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教程提供了一种方法,即利用流行的电路仿真软件Proteus,对IIC通信协议进行模拟和调试。重点是模拟AT24C02 EEPROM芯片的IIC接口。介绍了IIC协议的基础知识,如何在Proteus中设置微控制器进行IIC通信,并详细说明了如何编写和调试AT24C02的通信代码。通过这个过程,读者可以掌握IIC协议的操作细节及其在电子设计中的应用。
1. Proteus软件介绍与优势
Proteus是一款由Labcenter Electronics公司开发的电路仿真软件,广泛用于电子电路和嵌入式系统的模拟。它的优势在于提供了直观的图形界面,使得工程师和爱好者能够轻松构建和测试电路设计。Proteus软件不但支持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混合仿真,而且集成了大量的微控制器模型,支持各种通信协议和接口,比如IIC、SPI、UART等。
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了解Proteus的多种功能以及它对设计流程中的优势,例如:
- 快速原型设计:能够在硬件实物生产之前验证电路设计的正确性。
- 成本效益:仿真节省了昂贵的硬件原型开发和测试成本。
- 教育工具:易于使用和直观的界面使得Proteus成为一个完美的教学平台。
通过Proteus,设计师可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减少出错的可能性,并且无需立即投资于昂贵的原型板和组件。我们将在后续章节中探讨如何在Proteus中配置和仿真IIC通信,以及如何通过它对嵌入式设备进行编程和调试。
2. IIC通信协议原理与特点
2.1 IIC通信协议概述
2.1.1 IIC协议的起源与发展
IIC(Inter-Integrated Circuit)通信协议,也称为I2C(读作”I squared C”),是一种多主机的串行通信总线协议,最初由飞利浦半导体公司(现为NXP Semiconductors)在1982年推出。它的设计目标是允许微控制器与各种外围设备之间通过两条线(串行数据线SDA和串行时钟线SCL)进行通信,简化了硬件设计并减少了引脚的数量。
I2C协议的早期版本主要针对低速至中速的设备设计,数据传输速率通常在100kbps至400kbps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满足高速通信的需求,I2C协议不断演进,相继推出了快速模式(Fast Mode,400kbps)和高速模式(High-speed Mode,3.4Mbps)。最近,I2C的最高数据传输速率已经达到了5Mbps,称之为快速模式+(Fast-mode Plus,Fm+)。
2.1.2 IIC通信协议的主要特点
I2C通信协议的主要特点包括:
- 多主机功能 :协议允许多个主机发送器存在于总线上,但一次只允许一个主机控制总线。
- 同步串行通信 :通过两条线(SDA和SCL)以同步方式传输数据。
- 地址识别 :每个I2C设备都有一个唯一的地址,使得主机可以识别和选择特定的设备进行通信。
- 起始和停止信号 :每个数据传输前都有起始信号,传输结束后有停止信号,标志着数据传输的开始和结束。
- 数据帧格式 :每个数据帧为8位,可支持8位地址和数据的全双工通信。
- 应答位 :在数据传输后,接收器通过产生应答信号来告知发送器数据已成功接收。
2.2 IIC通信协议的数据传输机制
2.2.1 起始与停止信号的定义与识别
I2C通信的起始信号和停止信号定义了数据传输的边界,保证了数据的准确传输。起始信号是在SCL为高电平时,SDA由高电平向低电平跳变。停止信号则是在SCL为高电平时,SDA由低电平向高电平跳变。这两个信号由主机产生,并且保证在数据传输的任何时刻,它们都能够被总线上的所有设备识别。
2.2.2 数据帧格式及校验方式
在I2C通信中,数据以字节为单位进行传输。每个字节数据之后都跟随一个应答位,以表示是否成功接收数据。通常,应答信号由接收器在第9个时钟周期产生,通过将SDA线拉低来表示应答(ACK);如果SDA线保持高电平,则表示非应答(NACK)。整个数据帧的格式包括起始信号、数据帧(7位或8位设备地址+1位读写位+8位数据)、应答位和停止信号。
2.2.3 地址传输与应答机制
在I2C通信协议中,地址传输是确定通信对象的关键步骤。每次数据传输开始时,主机首先发出起始信号,然后发送设备的7位地址加上一个读/写控制位。如果设备识别到自己的地址,并在第9个时钟周期发送应答信号,那么通信就建立成功。在多个设备的情况下,未被寻址的设备将忽略总线上的数据。
