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及其应用 3.18
0.重点提要
1)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需求弹性的计算
2)总收益的计算
3)价格限制对市场的影响
4)税收之后各方收入的计算
5)消费者剩余的计算,支付意愿的表示
6)无谓损失的计算
- 几何表示总结
图形部分 | 代表意义 |
---|---|
斜率为负的曲线 | 需求曲线 |
斜率为正的曲线 | 供给曲线 |
曲线的左右移动 | 需求/供给变化 |
曲线上的点移动 | 需求量/供给量变化 |
x = x 0 x=x_0 x=x0的线与曲线的交点 | 该价格下的需求量/供给量 |
需求曲线上的点对应的矩形面积 | 卖家在相应卖价下的总收益 |
曲线某点处的斜率 | 该价格附近的需求/供给弹性的大小 |
y = y 0 y = y_0 y=y0 的直线在供需曲线上下方 | 价格限制 |
y = y 0 y = y_0 y=y0 与供需曲线交点的 Δ x \Delta x Δx | 供需差额,市场短缺量/超额量 |
左移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新交点 ( x 2 , y 2 ) (x_2,y_2) (x2,y2) ,直线 x = x 2 x= x_2 x=x2 与原来曲线的交点 ( x 1 , y 1 ) (x_1,y_1) (x1,y1)与现在交点的差值 Δ y = y 1 − y 2 \Delta y=y_1-y_2 Δy=y1−y2 | 税收价格 |
上述差值 Δ y \Delta y Δy的矩形的面积 x 2 ⋅ Δ y x2_ \cdot \Delta y x2⋅Δy | 税收规模 |
上述曲线 x = x 2 x=x_2 x=x2与曲线y1,y2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 无谓损失 |
实际价格水平线和需求曲线之间的面积 | 消费者剩余 |
实际价格水平线与供给曲线之间的面积 | 生产者剩余 |
一、需求弹性
1.意义
衡量XXX对XX变动的反应程度
2.影响因素
-
相近替代品的可获得性
越高,弹性越X
-
必需品 vs 奢侈品
前者的弹性较X,后者弹性较X
-
市场的定义
市场的范围越大,弹性越X;市场的范围越小,弹性越X
-
时间的长短
时间更长,弹性更X;时间越短,弹性更X
【需求量,价格;大;小,大;小,大;大,小】
3.计算
3.1 初略计算
需求量的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E
d
=
Δ
D
/
D
Δ
P
/
P
=
1
+
2
b
k
⋅
1
Q
1
+
Q
2
E_d =\frac{ \Delta D/D}{\Delta P /P}=1+\frac{2b}{k}\cdot\frac{1}{Q_1+Q_2}
Ed=ΔP/PΔD/D=1+k2b⋅Q1+Q21
- 注意:同样的需求量变化量的需求百分比不一定相同,分母不一样
- 如果用最简化的模型,需求量为斜率为负的一条直线
y
=
k
x
+
b
(
k
<
0
,
b
>
0
)
y=kx+b (k<0,b>0)
y=kx+b(k<0,b>0)
- 在直线本身得性质不被改变的时候, Q 1 + Q 2 Q_1+Q_2 Q1+Q2 越大, 2 b k ⋅ 1 Q 1 + Q 2 \frac{2b}{k}\cdot\frac{1}{Q_1+Q_2} k2b⋅Q1+Q21 为负数且负得越小, E d E_d Ed 变大,弹性相对变大;
- xy为总收益,总收益随着x得变大,下降速度越快
3.2 中点法
3.3 实例
-
从4元到5元,价格变化 Δ P = 1 \Delta P =1 ΔP=1
( P 1 + P 2 ) (P_1 + P_2 ) (P1+P2)/2=4.5
-
需求量从100到50
Q 2 − Q 2 = 50 Q_2 -Q_2 =50 Q2−Q2=50
( Q 2 + Q 1 ) (Q_2+Q_1) (Q2+Q1)/2 = 75
-
$ E_d = (50/7)\div (1/4.5)=3 \gt 1$
3.4 分类
- 完全无弹性
- 缺乏弹性
- 单位弹性
- 富有弹性
- 完全富有弹性
(以1为分界点,向正无穷和负无穷延申,使得分成了五部分)
4.与总收益的关系
4.1 基本概念
1)定义:物品的卖者所获得的量
2)计算
T
R
=
P
⋅
Q
TR = P \cdot Q
TR=P⋅Q
3)几何表现:需求曲线中某点的矩形面积
4.2 规律
