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学实验3: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核心考点
01
电路图设计与误差分析
02
实物连接
实物连接主要关注量程选择、正负极接法、接线柱位置即可,下面不具体展开,具体连接方法可参考:电学实验1:测量待测电阻阻值
03
根据图像求电动势E和内阻r
一、测量原理
1、计算法
通过改变R,得到两组U、I数据,可得到两条方程,联立可解得E和r。计算法很好理解,但不够准确。
2、图像法
图像法当中,同样是改变R,获取多组U、I数据,作出U-I图像,通过描点画线。再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原理:U=E-Ir,可得出U-I图中纵截距即为电源电动势E,直线斜率k的绝对值即为内阻r。
小结:
在测量待测电阻的实验中,我们所采用的实验原理主要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Rx=U/I,而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这个实验,闭合电路(也叫全电路)欧姆电路定律为我们的主要依据。
根据电路图列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公式,通过数学变换转换成y=kx+b的形式,再找到图像的纵截距和斜率代入求E和r。
前面我们采用的是伏安法,下面列举伏欧法和安欧法,让大家体会一下测量E和r的基本原理。
1、伏欧法
伏欧法作1/U-1/R图像,纵截距表示1/E,代入求E,斜率表示r/E,代入数据求r。
2、安欧法
安欧法作1/I-R图像,斜率表示1/E,代入求E,纵截距表示r/E,代入数据求r。
二、电路图设计与误差分析
伏安法是我们实验中的常规方法,下面我们讨论一下使用伏安法测E和r,我们如何设计电路图。
1、外接法与内接法
甲图为外接法,乙图为内接法,对此部分同学会感到疑惑,觉得跟前面学的测电阻的内外接法怎么反过来了?其实并没有,因为我们这里的测量对象并不是滑动变阻器,而是电源内阻r,因此甲为电流表外接,乙为电流表内接。
2、外接法与内接法的测量误差
伏安法的测量原理中,要求U测路端电压,I测干路电流,测出的U-I图纵截距表示E,斜率绝对值表示r。在考虑电压电流表的内阻的情况下,为了达成U、I仍然符合要求,采用了等效电源法,分析结果如下:
电流表外接法:
电流表内接法:
小结:测量误差可依据口诀"外(接E)小(r)小,内(接E)等(r)大"辅助记忆。
3、电路图优选
①电表阻值不明确:选用外接法。外接法虽然均有误差,E和r误差均比较小。但如选用内接法,E测量虽然没有误差,但r测量值误差很大。
②电流表阻值已知:选用内接法。内接法中,E测量值等于真实值,而r=r测-RA,即可求到r真实值。
③内外接法同时选用,可实现测量E和r均无误差。具体分析如下:
测量电动势E用内接法无误差,即E=U2。测内阻r用外接法,由外接法U-I图可知,当U=0时,即外电路短路时,电流为I1。对应外接法电路图甲图,外电路短路,相当于接导线,此时电压表分流IV=0,则此时电源内阻r=U2/I1。
三、图像法求电动势E和内阻r
1、伏安法(U-I图)测E和r
依据电路图甲列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公式:U=E-Ir,可知U-I图中,纵截距表示电动势E,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内阻r,即E=1.5V,r=ΔU/ΔI=(1.5-1.0)/0.4=1.25Ω。
2、数据处理中要注意的问题
①关于有效位数的保留,按照题目要求,例如如果要保留三位有效位数,则最后结果为E=1.50V,r=1.25Ω。
如果没有要求,可以观察题目中的表格位数或者图像数据,跟随尾数保留或者按照估读一位原则保留。
②一般U-I图像纵轴的原点并不是0,求r时要注意ΔU的准确性。
③描点画线时,要让尽可能多的点落在轴上或者均匀分布在线两侧,偶有偏离过大的点不用过线。
在取数据求r时,需要在画好的线上取两个距离相对远,读数能相对准确的点来求斜率。
(部分同学仍然喜欢在表格中选两组数据求r,这就失去了图像法的意义了,而且稍有不慎,误差会特别大。)
温馨提示:
测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是本章实验中难度较大的一个实验,相比于其他实验更加灵活,对数学的要求更高,需要同学们多刷题,多积累。这样才能在高考稳操胜券。