以下是I2C地址传输与应答机制的示意图:
sequenceDiagram
participant 主机
participant 设备1
participant 设备2
主机->>设备1: 起始信号
主机->>设备1: 发送地址+读/写位
Note over 设备1: 识别地址
设备1-->>主机: 应答信号(ACK)
主机->>设备1: 发送/接收数据帧
Note over 设备1: 数据处理
主机->>设备1: 停止信号
在多主机环境下,I2C协议通过仲裁机制处理总线冲突。当两个主机同时尝试访问总线时,总线的控制权将授予拥有最低地址的主机。这种机制确保了I2C总线上的数据传输是有序的。
2.2.4 总线仲裁与冲突解决
总线仲裁机制确保了当多个主机同时尝试发送数据时,只有拥有最低地址的主机可以继续使用总线。这个机制通过检测SCL和SDA上的信号来实现。如果某个主机检测到在它期望高电平的时钟周期,相应的数据线却是低电平,这意味着有其他主机控制了总线。该主机将停止发送数据,等待总线空闲后再次尝试通信。这样的过程可以确保数据的准确传输,避免了总线冲突。
graph LR
A[开始数据传输] --> B{是否有其他主机}
B -- 是 --> C[总线仲裁]
B -- 否 --> D[继续通信]
C --> E{是否获得总线控制权}
E -- 是 --> D
E -- 否 --> A
总结来说,I2C协议设计精巧,通过简单的两条线实现设备间的通信,支持多主机模式,具有强大的地址识别和应答机制,并且提供了有效的总线仲裁解决冲突的方案,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些特点使得I2C成为微控制器和外围设备通信的首选协议之一。
3. AT24C02 EEPROM芯片特性与操作
3.1 AT24C02 EEPROM芯片简介
3.1.1 AT24C02的基本特性
AT24C02是一款由Atmel公司生产的8脚串行EEPROM芯片,拥有2K位(256字节)的存储容量。该芯片通过IIC通信协议与主控制器进行通信,广泛用于微控制器项目的存储解决方案中。AT24C02支持标准模式(100kHz)、快速模式(400kHz)以及快速+模式(1MHz)的IIC通信。
3.1.2 AT24C02的操作模式
AT24C02的操作模式主要分为写入模式和读取模式。在写入模式中,数据可以以字节为单位或者一页进行写入。字节写入模式下,数据通过发送数据字节到芯片,然后由芯片自动产生写入信号;页写模式则允许一次性写入最多16字节的数据,适用于连续数据的快速存储。在读取模式方面,支持随机读取和顺序读取两种模式,其中随机读取允许主控制器通过发送字节地址来进行读取。
3.2 AT24C02的读写操作及流程
3.2.1 字节读取与写入操作
字节写入操作涉及向AT24C02发送起始信号、设备地址、写入命令、数据字节以及停止信号。AT24C02接收到数据后,会将数据保存到内部的SRAM缓冲区,然后在停止信号之后进行内部编程将数据保存到存储单元。
字节读取操作则稍微复杂一些。首先需要向AT24C02发送写入命令后,再发送一次起始信号和设备地址,这将切换到读取模式。之后,AT24C02会响应并发送数据字节,主控制器读取这个字节后发送应答信号或者非应答信号来结束操作。
以下是使用伪代码展示字节写入操作的示例:
Send START //发送起始信号
Send Device Address and Write Bit //发送设备地址加写位
Send Data Byte to be Written //发送要写入的数据字节
Send STOP //发送停止信号
3.2.2 随机与顺序读取操作模式
随机读取操作允许主控制器指定起始地址进行读取,操作流程如下:
- 发送写入命令和数据字节来设定起始地址。
- 发送起始信号,设备地址加写位,然后发送一个新的起始信号和设备地址加读位来切换到读取模式。
- 接收数据字节,发送非应答信号结束读取。
顺序读取操作则是在同一地址开始连续读取,操作流程如下:
- 发送起始信号,设备地址加读位来启动读取模式。
- 接收数据字节,发送应答信号或非应答信号来决定是否继续读取。
3.2.3 AT24C02的页写操作
页写操作允许主控制器一次性写入最多16字节的数据。具体流程包括:
- 发送写入命令和数据字节来设定起始地址。
- 在不超过页写限制的前提下连续发送数据字节。
- AT24C02自动在接收到第16字节或停止信号时结束写入过程。
这是一段示例性的页写操作代码:
Send START //发送起始信号
Send Device Address and Write Bit //发送设备地址加写位
Send Data Byte 1 //发送数据字节1
Send Data Byte 16 //发送数据字节16(或发送STOP)