-
在富有弹性的需求曲线上,即弹性大于1
价格上升,需求量的变化比它大得多,极端为价格贵了几乎没有人买了,得不偿失,所以一般不可以提高价格,而通过降低价格来提高总收益
-
在缺乏弹性的需求需先上,即弹性小于1
价格上升,需求量的变化却很小,极端为价格贵了却还时很多人抢着买,利大于弊,所以一般都会提高价格,使得总收入提高
二、供给弹性
1.意义
衡量XXX对XX变动的反应程度
2.影响因素
-
卖者改变所生产的物品两的XXX
越高,弹性越X
-
时间的长短
时间更长,弹性更X;时间越短,弹性更X
【供给量;价格;伸缩度,小;大,小】
3.计算
3.1 初略计算
供给量的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E
d
=
Δ
S
/
S
Δ
P
/
P
E_d =\frac{ \Delta S/S}{\Delta P /P}
Ed=ΔP/PΔS/S
- 注意:同样的供给量变化量的需求百分比不一定相同,分母不一样
3.2 分类
- 完全无弹性
- 缺乏弹性
- 单位弹性
- 富有弹性
- 完全富有弹性
三、应用
1 .农业的好消息会是农民的好消息吗?
“农民丰产不丰收”
所以供大于求,总收益下降。
4.2 为什么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不能保持石油的高价格?
4.3 禁毒增加还是减少了与毒品相关的犯罪?
毒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因为对于瘾君子而言是刚需;
与禁毒相关的宣传活动会降低潜在瘾君子生成的可能,从而减少需求,但是不会影响供给;
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左移从而需求量和价格都减少
与减少非法毒品使用的政策
影响不到需求方,因为瘾君子还是瘾君子;可以影响到供给方,因为政策的原因,生产中的法律成本大大提高以及供给量收到严格控制,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左移;则,与需求曲线的交点上移,即毒品的价格上升的同时流通的毒品数量减少,但是有需求的人还是大量的存在,在黑市流通成为了必然。
四、价格控制
1.发生时机
当决策者认为一种物品的XXXX对买者或卖者
2.价格上限
2.1上限高于均衡价格
没有限制作用
2.2 上限低于均衡价格
导致短缺,且限量配置(非价格配置)
导致
- 排队
- 黑市
- 卖方歧视
2.3 举例:有价格上限的汽油市场
国际原油价格上升幅度大,但是国家的原油价格上限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供给需求缺口,供不应求。
国家会通过限制供给来减少亏损,因为不论供给多少,价格都是在上限附近,那样的话会发生比不卖更大的亏损
2.4 举例:短期与长期住房租金的控制
- 短期
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因为短期很难搬离住处或入住。
供给也是缺乏弹性的,就算价格高了也不能赶走原来的住户。
政府控制房价在低于供需平衡的交点,会导致房子便宜并且缺乏
-
长期
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因为长期价格过高可以导致搬离,价格低廉可以吸引更多的入住
供给是富有弹性的,因为长期都价格过高会吸引资本使得更多的房子建造出租
政府控制房价在低于供需平衡的交点,会导致房子足够便宜并且缺乏,而且由于价格的调节作用使得更大的需求会发生,供不应求的缺口进一步变大
3.价格下限
3.1 下限低于均衡价格
无影响
3.2 下限高于均衡价格
使得供给偏少而需求偏高,造成供不应求的缺口
3.3 举例:最低工资标准
劳动力过剩,失业会持续存在;
所以也有说最低工资标准伤害了原本想要保护的人
比如:意外而不可以工作的人,退休需要工作的人,需要工资去真正生活的人却没有办法工作。
4.总结
- 政府进行价格控制往往是因为他们认为市场结果是不公平的,那价格控制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帮助穷人,但是也往往正式伤害了穷人
- 可以采取补贴性财政政策去进行调整,不会使得市场调节较大失效
五、税收
1.税收的影响
- 抑制市场活动
- 卖者和卖者共同分担税收负担
- 本质:税收负担的分配问题
2.对买者征税
使得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左移,而供给曲线不发生变化,则不论哪一个均衡价格之下都会有供应量更少了,且总收益减少。
