMaster程序,ApplicationMaster启动命令,用户自己的程序)后, ApplicationMaster向资源调度器申请执行任务的资源容器Container,运行用户自己的程序任务job(我们可以用浏览器看yarn 里的job进展),监控整个任务的执行,跟踪整个任务的状态,处理任务失败以异常情况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