Send STOP //发送停止信号
通过这种方式,AT24C02可以有效利用IIC协议的数据传输速率,实现快速、有效的数据存储操作。在实际应用中,页写操作由于减少了起始和停止信号的发送次数,可以显著提高写入效率,是数据批量更新的理想选择。
在下一章节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在Proteus仿真软件中如何设置IIC通信仿真实验,以及如何通过Proteus软件来操作AT24C02 EEPROM芯片进行读写操作和仿真调试。
4. Proteus中IIC仿真的设置步骤
4.1 Proteus仿真环境搭建
在深入探讨如何在Proteus中进行IIC仿真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如何搭建一个可靠的仿真环境。本节将详细说明搭建Proteus仿真环境的步骤,为后续的IIC通信仿真提供基础。
4.1.1 安装Proteus软件与库文件准备
首先,确保你的计算机上已经安装了Proteus软件。如果尚未安装,可以访问Proteus官方网站或相关软件下载平台,下载适合你的操作系统版本的Proteus。安装完成后,启动Proteus软件,并确保它能正常运行。
接下来,我们需要准备必要的库文件。Proteus提供了丰富的元件库,但IIC通信相关的元件可能需要单独安装。访问Proteus的元件库下载页面,下载并安装以下元件库:
- IIC通信专用的微控制器库文件(例如针对PIC、AVR、ARM等系列的微控制器库文件)
- IIC从设备库文件(例如针对AT24C02等EEPROM芯片的库文件)
下载并安装库文件后,重启Proteus软件。在软件中打开“Components”窗口,确认新安装的库文件已被成功添加,并可以在电路图设计中使用。
4.1.2 创建IIC通信的电路图
打开Proteus,选择“File > New Project”创建一个新项目,并为项目命名。在新建的项目中,打开电路设计窗口(通常默认名为“ISIS”),我们开始绘制IIC通信的电路图。
- 从元件库中选择一个微控制器(MCU),例如一个带有IIC接口的PIC或AVR系列微控制器,并将其放置在设计区域。
- 添加一个IIC从设备,比如AT24C02 EEPROM芯片,并放置在合适的位置。
- 使用虚拟线路将微控制器的IIC接口(SDA和SCL引脚)与AT24C02的相应接口相连。
- 为了完整搭建电路,还需添加电源和地线。通常微控制器工作电压为5V,而AT24C02的工作电压也是5V,因此需要确保电路中电源和地线连接正确。
以上步骤完成后,你的Proteus环境已经搭建好,可以开始配置仿真参数了。
4.2 Proteus仿真参数配置
参数配置是仿真准确性的关键步骤,需要仔细设置IIC主控制器参数、AT24C02 EEPROM模型参数,以及仿真时钟频率与电平特性。
4.2.1 配置IIC主控制器参数
在Proteus中,需要对主控制器的IIC接口进行参数配置以匹配实际硬件。操作步骤如下:
- 双击电路图中的微控制器,打开其属性设置窗口。
- 寻找与IIC接口相关的设置区域,通常名为“I2C Options”。
- 设置IIC接口的时钟速率。如果微控制器的IIC模块支持多种速率,选择一个适合AT24C02的速率,例如100kHz或400kHz。
- 根据AT24C02的数据手册,设置正确的IIC地址。AT24C02通常有两种地址模式,选择与硬件连接匹配的模式。
- 确保启用了IIC接口,并保存设置。
4.2.2 配置AT24C02 EEPROM模型参数
AT24C02 EEPROM模型在Proteus中的配置也很关键。操作步骤如下:
- 双击电路图中的AT24C02芯片,进入其属性设置窗口。
- 在属性中找到与IIC通信相关的参数设置。
- 设置与主控制器中相同速率的时钟频率。
- 根据主控制器的地址设置,调整AT24C02的地址。注意,AT24C02的地址可能有多个配置位,需要仔细设置以匹配IIC通信中的地址。
- 可以选择在仿真前预装数据到AT24C02中,以备调试使用。
- 保存配置,关闭设置窗口。
4.2.3 设置仿真的时钟频率与电平特性
为了确保仿真的准确性,我们需要根据实际硬件的要求设置合适的时钟频率和电平特性。
- 在Proteus的仿真设置中(通常在菜单栏的“Debug”选项下),找到“Timing and Levels”设置。
- 设置时钟源频率,确保它与IIC接口配置中设定的频率相一致。
- 选择合适的电平标准,如TTL或CMOS,与实际硬件相匹配。
- 对于一些高级仿真特性,如信号衰减、负载和布线延迟等,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配置。
- 确认无误后,保存仿真设置。