均衡点的垂直线在原始需求和后来需求曲线之间的差价为税收规模,或者说是税率
降低了卖方的实际获得的利益和升高了买方的购买价格
3.对卖者征税
征税意味着成本提高,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左移;
供给曲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征税规模
降低了市场需求
唯一的区别是谁把钱给政府,其它并无区别,同样使得市场交易量减少
4.税收分摊
当供给具有弹性的时候,税收更多地由消费者来支付
供给富有弹性证明卖方可以灵活反应而避免,需求缺乏弹性意味着即使价格上涨了等等,也很难逃离市场
六、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1.福利经济学
2. 消费者剩余
- 支付意愿:卖者愿意为某种物品支付的XXXX,它衡量XX对物品的评价。
- 生产者剩余定义:买者的XXXX减去买者XXXX的价格,,用来衡量买者XXXX的利益(体现为主观心理感受)
- 衡量消费者自己感觉到的利益,如果决策者尊重消费者的偏好,那么消费者剩 余不失为经济福利的一种好的衡量标准。
- 理性的消费者追求个人满足程度的最大化,满足程度与付出的资本成本的差值越大越好,而满足程度与支付意愿十分相关
(1)举例
对于喜爱的事物相关的商品的喜爱程度会影响支付意愿;
随着要价的升高,市场需求量也同样下降。
用需求曲线衡量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支付意愿和卖方的实际销售价格的查价,可以是需求曲线中两点之间线段的横向面积
价格降低,消费者剩余会增加,原始消费者和新消费者的总和
3.生产者剩余
-
定义:出售价格-生产成本,不一定为利润
-
衡量卖者参与市场的利益
-
用供给曲线去衡量生产者剩余
价格上涨,生产者剩余增加,一部分来自于原来生产者所获得的,一部分来源于新增加的生产者
4.市场效率
4.1 基本概念
基本经济问题:由自由市场 决定的资源配置是以任何一种人们想要的方式进行的吗?
- 社会总剩余=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 = (买者的评价-买者支付的量)+(卖者得到的量-卖者的成本)= 买者评价-卖者成本
- 效率:资源配置使社会所有成员得到的总剩余最大化的性 质
- 平等:社会福利在社会所有成员之间分配的公平性
4.2 市场均衡分析
社会把有限的资源供给分配给了对这些物品评价最高的买者,即是分配给了支付意愿最高的买者,使得消费者剩余最大化;有限的资源需求分配给了成本最低的卖者,使得生产者剩余最大化。
从图也可以知道,在均衡点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面积表示的总和最大。
2)启发:因此,社会计划者不能通过增加或减少物品量来增加社会福利
(当前找不到更好的,那就是最优解,局部最有容易陷入盲点区域)
3)其它情况
在均衡数量的左边,买者的支付意愿高于卖方的想要得到的量,中间的差价被浪费
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在不损害其他人的利益的前提下,无法使得当前的利益更有
帕累托改进
5)税收效应
引入政府,社会总剩余变得由三部分组成。
税收使得市场交易量萎缩,使得社会均衡点其实是无法到达的,最终的平衡点在均衡点左方,社会总剩余的面积减少了均衡点与平衡点之间的面积部分
- 消费者
- 生产者
- 政府
- 社会:引起了无谓损失
七、无谓损失
1.无谓损失的决定因素
- 图表分析
当供给和需求更富有弹性的时候,曲线的斜率更小;税收规模不变,即纵坐标的下降量不变;
同样的 Δ y \Delta y Δy 却产生了更大的 Δ x \Delta x Δx ,从而使得损失的三角形的面积更大,无谓损失变大。
2.与税收收入的关系
税率过大,会使得交易大幅度萎缩,从而可以增税的基数(市场交易)减少,更多的交易活动转向地下而不纳税,总的税收收入可能没有上升甚至下降。
通俗地说,就是税率过高的时候,一旦遵守规则服从管理就是自我的利益受损,对于纳税者而言进行了正反馈调节,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人不遵守规则使得自我利益不受损,谁叫政府坑老实人呢。然后税收规模减少,政府提高税率,恶化市场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