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晚20:00,MSW教育中心举办了第20期“行知”社会工作圆桌对话。本次圆桌对话的主题为《EPS社会工作介入模式》,主讲人为MSW2019级范桉荣,指导老师为于首涛博士。
会议主讲内容主讲人介绍了EPS模式的发展背景和基本内容。对EPS概念进行拆解,详细论述E、P、S的涵义,分析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以此为研究点,探讨如何使用EPS模式、EPS在社会工作评估中如何发挥效用。
主讲人从以下内容展开论述:EPS模式的基本信念
EPS模式的三个重要概念
E(充权):个人充权、人际充权、制度充权
P(参与):充权的途径、参与的途径
S(优势):看待服务对象能什么、有什么
EPS模式的特色及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如何使用EPS介入模式
EPS模式的介入原则
个人思考:如何判断EPS模式介入模式后是否做到了有效回应
目前研究存在的疑问
围绕E、P、S内涵的充实和延伸,同学们重点讨论了以下问题: 1.EPS模式是否可以作为一种评估工具?从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角度出发,如果考虑服务的效果,可以作为一种评估的角度和方向。评估是一个过程,服务对象参与这个过程,并且是这个评估过程的重要考量因素。
2.如何理解“让服务对象多经验与社会工作建立伙伴关系”?多经验可以理解为服务对象进行多种尝试,在多种尝试中探讨更多的可能性。参加服务的往往是弱势群体,在服务对象看来,这种服务也许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的确立,社工为主导。社工要做的就是打破服务对象的这种观念,让服务对象多经历,多体验,营造一种平等的服务方式,不断为其充权。
3.如何有效的运用优势视角?优势视角并不需要转化视角,而是基于服务对象的经历,让服务对象明白,自己在过往的经历中获得了什么,拥有什么。站在问题的对面,看到服务对象能什么,发展的空间是什么。
基于本次对话主题,于首涛老师对主讲人和同学们提出了以下建议:《EPS社会工作介入模式》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可以将研究重点放在EPS模式如何回应服务评估的精确性和服务需求的有效性。
同学们在接下来的研究中,需要关注研究内容背后呈现的原理和哲学意义,以人为出发点,关注人的改变、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
end
编辑 | 刘妍妍 文字 | 段欣宇图片 | 张钰婕
审核 | 于首涛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