完成以上步骤,我们就可以开始进行IIC通信仿真了。在下一节,我们将介绍如何在Proteus中进行主控制器的IIC接口编程和时序控制。
5. 主控制器IIC接口编程与时序控制
5.1 主控制器IIC接口编程基础
5.1.1 主控制器的IIC接口初始化
在IIC接口编程的初始阶段,主控制器需要配置相关的寄存器来初始化IIC接口,以准备后续的数据传输。这一过程通常涉及到设置IIC的工作模式(例如主模式或从模式)、时钟频率以及启动条件等。
以STM32微控制器为例,初始化代码可以参考以下的伪代码结构:
I2C_HandleTypeDef hi2c1; // 定义IIC句柄结构体变量
void MX_I2C1_Init(void)
{
hi2c1.Instance = I2C1; // 设置IIC实例为I2C1
hi2c1.Init.ClockSpeed = 100000; // 设置IIC时钟速率为100kHz
hi2c1.Init.DutyCycle = I2C_DUTYCYCLE_2; // 设置占空比为2
hi2c1.Init.OwnAddress1 = 0; // 设置自己的地址为0,作为主模式时可以不关注
hi2c1.Init.AddressingMode = I2C_ADDRESSINGMODE_7BIT; // 设置地址模式为7位地址模式
hi2c1.Init.DualAddressMode = I2C_DUALADDRESS_DISABLE; // 禁用双重地址模式
hi2c1.Init.OwnAddress2 = 0; // 不使用第二地址
hi2c1.Init.GeneralCallMode = I2C_GENERALCALL_DISABLE; // 禁用通用呼叫模式
hi2c1.Init.NoStretchMode = I2C_NOSTRETCH_DISABLE; // 禁用时钟拉伸模式
// 初始化IIC接口
if (HAL_I2C_Init(&hi2c1) != HAL_OK)
{
// 初始化失败处理逻辑
}
}
在上面的代码中,首先定义了一个 I2C_HandleTypeDef 类型的结构体变量 hi2c1 ,该结构体包含了IIC接口所有相关的配置信息。通过 MX_I2C1_Init 函数,我们设置了IIC实例、时钟速率、占空比、地址模式等参数,并最终调用 HAL_I2C_Init 函数完成初始化过程。
5.1.2 IIC数据传输模式的选择与编程
数据传输模式通常包括主发送模式、主接收模式、从发送模式和从接收模式。主控制器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选择不同的数据传输模式,并进行相应的编程。
以STM32为例,数据传输模式的选择与编程方法可以参考以下伪代码:
// 主发送模式示例
HAL_StatusTypeDefHAL_I2C_Master_Transmit(I2C_HandleTypeDef *hi2c, uint16_t DevAddress, uint8_t *pData, uint16_t Size, uint32_t Timeout);
// 主接收模式示例
HAL_StatusTypeDefHAL_I2C_Master_Receive(I2C_HandleTypeDef *hi2c, uint16_t DevAddress, uint8_t *pData, uint16_t Size, uint32_t Timeout);
// 从发送模式示例
HAL_StatusTypeDefHAL_I2C_Slave_Transmit(I2C_HandleTypeDef *hi2c, uint8_t *pData, uint16_t Size, uint32_t Timeout);
// 从接收模式示例
HAL_StatusTypeDefHAL_I2C_Slave_Receive(I2C_HandleTypeDef *hi2c, uint8_t *pData, uint16_t Size, uint32_t Timeout);
在这段代码中, HAL_I2C_Master_Transmit 和 HAL_I2C_Master_Receive 分别用于主控制器发送和接收数据,而 HAL_I2C_Slave_Transmit 和 HAL_I2C_Slave_Receive 则用于主控制器作为从设备时的发送和接收数据。
以主发送模式为例,首先确定要通信的设备地址,然后将要发送的数据缓冲区指针、数据大小和超时时间作为参数传递给 HAL_I2C_Master_Transmit 函数。函数根据这些参数执行数据发送操作。
5.2 IIC时序控制与错误处理
5.2.1 时序控制的重要性与方法
在IIC通信过程中,正确地控制时序是保证通信可靠性的关键因素。时序控制确保数据传输的正确性和同步性,防止数据丢失或读取错误。
为了控制时序,我们需要对IIC的通信协议有深入的了解,包括起始条件、停止条件、数据帧的格式、地址帧的格式、应答信号等。例如,主控制器发送起始信号后,需要等待从设备准备好才能开始发送数据帧;发送完毕后,主控制器还需发送停止信号以结束这次通信。
为了实现时序控制,编程时可以采用轮询、中断或者DMA(直接内存访问)等机制。例如,使用轮询时,代码不断检查IIC状态寄存器来判断通信是否完成;使用中断时,IIC通信的每个阶段完成后会触发一个中断事件,程序会在中断服务程序中处理;而使用DMA时,数据可以直接从内存传输到IIC接口而不需要CPU的干预,从而提高效率。
5.2.2 常见IIC通信错误分析与解决
IIC通信过程中,错误可能发生在不同的阶段,包括但不限于起始条件、数据传输、应答信号等。分析和解决这些错误是提高通信可靠性的关键。
错误分析的常见方法包括检查IIC状态寄存器的值以及使用仿真软件的调试工具来监控通信过程。例如,如果起始条件未能正确发出或检测到,可能是时钟线或数据线上的电平异常。如果在发送数据过程中检测到了NACK信号,则可能是从设备无法正确处理接收到的数据。
解决通信错误的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确认主从设备的IIC配置是否一致(例如时钟速率、地址模式等)。
- 检查IIC接口的硬件连接,确保SCL和SDA线路没有断路或短路现象。
- 使用示波器等工具检查SCL和SDA线路上的时序是否符合IIC协议标准。
- 如果使用软件实现时序控制,确保时序逻辑没有错误。
针对错误处理的代码实现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的错误类型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在STM32中,如果在发送过程中发生错误,可以通过检查 HAL_I2C_Master_Transmit 函数的返回值来确定错误类型,并根据错误类型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HAL_StatusTypeDef status;
status = HAL_I2C_Master_Transmit(&hi2c1, deviceAddress, data, size, 1000);
if (status != HAL_OK)
{
// 错误处理逻辑
if (status == HAL_TIMEOUT)
{
// 超时错误处理
}
else if (status == HAL_ERROR)
{
// 错误代码处理
}
// 其他错误类型处理
}
在上面的代码中,通过检查 HAL_I2C_Master_Transmit 函数的返回值来判断是否发生错误,如果返回值不是 HAL_OK ,则根据返回的错误类型(如超时、错误代码等)执行相应的错误处理逻辑。这保证了在发生通信错误时能够及时响应并采取措施,从而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6. AT24C02配置与写读操作仿真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已经介绍了Proteus软件的优势、IIC通信协议的基础知识、AT24C02 EEPROM芯片的特性和操作、以及在Proteus中如何设置IIC仿真。现在,我们将深入探讨AT24C02的配置以及如何在仿真环境中完成写读操作。
6.1 AT24C02配置的仿真实现
6.1.1 AT24C02初始化与配置仿真
在进行AT24C02的配置仿真之前,首先要了解AT24C02的初始化过程。AT24C02 EEPROM芯片通过IIC总线与主控制器进行通信,因此需要设置IIC总线的起始条件、停止条件和时钟频率。以下是AT24C02初始化与配置仿真的步骤:
- 打开Proteus软件,创建一个新的项目,并添加AT24C02 EEPROM和IIC主控制器(如Arduino或PIC)模型。
- 连接主控制器的IIC接口到AT24C02的相应引脚(SDA和SCL)。
- 进行AT24C02的初始化配置。这通常包括设置其设备地址,这取决于地址引脚(A0, A1, A2)的状态。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Arduino代码片段,用于初始化AT24C02:
#include <Wire.h> // 引入IIC库
void setup() {
Wire.begin(); // 加入IIC总线网络
// AT24C02默认设备地址为0x50,如果A0, A1, A2接地
}
void loop() {
// 在这里编写操作AT24C02的代码
}
6.1.2 页写操作的仿真过程
页写操作允许我们将数据一次性写入AT24C02的内部存储器中,直到达到一页的限制(每页大小为8字节)。下面是页写操作的步骤:
- 初始化AT24C02。
- 发送设备地址和写命令。
- 连续发送数据,直到达到页大小。
- 发送停止条件,完成写入。
代码示例:
void setup() {
Wire.begin();
// 写入数据到AT24C02 EEPROM
Wire.beginTransmission(0x50); // 开始传输,设备地址为0x50
Wire.write(0x00); // 设置要写入的起始地址
for (int x = 0; x < 8; x++) {
Wire.write('A' + x); // 依次写入数据A到H
}
Wire.endTransmission(true); // 停止传输并发出停止条件
}
6.2 AT24C02数据读写的仿真调试
6.2.1 字节读取与写入操作仿真
字节读取与写入是AT24C02操作中最基础的部分。以下是执行字节写入和读取操作的仿真步骤:
-
字节写入 :
- 初始化AT24C02。
- 发送设备地址和写命令。
- 发送要写入的字节数据。
- 发送停止条件。
-
字节读取 :
- 初始化AT24C02。
- 发送设备地址和写命令。
- 发送要读取的起始地址。
- 发送重复起始条件和设备地址加上读命令。
- 从AT24C02读取数据。
- 发送停止条件。
代码示例:
void setup() {
Wire.begin();
// 写入一个字节
Wire.beginTransmission(0x50);
Wire.write(0x00); // 设置起始地址
Wire.write('A'); // 写入一个字节 'A'
Wire.endTransmission();
}
void loop() {
// 读取一个字节
Wire.beginTransmission(0x50);
Wire.write(0x00); // 设置起始地址
Wire.endTransmission(false);
Wire.requestFrom(0x50, 1); // 请求一个字节
if(Wire.available()) {
char received = Wire.read(); // 读取字节
Serial.println(received); // 发送到串口监视器
}
delay(1000);
}
6.2.2 随机读取操作的仿真与验证
随机读取允许我们从AT24C02的任意位置读取数据。执行随机读取的步骤稍微复杂一些,因为需要先发送写命令和地址,然后发送读命令来实际读取数据。以下是执行随机读取操作的仿真步骤:
- 初始化AT24C02。
- 发送设备地址和写命令。
- 发送要读取的起始地址。
- 发送重复起始条件和设备地址加上读命令。
- 从AT24C02读取数据。
- 发送停止条件。
代码示例:
void setup() {
Wire.begin();
// 写入初始数据
Wire.beginTransmission(0x50);
Wire.write(0x00); // 设置起始地址
Wire.write("Hello, EEPROM!");
Wire.endTransmission();
}
void loop() {
// 随机读取数据
Wire.beginTransmission(0x50);
Wire.write(0x05); // 设置起始地址为5
Wire.endTransmission(false);
Wire.requestFrom(0x50, 5); // 请求从地址5开始的5个字节
while (Wire.available()) {
char c = Wire.read();
Serial.print(c);
}
Serial.println();
delay(1000);
}
通过以上的代码示例和仿真步骤,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如何在Proteus软件中完成AT24C02的配置以及数据写入和读取操作。接下来的章节将讨论如何通过Proteus仿真图的实时显示和调试技巧进一步优化我们的设计过程。
简介:本教程提供了一种方法,即利用流行的电路仿真软件Proteus,对IIC通信协议进行模拟和调试。重点是模拟AT24C02 EEPROM芯片的IIC接口。介绍了IIC协议的基础知识,如何在Proteus中设置微控制器进行IIC通信,并详细说明了如何编写和调试AT24C02的通信代码。通过这个过程,读者可以掌握IIC协议的操作细节及其在电子设计中的应用。
40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